0916 陈廷敬 王鸿绪 张英 韩菼 等 行书贺刘母八秩寿诗册 册页 (十二开)
LOT号 | 0916 | 作品名称 | 陈廷敬 王鸿绪 张英 韩菼 等 行书贺刘母八秩寿诗册 册页 (十二开) | ||
作者 | 陈廷敬 陈廷敬 陈廷敬 陈廷敬 陈廷敬 陈廷敬 陈廷敬 张英 韩菼 王鸿绪 | 尺寸 | 36×41.5cm×12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800,000-1,2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水墨金笺 | 形制 | 册页 | ||
题识: 1.尺五高门华岱峰,筵开寿母列歌钟。熊丸此日兼师范,鸿案当时擅礼宗。听履早同朱绂贵,弹冠重拜紫泥封。期颐从此逢春日,锡类长霑雨露浓。恭祝刘母陈太老夫人荣寿,李鎧。钤印:山阳李鎧、公恺父 2.令母长斋绣佛前,斑衣臻绕望中仙。人传介福归名阀,我识高风自省垣。桂树五枝芳秀逈,萱堂八座起居贤。星回每度开新历,绛雪丹梅助大年。奉祝刘老年嫂太夫人八秩荣寿,章云鹭。钤印:章氏云鹭、紫仪 3.尚书声望重寰中,德配曾标林下风。早捧恩纶膺翟服,晚勤清梵礼珠宫。凤毛济济翔云路,龙箨森森绕蕙丛。竞进流霞添鹤筭,玉颜长映烛花红。奉祝刘母陈太夫人八秩荣寿,宛平王熙。钤印:青宫太傅、慕斋、席宠堂 4.西池岩月桃初熟,群仙特进南山祝。遥瞻瑞霭何葱茏,紫气东来满寒谷。东来都会聚章武,城头叆叇霞光五。尚书声望偏皇州,闺阁功勋堪并数。即今八秩庆华年,五花官诰色犹鲜。请看彤管扬芬烈,今人宁让古人贤。恭祝刘母陈太夫人寿,京江张玉书。钤印:张玉书印 5.眉介梅芳画阁春,西池南岳是前身。星冠万里原鸾凤,鸟爪千秋自擘麟。膝下熊丸饶玉树,簾前鸾响过香轮。遥知锡类慈宁日,紫诰缥囊宠命新。奉祝刘母陈太夫人寿,陈廷敬。钤印:陈廷敬印、说岩 6.星辉宝婺映长松,郝法钟仪奉女宗。绣出宫衣堪黼藻,琢成良玉尽璜琮。琪花瑶岛三千实,琼树蓬山第一峰。介寿好分金掌露,天书鸾鹤紫泥封。小诗奉祝刘母陈太夫人大寿,桐山张英。钤印:张英私印、敦复 7.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神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书祝刘母陈太夫人,长洲韩菼。钤印:韩菼、慕庐、郄轩 8.绛雪当筵灿九成,珠帘绣障谱银筝。已高南岳登真位,犹记西曹曳履声。八座起居垂绿鬓,百年仪表佩葱珩。谢家宝树纷相映,驷马还看似旧盈。恭祝刘母陈太夫人八秩荣寿,云间王鸿绪。钤印:鸿绪之印、俨斋书印、宝奎堂 9.玉律先春瑞气开,华堂齐酌紫霞杯。母仪自合风人颂,家政还为女史推。琼砌芳荪含露长,瑶台高树依云栽。时闻缥缈青裙曲,枣核如山定几回。恭祝刘母陈太夫人荣寿,崑山徐秉义。钤印:徐秉义印、果亭 10.堂前瑞霭产仙芝,佛火香浓贝叶持。玉质遥看光玉树,霜心应见老霜姿。承欢嘉乐翻莱舞,介福昌言泛锦卮。最是凤池振彩翮,好迓恩诏慰新禧。书祝刘母陈太君荣寿,石门吴涵。钤印:吴涵之印、匪庵 11.真长有贤母,系本太丘后。为训夙所宗,允矣金闺秀。承颜堂上时,菽水欢相侑。入庙衹恪恭,苹藻修笾豆。黾勉相夫子,豁达肯堂构。立朝多清声,建白振宇宙。洊历喉舌尊,名亚鲁司寇。余兄辱同谱,鸳列时相就。伊季号白眉,余得谐婚姤。因识母氏贤,彤史亦鲜觏。叠受锡命荣,谁不云天授。煌煌翟茀宜,象服充环琇。怡然执俭勤,机杼还如蕉。长斋绣佛前,遐想结灵鹫。家风古道存,陶孟洵非谬。届兹大耋期,梅萼初开候。琪树俨成行,兰枝馥且茂。绮席当筵开,翩翻矜舞袖。仙乐杂沓陈,半是云璈奏。吾为进霞觞,一献南山寿。小诗恭祝刘老亲姆陈太夫人八秩,郝惟谦具稿。 12.恭祝伯母陈太君八秩荣寿。朱门锦簇七香车,笙奏琼仙进紫霞。旭日苹蘩春涨浅,寒灯机杼月霜华。鲸钟莫动山林气,玉树偏多雨露家。西望瑶池光灼灼,三千年外又桃花。姪元慧。钤印:刘元慧印、怡斋 鉴藏印:咨度藏、大兴周咨度收藏金石书画印 说明:周振湘,字咨度(谘度),大兴人,民国时著名收藏家。 李铠,清江南山阳人,字公凯,号惺庵。顺治十八年进士,官盖平知县。康熙间召试鸿博,授编修。曾预修《明史》。累官内阁学士。有《读书杂述》、《史断》、《恪素堂集》 吴涵(?-1709),清浙江石门人,字容大。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授编修,累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疏言翰林院、詹事府储才日多,依例升转太慢,不利才尽其用,宜加变通。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掌翰林院事。 郝惟谦(生卒年不详),顺天霸州(今属河北)人,举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官河东巡盐御史。任内定“渠堰派工按丁”之例。奏请免除七分加课。又修学宫、鼎新池阳神宇及禁垣三门。 刘元慧,清代直隶正定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官至顺天府府尹,康熙三十四年,升任宗人府府丞。 王熙,清顺天宛平(今北京)人,字子雍,一字胥庭,号慕斋。顺治进士。官翰林院掌院学士。曾受召为世祖草拟汉文遗诏。康熙五年(1666)任左都御史,因吴三桂势盛,疏请裁减绿营及云贵兵饷。