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0 张大千 初唐大士像 镜心
LOT号 | 3530 | 作品名称 | 张大千 初唐大士像 镜心 | ||
作者 | 张大千 | 尺寸 | 116×60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5,000,000-6,0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镜心 | ||
【题识】敦煌莫高山二百七十三窟初唐大士像,张大千敬橅。 【印文】张爰私印、三千大千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4年春,Lot90。 「大士」即「菩萨」的意思,「杨枝大士」也就是「杨枝观音菩萨」,为三十三观音中的一种。唐时观音菩萨大都示现为男相,故而留有胡子。我们所熟知的女相观音,流行于宋代之后。 大士头顶束着青蓝色的高发髻,上身袒露,腰部微扭成S型,斜披络腋,帔帛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衣服纹褶细密,线条流畅,身上各处饰有璎珞珠宝。手臂之上的臂钏,华丽而不失典雅。左臂上举于胸前,左手施说法印,手中捻着杨枝。杨枝有随风而摇的特性,恰似大士悲悯,能随顺众生的愿望。下身穿石绿长裙,垂褶自然,赤双足站立于莲座之上。 脸庞饱满圆润,眉毛弯而修长,双目明亮而清澈,充满着慈悲与智慧,鼻翼精巧,大耳垂肩,神态雍容华贵。 此轴大士,宝相庄严、富丽典雅、色彩绚烂、线条洗练,具有极强的质感,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中的精品之一。 1941年春至1943年夏,张大千携家人与弟子远赴敦煌,在戈壁沙域居住两年零七个月,临抚莫高窟、榆林窟两地魏、隋、唐、宋壁画。摹习壁画276幅,并对敦煌石窟的结构、彩塑与壁画均做了文字说明和年代考证。敦煌之行使张大千眼界大开,其曾言:「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这样说,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近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达史。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我们敦煌壁画早于欧洲文艺复兴约一千年,而现代发现尚属相当完整,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 在敦煌石室面壁摹画是张大千研究敦煌壁画的重要过程。阅读壁画贯穿张大千临摹工作的始终,「大千磅礡坐卧其下,几及三载,染指卧管,目营手追……」深入细读壁画的每一个细节,弄清人物在情节中表现的关系,解读人物形象、情致,区别人物服饰和朝代特征,由此获得对不同朝代绘画风格的认识。据张大千次子张智心的记述,张大千临摹壁画严肃认真,在临摹壁画之前要找到相同年代和内容的壁画相互参考,尽量避免因壁画破损和颜色变色带来的误差,尽可能准确地临摹对象,「反复观察壁画原作,然后才下笔勾线」。 张大千的画风在敦煌之行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早年的清丽雅逸,变为富丽堂皇,人物画尤其雍容华贵,华丽明艳,多用重彩重色,又不失和谐,整体富有装饰性,又不乏沈着的内在气质。他将敦煌壁画中强烈的色彩效果与文人画的诗意笔调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格体,成为张大千在40年代之后人物画的主体风格,从此幅《初唐大士像》中可见一斑。此幅原型大约绘制于618-704年,即为初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繁荣,文化多元并存,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亦发生了变化,从北朝的清秀隽永渐趋丰满结实,菩萨的面相、身段更具世俗风貌,方额广颐,姿态婀娜,体现出开朗乐观的时代精神。 张大千在《谈敦煌壁画》一文中总结了各代画风及其优点,例如元魏「骨体放肆而粗野,用笔很放犷,画像多半是清而瘦的」,西魏「仍是草率粗野。用笔能奔放……色彩很艳而冷……」对唐代作风他有更深入的认识,分四个时期讨论其风格,从清新华贵、惊采绝艳、崇尚壮美的初唐风格,到人物繁多、骨法气体沈雄精练的晚唐风范的转变。张大千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研究和整理石室壁画,将时代的更替、画风的转变临写在画稿之中。既合结构法度,又不拘于形似,峻峭有力又轻快自如,表现出衣裙、飘带的质感。整幅以艳丽却和谐的色彩,整饬而多变的笔线,以及近为苛刻的严谨摹写态度表现出初唐壁画的观音形象,画家不仅呈现出了华丽的表象,亦传达菩萨端庄安详、若有所思的神态,实为张大千之重彩人物画佳构,从中可见其画风演变之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