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616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

铜鎏金释迦牟尼
拍品信息
LOT号 5616 作品名称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
作者 -- 尺寸 高51cm 创作年代 14世纪
估价 12,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00
材质 形制


西藏 夏鲁寺

备注:
Eskenazi旧藏

竞拍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相关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此尊铜鎏金释迦牟尼佛表现的正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态和标准形象。佛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脖颈处刻有三道蚕节纹。面形圆润,额部高广,双眉上挑,双目低垂,隆准小嘴,下颌圆满,展现了佛陀不同凡俗的庄严和寂静。上身着袒右式袈裟,下身着僧裙,衣质薄透贴体,充分显露出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双腿结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身躯挺拔,姿态优美。左手置双膝上,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整体造型大方,体态优美,躯体雄健,气韵生动,既具生动柔丽的艺术美感,又潜藏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极高的雕刻艺术和铸造工艺水平。特别是其极为罕见的硕大体量,魅力无穷,震撼人心,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非凡的艺术美感。
此像风格明显受到了尼泊尔艺术影响,尤其是它的面部和衣纹表现具有尼泊尔艺术的鲜明特点,但在整体造型和局部细节上又明显融入了西藏本土的艺术和审美元素,由此可知其为一尊尼泊尔和西藏艺术融合的佛像艺术作品。
元代时尼泊尔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要外来艺术形式,在当时西藏政治、经济和佛教文化的强大势力影响之下,尼泊尔艺术分别为西藏各大佛教寺庙造像学仿和吸收,并由此形成了萨迦寺、夏鲁寺和丹萨替寺等不同艺术中心和造像风格。比较当时出现的各种造像风格,此尊佛像体现了夏鲁造像的鲜明特点,无疑属于典型的夏鲁寺造像风格。在今天夏鲁寺的各个佛殿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类似风格的金铜造像。表面看起来,这些佛像与西藏地区明早期造像风格近似,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区别所在。
夏鲁造像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佛像造型大方,结构匀称,胸部高挺,体态优美;面形长圆,额部高广,相容庄严,梵相犹存;莲座宽大,造型周正,莲瓣饱满,周匝环绕;铸工精细,胎体厚重。其中,佛身的比例尤其值得注意,它在纵向上比萨迦寺造像明显有所拉长,比例变得匀称,更加符合人体的正常比例,与萨迦寺造像大头、短脖子、身躯敦实、四肢短粗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藏民族整体强盛而导致文化的自觉有关,同时也与汉藏文化艺术的交流有关;而这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在夏鲁寺自身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集中的体现,我们看元朝后期夏鲁寺的发展历史即可明了一切。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驻地东南甲措雄乡的一个山坳中,距离日喀则市中心26公里。始建于公元 1087年,由吉尊.西绕琼乃创建。建寺时迎请洛敦.多杰旺秋射箭定寺址,因箭落在庄稼刚长出来的青苗地里,故取名“夏鲁寺”,青苗藏语意为“夏鲁”。1320 年,夏鲁寺请来布顿.仁钦珠(1290-1364)主持寺务。布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藏传佛教学者,属于萨迦派中的绰浦系。布顿住持期间,广传四部(事密、行密、瑜伽、无上瑜伽)密法,校订大藏经,编写大藏经目录,著述达 28 函一百余部。夏鲁寺始建时只有少数僧侣,布顿住寺后僧众达三千多人。1329 年,日喀则地区发生地震,夏鲁寺遭到毁灭性破坏,元帝得知敕令重修。1333 年元帝给予大量资助,并派去大批汉族工匠,大兴土木,由汉藏工匠合作,共同建造了这座具有汉藏混合式结构的宏大寺庙。其建筑面貌和格局完好保留至今。现有僧侣六十多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1)
此尊造像曾由英国著名亚洲艺术古董商Eskenazi经手,流传有绪。与北京保利2015年秋季拍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Speelman秘藏梵像聚珍专场”中Lot7333之释迦牟尼无论体量与样式皆极为相似。(图片2)二者对于佛陀的塑造皆洗练简洁,细节之处亦一丝不苟,造型比例准确,为西藏造像中极为罕见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