十二年调兵部尚书,三桂叛,建言斩其子吴应熊。寻奉命专管密本,与闻军机。二十一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四十年致仕。 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于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圣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卒于热河,谥号文贞。 陈廷敬(1641-1712),山西泽州人,初名敬,字子端,一字说岩,号午亭。他是清初学者型书法家,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历充三朝《圣训》、《一统志》、《明史》馆总裁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诗文、书法皆极精工。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韩菼(1637-1704)清江苏长洲人,字元少,别字慕庐。康熙十二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掌院学士。通经史,文章负盛名。曾领修《一统志》、《平定朔漠方略》等书。卒谥文懿。有《有怀堂诗文稿》。 王鸿绪(1645-1723)清江苏娄县人,初名度心,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王顼龄弟。康熙十二年进士。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讲,官至户部尚书。曾主修《明史稿》,因万斯同之力成书。张廷玉等修《明史》即以此书为蓝本。又长于医,有《鸿绪外科》。另有《横云山人集》。 徐秉义(1633-1711)字彦和。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徐元文之弟。康熙十二年中进士第三。历官编修,吏部侍郎,内阁学士。曾与刑部侍郎绥色克至陕西审判粮盐道黄明受贿案,拟罪失当。被降职。康熙五十年卒。有《经学志余》、《耘圃培林堂代言集》。 盛筵期重来 罗汉松 ——陈廷敬、王鸿绪等《行书贺刘母八秩寿诗册》略读 1956年8月31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雄文《骗子手的下场——公审政治诈骗犯李万铭旁听记》,其中说到一个细节:“证人——在崇内大街代写书信的周谘度,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李万铭以介绍工作为借口,曾经骗他抄写伪造的电报和信件。今天,他出庭来作证。”几乎无人知晓,这位在崇内大街代写书信的周谘度,其实是一位名书家及名藏家。周氏名振湘,直隶大兴人,以字“谘度”闻,善书,所作颇饶碑味,坊间偶见,惜无善价;亦因善书的关系,周氏收藏用力之处,几无外乎大收藏家不愿涉及、但对书法史书潮史又可有相当发明的书作,尤以历代书家名宦手翰为主。此一品类,于市价似干系不大,然于裨补时代阙失、佐证社会变迁之益,绝非了了。 陈廷敬、王鸿绪、韩菼等身历明清易帜诸人《行书贺刘母八秩寿诗册》即出周谘度所藏。是册凡十二叶,收陈廷敬等十二人贺寿诗手迹,皆书于十七世纪流行之泥金笺纸上,虽年月长久而致金色晦暗,终难掩其书之精光。兹先誊录书者姓氏里籍,以为展开。 1、张玉书(1624-1711),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人,张玉裁胞弟。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刑部尚书,调兵部尚书;二十九年(1690),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历任《明史》《佩文韵府》《康熙字典》总裁官。 2、郝惟谦,顺天霸州人。五部尚书郝惟讷(1623-1683)弟,惟让、惟谔兄,幼出祧。康熙二十八年(1689)官河东巡盐御史。 3、王熙(1628-1703),字子雍,顺天宛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选庶吉士;十五年(1658)擢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旋加尚书衔,与父吏部尚书王崇简并称;康熙五年(1666)迁左都御史,七年(1668)迁工部尚书;二十一年(1682)拜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旋加太子太傅。 4、章云鹭(生卒年不详),顺治十六年(1659)补翰林院侍读学士,旋升国子监祭酒。 5、刘元慧(生卒年不详),直隶正定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二十年(1681)以吏部员外郎副考河南乡试;三十年(1691),升顺天府尹;康熙三十四年(1695),升宗人府府丞。 6、徐秉义(1633-1711),字彦和,号果亭,江苏昆山人,顾炎武甥。