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0 陆俨少 1962年作 五月江深图 立轴
LOT号 | 2960 | 作品名称 | 陆俨少 1962年作 五月江深图 立轴 | ||
作者 | 陆俨少 | 尺寸 | 96×43cm | 创作年代 | 1962年作 |
估价 | 800,000-1,200,000 | 成交价 | RMB 1,322,5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出版】 1.《陆俨少画集》封面、第41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 2.《陆俨少全集—绘画卷(2)》,第114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题识】五月江深草阁寒。写杜陵诗意,壬寅春仲陆俨少写于海上之就新居 【印文】陆俨少印 【鉴藏印】明山珍藏 【题签】陆宛翁杜陵诗意真迹,舟翁审定并签。印文:舟斋印信 【题边跋】 1.五月江深草阁寒乃宛翁夫子中年佳制,笔精墨妙,气清神爽,睹物思人,不胜感慨之至。癸未年海上车鹏飞拜观并题,印文:车氏、车鹏飞; 2.近代画家之中予喜嘉定陆宛翁,搜集几二十余年,见其山水花卉书法百余件,此为其一。宛翁中岁好杜陵诗意,故画之再三,传世有杜陵诗意百开册等,此宛翁五十四岁时写杜陵诗意,笔法遒劲,气息高古,盖学宋元能自出新意者,其造诣实不在石涛辈之下。不信予言,请看此作,当知予言之不谬也。岁癸未之秋,舟翁于东庐,拜读一过而记。印文:舟斋题记、斋鉴真 【说明】Lot2945-Lot2982为舟斋主人谢明山珍藏。 陆俨少的山水画,似可说是以白为体,以黑为用。这白指纸,黑指有笔墨处。黑既承载于白之体,而以黑来调动白。陆俨少在章法上重气势,他首先要求大处有着落,即突出主题,接着要求画有倾向性。所谓倾向性,也就是要求整个画面的势产生倾倒,倒向一面。这种倾向性,是由许多个局部相互配合才产生的,所谓一开引起一合,开合之间,要有一定的倾向,这是在彼此响应中求共同倾向。陆俨少曾多次创作「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母题的作品,时间横跨早中晚三个阶段:1957年陆俨少曾作《五月江深草阁寒》成扇赠予吴湖帆夫人顾抱真;1985年再作《五月江深诗意》;朵云轩也旧藏一件作于1990年的《五月江深》,后经拍卖释出。可见陆俨少本人对这个母题的创作热情从早年一直贯穿到晚年。 1959年,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杜甫诞生1250周年,开始创作《杜甫诗意图百册》,完成25开后,因故中断。1962年续画75开,完成《杜甫诗意图百册》巨制。其间或稍后,又有不同尺幅的《杜陵诗意册》。本件《江深草阁图》作于1962年,时值陆俨少中岁,艺术上步入成熟期。早期缜密娟秀和奔放纵逸两类风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章法上还是用笔用墨上看,都是很符合他的绘画理念的。此画中的烟树是倚着岩障而生的,道路、泉脉也因岩障而曲折映现。画中有一草阁,阁中有人在对弈,实得画中更有生气,由于他对古人的认识加上对真山真水的认知,明确的认识的山的脉络是蜿蜒游走的。山峰连绵,其势如龙,山头折叠而进,要表现山水在大势的统御之下延伸。寒林之景,意境悠远。画面冬景肃杀,用笔锋利,构图简练,并好用淡墨,此件作品用笔劲柔回环,笔势绵延不断,树法嶙峋瘦硬,一片静穆郁勃之境。 在此画当中,可以说是笔无虚设,各尽其用,把杜甫的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如此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的,无出其右。 所谓「杜甫诗意图」,即是艺术家取材于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诗句、诗篇以及由杜诗而衍生的文化典故等而创作的图像。它以飘逸灵动的线条、斑斓缤纷的色彩,将文字形态的杜甫诗歌具象化为一幅幅或线描、或设色的图画,使得文化史中形成了与杜甫诗歌之文字文献并峙的另一类文献——图像文献,它们如车之双毂,并行不悖,共同承载「注杜传统」之舆行进于中华文化之途。遍观中国古代的艺术长河,杜甫诗意图如错落有致的繁星闪耀在其中,形成了浩瀚阔大的杜甫诗意图像群。 「江深草阁」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甫名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构思。是文人画中的经典题材,最早画此类题材的是元代赵孟頫,其后唐寅、文征明、文伯仁、傅山、王翚、吴湖帆、张大千、陆俨少等艺坛巨擘们都画过此类题材。收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文征明《五月江深图》布景繁密、用笔细致。画中人物、房屋、云水等皆以细笔勾勒,显得造型规整、稜角分明。画中树木远近错落有致,有苍古之态。整幅作品浑厚雄强、虚实得当,用笔娴熟、道劲有力,用墨清淡、精微古雅,将「五月寒无暑」的山水之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傅山以书法见长,却也绘制过《江深草阁图》,笔墨不拘成法,率意而为简练老劲,意境清雅幽静。 以杜甫诗意入画,贯穿了陆俨少一生。陆俨少是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大家,他善于用笔,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之抗战期间国破家亡、流寓西南的经历与杜甫相似,陆俨少的 「杜甫情结」贯穿着他艺术生涯的始末,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据记载。陆俨少举家避难入川,随身携带着只有一本杜甫诗集;他看得最多、收藏最多的也是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甚至作诗也多仿杜诗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