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563 石鲁 华岳松风 镜心

华岳松风
拍品信息
LOT号 3563 作品名称 石鲁 华岳松风 镜心
作者 石鲁 尺寸 145.5×68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4,887,5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华岳松风。国超乡弟游山登峰而赏吾旧作供趣耳,石鲁重题。
【印文】石鲁
【说明】
1.上款人「国超」为苏国超(1945-2011),字甫元,四川资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协会员、四川书协会员、嘉州书画院副院长、四川中国画研究院画师。师从程十髪、石鲁。
2.由石鲁家属确认为真迹。

石鲁先生笔下以华山为母题的山水,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就己开始出现,从其早年的写生及后来的创作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是其华岳松风观物、观我的心灵迹化⋯⋯一如石鲁先生自己所言:「要把华山当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来画。」「山水画就是人物画」。「风格即人」。
此幅《华岳松风》巨制,在石鲁先生笔下并不拘泥于山石树木表面细节的摹写,而是以简括老辣,中侧并用的笔法,恣意纵横地写出了西岳华山卓然而独立,险峻而伟岸的雄姿。画面主体部分为华山西峰山体,崖壁陡峭,如刀斩斧剁一般;构图颇具北宋范宽高远式的遗风,大山堂堂,崇高凝重。笔法上以笔取气,运笔如刀;在中侧并重,提按顿挫中勾勒出山石纹理,以点线合成其独特的石鲁皴法,颇具华山之状。画面下方近景以意笔写出华山松枝,乱枝穿空,横空出世,传达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抗争精神。
从整体画风、题款书法结体和内容上来判断,此画应为石鲁先生在上世纪70年初期完成,赠与四川乡亲画家苏国超的创作。是在其60年代华山题材的未完成作品上又添加笔墨,尤其是近景的松枝画法,特征明显;这一点从上世纪70年代石鲁先生晚年画风,以书入画,钉头描,金错刀式的笔法能得到印证,实为一幅不可多得精品力作。
石迦

长安三杰
石鲁 赵望云 何海霞
「长安画派」这个名称,是一九六一年「西安美协国画习作展览」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展出时,观众们感觉到这批作品有着某种共同的风貌而被叫开来的,并不是作者们自己所标榜的。参加这次展览的有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方济众、康师饶六位画家的作品。就这六位画家来说,他们个性秉赋、生活阅历、艺术造诣、艺术特色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却又共同体现了新颖的北国风貌。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三人,而这三人又被画坛称之为「长安三杰」。
石鲁是二十世纪中国画领域里的革新家,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石鲁因为敬慕古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就把自己的号改为「石鲁」。他早年曾攻习中国传统绘画,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和新的内容相适应,在表现技巧上,也不断追求新的变化。西安美协在他的领导下,画家们不是关在象牙塔里舞笔弄墨,而是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下到秦岭、巴山、陕南、陕北以及八百里秦川以及相互间的艺术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季《华岳松风》在石鲁先生笔下以简括老辣,中侧并用的笔法,恣意纵横地写出了西岳华山卓然而独立,险峻而伟岸的雄姿。《牧牛图》则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笔情墨趣,稚拙而不失灵动。
何海霞先生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过大量的临摹,传统功力极其深厚。解放前,反映生活的作品较少。一九五七年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他开始面向现实进行写生,在把传统功力对生活的描绘结合方面,当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他的创作,有清新的生活实感。「长安画派」多取材于北国风光,是形成共同的艺术风貌的原因之一。例如本次何海霞作品《黄河之水》,以汹涌的激情驾驭巨大的笔墨线条渲染了黄河两岸壁立的悬岩和夹江对峙的悬岩之间浩浩汤汤的湍急的浊流,悬岩顶上倒垂而下的植被和悬岩间缥缈的云气更强化了自然的雄壮、造物的神奇;如沸汤一样滚滚的浊流上一叶随波荡漾的孤零零的小舟则宣告了人定胜天的伟大。黄河作为流经黄土腹地的最大河流,同样也强烈的冲击着长安诸家的艺术心灵。
对于民间的写生是赵望云艺术的生命和真谛。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日常观察是赵氏艺术的养分来源。在赵氏隐居凉平的一年中,作者笔耕不辍。作品《平凉一隅》中描绘了二十位人物,二十只动物,各自大小、远近布景,看似随意的表达,众多的日常细节,这所有场景集合到一起,既偶然又精巧,是赵氏长期速写观察生活的体现,也是对普通民众生活高度提炼的表达。整幅画面轻松愉悦,不仅表现了陇东的平静安宁,也暗示对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的期盼。
「长安画派」在创作上整个的趋向致力于追求一种深沈、浑厚、朴实的北方风格,这是形成「长安画派」的主要原因。这与他们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长期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以及相互间的艺术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长安画派」之所以在六十年代取得重大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将中国优秀的绘画传统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以勇敢的、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即使是画的一草一木或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也要能够显示出新的诗意,能给人以新的审美享受,这是形成这个画派的共同特色之一。