康熙十二年(1673)探花,与兄徐乾学探花、弟徐元文状元号“昆山三徐”,授翰林院编修,选右中允;后历任《大清一统志》总裁官、吏部侍郎。 7、李铠(生卒年不详),字公愷,号惺庵,江苏淮安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补知奉天盖平县;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儒试,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升内阁学士。 8、韩菼(1637-1704),字元少,号慕庐,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三年(1694),接替徐乾学任《大清一统志》总裁。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9、张英(1638-1708),字敦复,号学圃、圃翁,安徽桐城人,名相张廷玉父。康熙五年(1667)进士,选庶吉士,旋充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每行必扈从,一时制诰皆出其手。历任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康熙二十八年(1689)起,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三十八年(1699)拜文华殿大学士。 10、陈廷敬(1638-1712),本名敬,字子端,号悦岩、午亭,山西阳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选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因同馆有顺天陈敬,顺治赐改“廷敬”,后曾为康熙帝师。康熙十四年(1675)起历擢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等;二十六年(1687)迁工部尚书,旋改吏部尚书;三十三年(1693)任刑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四十二年(1703)拜文华殿大学士。曾任《康熙字典》总修官。 11、王鸿绪(1645-1723),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上海华亭人。康熙十二年(1673)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一年(1682)转侍读学士,任《明史》总裁官;四十三年(1704)与修《佩文韵府》;四十七年(1708)任工部尚书,旋被黜回籍,伙万斯同私修《明史》;次年起用,充《省方盛典》总裁官,印行《明史稿》。同年卒。董玄宰再传,精书画鉴藏。 12、吴涵(?-1709),字容大,号非庵,浙江石门人。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七年(1689)充日讲起居注官,旋擢顺天府尹;三十八年(1700)转工部右侍郎,次年改刑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十二年(1704)升吏部侍郎。 以上十二人中,官至宰辅者有张玉书、王熙、张英、陈廷敬四人;历官各部尚书者有张玉书、王熙、韩菼、张英、陈廷敬、王鸿绪六人;状元一人,韩菼;榜眼二人,王鸿绪、吴涵;探花一人,徐秉义;曾历各部侍郎以下,除郝惟谦、章云鹭、李铠尚无法查证外,凡九人。此等规格之豪华阵容,足见所寿之刘母其子官秩品级都相当高。然囿于手头资料,刘母究为何人之母,尚不得而知。但似乎可以看出,祝刘母陈太夫人八十大寿的这场盛宴,当不晚于此十二人中最早逝者,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去世的王熙;亦即,早在康熙于五十二年(1713)首次举办“千叟宴”之前,朝中已大有体察圣意而践尊老之风行矣。这似乎对于考察康熙本朝执政思想乃至清初统治方略要术的递嬗变迁,有极重大之发明意义。 有清建祚后,为维护和加强统治,采用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在政治领域,广开言路,多方任用汉人,甚至一度重开博学鸿儒,为朝廷罗致能臣幹才;在文化领域,先后组织编纂《明史》、《康熙字典》等系统工程,以安抚麻醉民心;尤其特别提倡董其昌书风,康熙本人带头习董,以致清初近百年皆牢笼于董书之中。如此流风之下,一众临董仿董好手粉墨登场,沈荃以同乡之利卓然而立,查士标、笪重光等则以学力析之,至于王鸿绪等,本身即为董氏再传,更身体力行。此册十二人书,即当此流风,虽各因禀赋不同而多所变化,要不出董书藩篱,充分而系统地明证清初这一书潮影响之深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叶书法中,均保存了相当的文献价值。其中章云鹭、郝惟谦二人书,目前市见仅此一例;刘元慧、李铠诸人书迹,传世亦极稀,则端可与此互相参鉴。而垂三百年后,周谘度珍藏此册,或即有心于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