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865 张大千 李检法定林萧散图 镜心

李检法定林萧散图
拍品信息
LOT号 3865 作品名称 张大千 李检法定林萧散图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122×56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5,000,000-35,000,000 成交价 RMB 29,325,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镜心
著录:《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第6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题识:李检法定林萧散图,偶得乾隆内库双丝绢临此,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题跋:葭生仁兄方家正之,己丑十月蜀郡张爰时客台北。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鉴藏印:嘉兴于葭生珍藏时贤书画记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由此部分款识可知,此作材质为乾隆时期内府所藏特制双丝细绢。“双丝”,乃是一种特殊的制绢工艺,其成品特点是较其它画绢更为细密,而乾隆内府所出,必是经过严格的制造工艺和筛选程序,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用来仿古作画,火气全无。
第二部分款识明显有后补痕迹,录文为:葭生仁兄方家正之,己丑(1949年)十月蜀郡张爰时客台北。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画幅右下钤盖鉴藏印“嘉兴于葭生珍藏时贤书画记”。
鉴于这部分款识和鉴藏印中的信息,我们认为,此作并不是张大千为友人所直接创作的,而是成画若干时日后,再送给上款人于葭生的,而在与委托方的交谈中,我们也印证了之前的推断——于先生乃是民国时期政界经济、金融领域要员,曾与蒋经国、陈立夫、戴季陶等国民政府政、军界名流交往密切,在当时,有着很高的社会及政治地位,与唐醉石等文化界名人亦多有交游。时在1949年,张大千的画展于台北举办后,曾轰动一时,政客明贤、各国商贾,纷纷上门求画,大有“踏破铁门槛”之势。张大千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求画者,最终将此作题赠给于葭生先生,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而于先生更是将此作收藏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亦可见其对张大千此作的珍视。
大千在未至敦煌之前,已开始对于简淡的文人画风有所转变,致力于王蒙,可谓其转为雄浑精丽一体之先声。但是力追高古,大规模临仿前人名迹,却是在一九四零年受到敦煌伟大艺术的启发,尤其是宏伟工致的风格。他说:
“我国古代的画,不论其为人物山水宫室花木,没有不十分精细的。就拿唐宋人的山水昼而论,也是千岩万壑,繁复异常,精细无比,不只北宗如此,南宗也是如此。不知道后人怎样闹出文人的派别,以为写意只要几笔就够了。我们要明白像元代的倪云林、清初的石涛、八大他们,最初也都经过细针密缕的工夫,然后由复杂精细变为简古淡远,只要几笔,便可以把寄托怀抱写出来,然后自成一派,并不是一开始便随便涂上几笔,便以为这就是文人写意山水。不过自文人画盛行以后,这种苟简的风气,普遍弥漫在画坛里而古人精益苦心都埋没了。”
由此足见大千豪情壮志,意图在文人意境清远之外,更求画风之深厚精妍,并多以唐宋人为取法对象。
大千追摹古人书画,用功之勤、涉猎之深广非一般人可梦见;且其富于收藏,于画学鉴赏有极高之器识与修养,因此相互为用,触类旁通,举凡史上诸家派之画学渊源与笔墨技法,无不彻底精研,尽收手底。
张氏临仿古人画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他完全依照原作,一丝不苟,亦步亦趋地临摹多遍,做彻底的搜寻观察,以充份掌握古人之心源技法,甚至能达背临的熟练程度。如他所临的《仿董源江堤晚景》、《仿刘道士湖山清晓图》、《钱选贵妃上马图》。其次则是将分属同一古人之不同画迹,加以局部分解打散再重新构图组合,因此看来是该一古人之风貌,但传世间并无这张古人画迹;大千早年伪仿石涛的山水画,即经常用此一手法,但有时应用不好,则难免有些斧凿痕迹。第三个层次虽说仍是“拟古”,其实已是画家在通晓古人的形神技法后,自抒已意地以其画学修养来从事创作,前述之《拟六朝唐宋以来画册页》可为最佳范例。此册之用笔、设色、构图、题识无不精绝,幅幅光艳华丽;虽锋芒毕露,却又沉凝端穆,艳而不俗。然而以上三个层次大千常是反复来回地相互为用,因此在一九五零年前后亦很难界分其差异。总体而言,大千五十余岁时的拟古风格,实已达到了行云流水之境地。
