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938 赵望云 炼钢图 镜心

炼钢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938 作品名称 赵望云 炼钢图 镜心
作者 赵望云 尺寸 176×96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2,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1.《全国书画集邮珍品集》封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2.《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作品展纪念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诗堂:炼钢图,公元一九五八年中国曾举国大炼钢铁,家父亦亲身参加当年省美协的炼钢劳动,并于当年秋后赴陕南写生,创作反映这一运动之国画作品,此幅即其中之一幅。二零一零年十二月,振川补识。
钤印:赵、振川、花甲后作
题跋:冶炼图。此图系赵望云先生五十年代之佳作,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罗平安补题于长安。
钤印:罗、平安
展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作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表现题材的山水画,在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山水画家们的重视。当新的政权把主要精力用在经济建设并要求改造自然时,这也使得国画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一过程反映出来。这种要求艺术反映生活的思想和文艺观念,促使许多山水画家到农村体验生活,去描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大炼钢铁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
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山水画,在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山水画家们的重视。当新的政权把主要精力用在经济建设并要求改造自然时,这也使得国画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一过程反映出来。这种要求艺术反映生活的思想和文艺观念,促使许多山水画家到农村体验生活,去描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从宏观角度看,这些艺术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采取传统中国画的方式,即在画面中用很小的篇幅,在很不起眼的位置上来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这些作品基本上由传统山水画样式与现实劳动场面拼合而成。这反映出许多山水画艺术家在创作初期的不适应,对新政权国画改造的要求理解得过于简单。
另一类是采取写生的方式,将传统笔墨与新中国的真山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山水样式,而赵望云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他把艺术反映的对象从山水转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非常具体的对象,从而使山水画摆脱了传统山水画的束缚,开创了一种新的山水画。这可以从赵望云于1958年画的《炼钢图》中看出。1958年为了维护新政权的稳定,以及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政府要求祖国大炼钢铁,全民进入炼钢时代。赵望云的作品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画面的主体描绘了农民背着炼钢材料上山,在山上进行大炼钢铁的劳动场面。这种劳动场面所反映出来的审美趣味已经与传统山水画那种荒寒、萧索的意味相差甚远。无论从笔墨,构图还是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了一种与新时代相契合的审美感受。这种山水画不是概念化的拼合,而是发自艺术家内心真实的感受。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山水与劳动场面相得益彰,并没有显出那种拼凑、硬和的感觉。
为什么赵望云的《炼钢图》会显得如此栩栩如生呢?这与赵望云早期的“农村写生”训练是分不开的。赵望云早期为《大公报》特约旅行写生记者。1932年,他带着报社重托,从北平出发,赴冀中农村,开始了旅行写生活动。“农村写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搜集创作素材或者绘画技巧练习,而带有浓厚的农村生活纪实性质。这不仅使他在笔墨、色彩、构图等方面得到了训练,更重要的是锻炼出了他自己的文艺思想观念。这与当时所提倡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种时代观念不谋而合,反映出他对时代的敏锐性。
他在如何理解艺术创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对当时的中国画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中国山水画的改造方面,为其它国画家做出了表率。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望云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题材方面塑造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性格。
1961年国庆节,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六位陕西的国画家,在北京新建的中国美术馆联合举行画展。
这是陕西画家建国以来首次在首都举办集体画展。辽阔雄浑的西北高原,奔腾不息的母亲河,静谧的山村小屋,沸腾的建设工地,粗狂勤劳的西北农民,以及毛驴、山羊、骆驼……无一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无一不闪现时代的精神,泼墨用彩,皴擦点染,无一不体现着创新的精神,无一不洋溢着盎然的生活气息。
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无疑为首都画坛带来一种勃然的生气,一时好评如潮,赞誉不绝。在中国美协举行的专题座谈会上,评论家对陕西画家的这种现象,首次提出了“长安画派”这一概念。从此,长安画派与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在中国画坛上各领风骚,争齐斗艳,为新中国的国画界争辉添彩。
何谓流派?所谓的流派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元素:1、领军人物才华出众、成就斐然、如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嵒、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等;2、相从者众,且才华横溢、如长安画派的大旗下,站立着赵望云、石鲁、何海霞、黄胄、方济众、康师尧、徐庶之等大师级或大家级画家;3、要有相应的艺术思想或理论支撑。如长安画派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坚持生活写生之路;4、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画家具有相近的画风。
长安画派的崛起,赵望云无疑是奠基者和创始人,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赵望云的作品,涵盖广泛,意义深远,政治家可以从中看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下的中国命运和民生状态;经济学家可以从中认识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境况;评论家从中可以看出作品在唤醒社会意识、挽救民族沦亡的积极意义;美术史家从中可以看出国画走出象牙塔之后的改革新路以及启迪民智的积极作用;新闻史家从中可以看出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再唤醒国民意识的重大作用。
在赵望云之子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我们除了看到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外,也写到了对父亲艺术之路的怀念,文章中这样写到:“父亲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旅行写生,画画,即使是在受迫害最深的日子里,也没有停下手中画笔。他足迹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特别是面向大西北,沿着古丝绸之路,深入祁连山的崇山峻岭,八百里秦川的乡间地头,秦巴山区的林场民居……寻找艺术的源泉,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生活的传世之作。张大千曾这样说:‘我画马不及悲鸿与望云,悲鸿的马是奔腾的,望云的马是劳作的马。’老舍先生这样说:‘赵先生的山水画本来很有功夫,可是他不喜欢山水里那些古装老翁,所以就在乡间细细地观察,深深地揣摩,要把活人活事放在画面中,以求抓住民间的现实生活,使艺术不永远寄存在虚无缥缈之间。’的确是这样,父亲的画作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构图上既有理性的审美观,又有豪放自由的笔墨,更有浓郁生活气息,以自己独创的画风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刚刚给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00张赵望云巅峰时期的作品,成为去年年底中国美术馆最热门的展览之一,很多收藏爱好者都远道而来,作为继承父亲衣钵的著名画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赵振川用简短的话语评价父亲以及长安画派:“长安画派的重要性在于开创了国画向现代画转换的局面,是有历史意义的,我的父亲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