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395 唐人写 维摩诘所说经 手卷

唐人写 维摩诘所说经
拍品信息
LOT号 0395 作品名称 唐人写 维摩诘所说经 手卷
作者 -- 尺寸 25.5×704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100,000-1,4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朱丝栏纸 形制 手卷

题识:
(文略)维摩诘经卷上。
敦煌遗书 巍巍大唐
本品全长7.13米,共418行,约7100字,内容为维摩诘经<方便品>、<弟子品>、<菩萨品>。末有题尾「维摩诘经卷上」。为避唐太宗名讳,通卷「世」字缺笔。为敦煌藏经洞所出之较为典型的晚唐五代时期钞本。
内容「维摩诘经」 不仅是极为重要的佛教经典,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传世著作。此经由三国吴支谦译出后,即在我国盛行,历代以来多达七种汉译本,以此鸠摩罗什所译最为流畅,评价最高,流通也最广。这部经有「最长的白话诗」之美誉,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最佳的剧本,富艺术创作价值。
纸张入潢砑光,质地薄韧,乌丝栏浓淡相宜,墨字玲珑珠嵌其中,静谧端庄。
整体楷书带行韵,笔锋外露,点墨稠厚,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特色。在诸卷敦煌维摩诘经中,大美可观,允称上品。
敦煌写经是近年来收藏界对敦煌藏经洞所出纸本文献的俗称,学术界普遍将其称为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指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4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敦煌遗书在发现之时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一门国际显学。敦煌遗书的价值主要为三方面:一是文物价值,二是文献价值,三是文字价值。在敦煌遗书研究中,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组成认识敦煌遗书的基础。
敦煌遗书的文物价值可理解为它的物化价值。作为一种实物状态的遗存,它为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典籍的书物外形,如用纸、用墨、装潢材料和装帧形式等这些物质性要素的构成,传写样态以及俗字与异体字的使用情况等等方面的具体实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图书制作样式与发展过程。遗书不仅有敦煌本地的写本,也有来自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写本,从中我们可以査明古代中国写本书籍的中心与流通途径等诸多问题。遗书纵横六个多世纪的跨度,被封藏近千年,其长卷、册子的原形依然齐整,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式样。由此,又可以促进我们对于纸质文献如何保存这一重要命题进行认真研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已填补中国书史研究中的多项空白。
本件<维摩诘经>即是以卷轴形式保存至今的。卷轴由右手展开,这一阅读及书写方式承上启下,贯穿从简帛到线装书的历史。特别之处是,本卷经由日本藏家收藏,早年间进行了精美甚可称豪华的日本装裱。在卷轴处采用定制卷轴盒的处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加粗卷起的直径,从而保护已传承千年的纸张本身。此外,藏家还为其定制了双层木盒,以为虔诚的供奉。在传世的敦煌遗书中,日本装裱的真品数量不多,本件由私人转藏,可见文物的保护是对人类共同文化的珍视。
在世界范围内,敦煌遗书虽保存有约六万件,但民间可流传者甚少,或不足1%。又因绝大多数为残卷,故有「废弃说」。本卷存有完整写经部分达7米余,几乎为维摩诘所说经卷上的完整之品,无论在民间还是馆藏均属于难得。根据中国文物局定级方法,本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之等级。
在文献方面,维摩诘经是唐至五代时期流行于整个中国地区的经典。莫高窟保存下来的维摩诘经变图就有三十多壁,其中内容都是根据<维摩诘经>而画,涉及<弟子>、<问疾>、<佛国>、<方便>、<不思议>等九品。结合这些经变画,维摩诘经的内容也生动了起来。所有<维摩诘经变>主要部分都是画维摩居士凭几坐在榻上,和前来问候的文殊师利遥遥相对,在他们四周,围满了随文殊而来的菩萨、天王和人世间的国王、大臣等。这个构图在当时是有粉本的,和「净土变」的构图也有粉本一样,都有一个基本程式。基本程式确定后,各个画师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准再进行具体地描绘,在形貌(开相)造型及笔法表现、形色处理诸方面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即使在同一种题材、基本程式相近的情况下,维摩诘的形象也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与绘本相似,经卷作为写本,也在规范的基础上,有各自的特点,如同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从汉、魏、晋到唐,中国书法出现了全面的鼎盛时期,汉简汉隶、二王行草、魏碑唐楷等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书体,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一脉。写经体则与其並轨发展,既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它的书法范围很广,有遗书书法、石窟题记、碑文书法、汉代汉简书法等。时间跨度同样很广,从晋代、十六国、一直延续到北宋,堪称中国书法研究的最丰富、最系统的资料。
本件书法通卷流畅,横笔上扬,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书写特征。在行文方面,每纸二十八行,行十七字的格式十分规范,总体可见成熟、恭敬之感。在传世的敦煌遗书中,几乎不见有明确书写者落款的文本。这是由于敦煌所处的位置较中原地区偏远,所留存多为当地者书写,又加经书少有落款习惯,故今天已难得一探了。近年来,由于收藏市场的繁荣,许多伪作出现,名家之款虽夺人眼目,但恐以去真正敦煌所出者甚远。
唐人笔触,巍然已千百余年,遗墨真迹,万不存一,今人能得观唐人墨宝,实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