张大千的艺术地位,在整个20世纪美术史中,可谓举足轻重,其绘画作品,在当今的艺术品拍卖界,也令得诸多买家向往。而张大千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成就,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源于其对古法的不懈研习,在许多资深藏家眼中,张大千仿古作品的精彩程度,堪比其晚年的泼彩山水。
在1949年,张大千首次于台北举办展览,以蒋介石为首的许多国府政要,均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参展的89件作品,汇集了张大千各种题材的精品,山水、花鸟、人物等等,而其中的仿古作品,却是凤毛麟角,此幅《李检法定林萧散图》,便是当时展览的第55号作品。
关于《定林萧散图》,张大千曾作过多幅,在其作于1967年一幅同题材作品中,其题曰:“龙眠居士有定林萧散图。盖为王荆文公居金陵定林寺时所作也,此图见著录而墨迹不传,每欲追抚,以目翳而止。近顷目力稍胜,遂想象为此效。龙眠作人物者,以赵沤波、张叔厚为嫡嗣,此图虽未能方驾二公,亦未肯与仇唐作后麈也。丁未春爰。”可见《定林萧散图》并没有现成的图本可供参考,张大千之作多半基于想象,因此在追求古意之外,在构图和人物造型上反而更加自由。
李检法,即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因其官至御史检法,后人多称其为李检法。其好古博学,善人物、山水、鞍马等,时推其为宋画第一人,张大千亦对其作品和成就推崇有加。其所作《定林萧散图》,全名《王安石定林萧散图》,其中定林,乃指方山定林寺,曾是南北朝时期刘勰完成《文心雕龙》的幽居之所,也是“龙学”圣地,在元丰年间,李公麟曾至金陵方山定林寺拜访王安石,二人相谈甚欢,遂作此图,旋即被宋徽宗收入内府所藏。
“每人的笔触天生有其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这是张大千教导学生时常说的话语,而他在自己年轻时,也是这样践行的。在张大千40年代之前的仿古作品中,1937年至1938年所作的仿唐、宋、元三代大家十二条屏可以算作代表作,其中笔触虽秀润祥和,极力追求着古人面貌,但仍保持著作者早年的“逸笔”之风。根据《张大千艺术的分期》所云,张大千早年受石涛影响较多,注重于写意技法的训练,故其“逸笔”可谓有源,而后“渐渐地,技法趋于精细,而画风走向工丽,至四、五十岁前后达到他工笔重彩画的极致”。此幅画作乃是张大千于1949年50岁时所作,符合当时作者青绿重彩的风格和艺术追求,与“仿古十二条屏”这样早年的仿古作品相比,其中年仿古作品在更大程度上追求着与古人的神合,可以说,《李检法定林萧散图》,是张大千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全画以青绿设色,群山叠嶂,飞瀑鸣泉,苍松挺拔,树下一高士坦胸赤足,在岩石上静坐沉思,予人解衣盘礴的高士之印象,对岸一童子正抱琴而来。整幅寓动于静,寓静于幽,境界空暝旷远。张大千自从敦煌归来后,又大规模地搜集并临摹古代名作,将在敦煌形成的富丽堂皇的色彩与古人优雅的笔墨结合起来,画风逐渐开始变化,从此作中颇可窥见一斑。
此作款识分为两部分录文,第一部分为:李检法定林萧散图,偶得乾隆内库双丝绢临此,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两方。
宋徽宗,收藏着一幅王安石的画像。这幅画像,是来拜访王安石的大画家李公麟所画。
李公麟前来拜访王安石时,王安石不在“半山园”,而在钟山的定林寺。寺中有他一个小小的书斋。此地竹影婆娑,清溪潺潺,偶有莺啼,让人悠然忘俗。王安石经常在此读书著文。大书法家米芾曾来此拜访。二人相谈甚欢,米芾欣然为书斋题名“昭文斋”。
听说王安石在“昭文斋”,李公麟立即赶来与王安石相会。王安石大为高兴,二人携手相游,无所不谈。兴致高昂的李公麟即以定林寺为背景,创作了《王安石定林萧散图》。王安石对这幅画十分珍惜,一直悬挂在昭文斋中。两人告别之时,从不轻易赞许人的王安石,依依不舍,一连写了四首诗相赠。
李公麟辞别之后,也是对王安石念念不忘,倾尽心力,为他画了一张“骑驴图”。可是,当他把画送到半山园时,半山园已人去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