吾爱华山松,高高且重重。龙拿巨灵石,铁臂撼雷风。参天迎朝日,历岁耐寒冬。坚贞而正直,郁勃复葱茏。直立高山顶,不移粪土中。青青长挺秀,老壮更精忠。
—石鲁
他反复地以华岳松风为寄托,以顶天立地的华山雄姿一吐胸中之块垒,或在题词中赞其「伟哉宇宙」之盖世雄气,或视为不容恶人贱污之「中国铁打之江山」的象征,或赋以「横眉冷眼镇雄峡」之傲骨,或寄「一手摩天朝日红」之理想,都是他在黑风苦雨压迫中不屈服恶势力欺凌的内心现象,都是他高洁伟岸的英雄人格的化身……山即是人,石鲁的山即是石鲁其人。正是这种强烈的主题意识,人文意识,赋予山水画以新的灵魂,也将中国现代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刘曦林
要是爬到华山之巅,确实会感到自我心胸为之一阔,自己也觉得高大而雄伟了……山—像华山,不外是石崖顶上有苍松,远眺是一马平川的秦川,蜿蜒的河流,再有的是日出于东,月沈于西,就是这些无机和有机的形体,人们赋予多少言语啊!有的引为避世绝地,有的引为雄心考验,都各自在石崖上留下不同时代、不同感情的斧凿痕,好像把有限的生命附在一个永恒的伟大的自然身躯上,好让那些感情凝固成石崖一样,于是古往今来,都贯穿着新的旧的各种管子布置在山巅似的。人们从山下穿过千尺幢、百尺峡、上天梯、苍龙岭,而上仰天池,嗬!真是感到雄伟了,好像自我和人们都借华山之高而高了,我们如同群峰和松林般的挺拔无畏。
—石鲁

我们在西北久了、对黄土高原的风物人情印象要深刻些。像华山,它是那么浑厚雄伟,陕北也另有风味,像洪水刚刚冲刷了的大地。看惯了绿洲景观的人,它觉得它太干枯了,但它有它的美。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发、古人如荆浩、关同,也找到了雄浑的特色。我们觉得要重视生活,还要重视传统,而首先要生活。知道古人如何在生活中取法。会给我们取法以启发。华山没有变,看华山的人变了,感觉不同了,表现方法也会不一样。过去的人画华山,成为出世的东西。今人画华山,觉其雄伟,有永垂宇宙之感。遇到这种情况,生活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我们就会感到传统画法有些无能为力,需要创造新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用古人的方法画华山,但不能表现自己的感受。因此,对待传统要活用。比如表现映陕北黄土高原,古人的皴法没有合适的,这就要研究皴法的来源,在自然中寻找新的皴法,以自然的结构特点来提炼。
—石鲁《法师、师心与创》法1961年11月16日在浙江美院观摩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