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516 蓝瑛 1648年作 千载丝纶图 立轴

千载丝纶图
拍品信息
LOT号 3516 作品名称 蓝瑛 1648年作 千载丝纶图 立轴
作者 蓝瑛 尺寸 172×82cm 创作年代 1648年作
估价 1,500,000-2,500,000 成交价 RMB 2,300,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立轴

题识:千载丝纶。戊子秋九月之吉,画于瑞榴轩。蓝瑛。
钤印:蓝瑛之印、田叔氏
千载丝纶 渔父归隐
“瑞榴轩”为福建邵邑之古迹。现在今之邵武中学,即旧府儒学之诵学地。“前有古榴一株,宋熙宁三年,树杪结实甚大,附枝亦结实,合一十有四。是岁庭试,叶祖洽、上官均登上第,郡中同时登第者亦十四人,因名瑞榴。咸淳五年,令张湘建轩其中。后明嘉靖廿年官尧琔已其偏狭,遂徒学于他处,轩虽弃之不用,其址犹存”。康熙年间著名戏曲家张镳曾作《瑞榴轩诗》并序,称颂此佳胜之地。蓝瑛对于“瑞榴轩”必然是熟知的,长于浙闽之地游览的他曾于崇祯十四年(1641)57岁时游览福建道邵武府道峰山,并作《古木竹石图》,此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千载丝纶”之“丝纶”有“钓丝”和帝王诏书之解。《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唐无名氏《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 此图作于1648年,蓝瑛64岁。此时明王朝结束已有四年,对于曾幻想致力于仕途,科考无望的蓝瑛来说,超然于物外,对世事的漠不关心与其说是一种对王朝更迭消极的生活态度,不如说是一种避世消闲、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从1644年明朝基本坍塌到清朝初建的数年,已近晚年的蓝瑛更加清醒的理解悲苦人世,追寻清静悠闲之乐。此时画风依据后人总结,早已进入成熟期蓝瑛更多的偏向于秀润淡逸,工整典雅;从笔墨技法的角度来分析,既不同于其“早期”刻意追求古人之笔意,又不同于“晚期”那种对苍辣刚劲的粗笔山水画的刻画,是一种工整不失洒脱,胸有丘壑又不失空灵幻灭的境界。
蓝瑛在六十岁到六十七岁存世的重要作品如:上海博物馆所藏1645年的《煎茶图》;天津市博物馆所藏1646年的《桃源卷霭图》、1647年所作的《秋林观泉阁》、1648年所作的《仿梅道人渔隐图》;四川省博物馆1648年所作的《仿北苑山水》;藏于故宫博物院1648年所作的《秋溪放棹图》、1651年所作的《江皋话古图》以及本幅《千载丝纶》,皆可视为此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此期作品应该说大体属于工整、秀润、淡逸一路。关于“淡逸”一词,在清代山水家黄钺所著《二十四画品》中曰:“白云在空,好风不收。瑶琴罢挥,寒漪细流。偶尔时生,萧歌悠悠。遇简以静,芯疾若廖。望心之移,即之消忧。于诗为陶,于时为秋。”此段话来形容蓝瑛这个阶段的绘画品格是较为贴切的。
众所周知,尤其在60岁左右,蓝瑛更多取法“元四家”,致力于吴镇甚勤,所以后人总结为“绝似仲圭”,图式的取法在于技法的运用,而吴镇的处世之道或许此时完全与蓝瑛的世界观相契合。综观蓝瑛山水图式,以隐逸题材,“渔父图”为创作主题的画幅不胜枚举,而在此时期,更为突出。无论是立轴、册页,或是横幅,舟行江中、泊船畅怀、丝纶之乐都是蓝瑛要表达的思想状态。淡泊名利,以画谋生,潜心修法的情怀,让人在观看他的作品时能够体会到恬静悠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