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779 董诰 万有同春 册页 (十开)

万有同春
拍品信息
LOT号 4779 作品名称 董诰 万有同春 册页 (十开)
作者 董诰 尺寸 20×26cm×10 创作年代 --
估价 25,000,000-35,000,000 成交价 RMB 39,10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册页
出版:1.《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8月。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三)》,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1年5月。
著录:1.《石渠宝笈》续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6册第3011页,北京出版社,2003年。)
2.《历代著录画目》P368,(美)福开森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3.御题诗则著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五(《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六册第656-660页)
题识:臣董诰敬绘。
钤印:臣、诰
题跋:(一)万户春声。仙木骈罗万户新,屠苏饮到老年人。儿童爆竹犹喧闹,直作雷声火迫春。钤印:朗润
(二)万壑春云。牡峰牝壑互氤氲,一气混成春宇云。举趾固知时尚早,雪乎雨矣总堪欣。钤印:澄观
(三)万井春熙。元正纔过又元宵,万井烟花连曙烧。一岁之勤一朝乐,还淳可概设科条。钤印:几暇怡情、得佳趣
(四)万派春泉。一气回春万物妍,淙淙也觉发灵泉。垂流趵突虽殊致,同助东皇润八埏。钤印:中心止水静
(五)万绿春塘。初染鹅黄旋变青,生机物物自形形。渔郎爱看含烟意,却傍横塘棹为停。钤印:会心不远、德充符
(六)万里春潮。遥见银光一线堆,奔腾万马遂喧豗。发源岂止十千里,疑自青祗住处来。钤印:写生
(七)万木春荣。不较低条与迥枝,一般绿意吐参差。骋眸最有相宜处,犹是千林未锁时。钤印:会心不远、德充符
(八)万丛春玉。高下猗猗翠欲流,谁云春是竹之秋。陡思山径韬光畔,劚笋丛中作胜游。钤印:几暇怡情
(九)万家春雨。米家画法王家句,会以丹青运以神。南每愁多北愁少,得中艰可遇之春。钤印:比德、朗润
(十)万亩春耕。昨夜甘霖润一犁,晓看叱犊遍塍畦。侍臣生面绘春帖,颂以为规家学提。乙未春日御题。钤印:得佳趣
鉴藏
印:弘历(1711-1799):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
颙琰(1760-1820):嘉庆御览之宝
说明:1.册页前后有原装紫檀夹板,正面阴刻填金隶书“董诰画万有同春”册题。
2.乾隆御题行书十首。
董诰:(1740-1818),字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谥文恭,浙江富阳人,邦达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顺天乡试举人,明年成进士,殿试各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篡修。散馆年改任编修。官大学士。山水禀承家学,雅秀绝尘,晚宗宋、元,有大、小董之称。为人和易,一时寒畯多得其授画法。
展览:1.“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8月。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5月。
春帖敬绘 万有同春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王健
此册十开,浅绛设色,为乾隆朝文臣画家董诰所绘。
全册以不同节侯、不同地点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表现春天到来时欣欣向荣的迷人景色。如春节、元宵、春雨、春云、竹林、幽壑、池塘、春泉、春潮、春耕等。每开左下角以隶书小字题写画名:万户春声、万壑春云、万井春熙、万派春泉、万绿春塘、万里春潮、万木春荣、万丛春玉、万家春雨、万亩春耕。
在中国画中,以春为母题的作品并不少见,但如此册别出心裁的并不算多。画家独出机杼,妙笔生花,以十个“春”为题,用十个具有皇家气派的“万”字将迎春到春耕农忙巧妙自然的联掇在一起,表现了新年伊始,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景,描绘了普天之下国富民安,一派盛世升平的祥和景象。同时,也有祈祝乾隆皇帝万寿无疆之意。
董诰善画山水,画承家学,宗法董源、黄公望、董其昌等。此册笔墨华滋、赋色雅淡,构图平中见巧。董诰家学渊源,经纶满腹,故于立意上独占先机,画意平和冲融,雍容娴雅之气跃然纸上。
山水画具有“卧游”、“畅神”的审美功能。此册在尺幅之间将春这一母题表现得淋漓尽致,饶有生意,趣味盎然,且极富深意,不仅满足了乾隆期盼其治下的大清王朝天下太平,而且满足了这位身在庙堂心存天下的皇帝“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精神述求和审美享受。故此册颇得乾隆赏识与垂爱。每开有乾隆亲笔御题诗一首,予以品鉴。据御题可知,此册当作于1775年春前不久,时乾隆65岁,董诰36岁,乃董诰盛年精心之作,遂特邀宸赏有“侍臣生面绘春帖,颂以为规家学提。”之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文人画追求的圭臬,而此册君臣诗画合璧,相得益彰,颇为难得。
是册紫檀木夹板,正面阴刻填金隶书“董诰画万有同春”六字,乃乾隆时宫廷内典型的装裱式样。原藏于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西侧的“三希堂”。“三希堂”是乾隆帝的书斋,此册存于此正可供其随时赏玩,直至乾隆晚年,该册才入藏宁寿宫,后著录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成书的《石渠宝笈续编》卷六十,御题诗著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五。此册传至嘉庆朝时,嘉庆帝又钤“嘉庆御览之宝”一印,足见此册在清宫的流传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