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406 黄宾虹 篆书「百一研斋」 镜心

篆书「百一研斋」
拍品信息
LOT号 3406 作品名称 黄宾虹 篆书「百一研斋」 镜心
作者 黄宾虹 尺寸 27×9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1,437,5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第19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
【出版】《咸韶斋藏书画集》第216-21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9月。
【题识】百一研斋。厚如先生属粲,黄宾虹。
【印文】黄宾虹印、烟波散人
【说明】苏宗仁上款。苏宗仁(1899-1984),又名苏厚如。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收藏甚丰。其中以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北宋百一砚」影响最大。此作品即为黄宾虹以「北宋百一砚」为由,为其书写斋名。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馆珍藏有一方端观,不但有石眼,且石眼有101个之多,故名百一砚,又名百一眼砚,堪称国之瑰宝。1931年,身居燕京的苏东坡第三十一世侄孙苏宗仁先生(苏厚如),在琉璃厂古玩店发现了此砚,把玩手中,惊其奇异,知非凡俗,只是当时右侧的乾隆御诗已被磨灭,而显得略薄于左侧。他回家细致翻阅了清朝乾隆年内府编纂记录宫中藏砚的《西清砚谱》,查到了该谱对百一砚的描述:「砚面隆起而中微凹,翠点隐然,池深广,墨锈斑驳,两跄较面稍敛,覆手刻石柱,大一小百,各有眼。」对于乾隆题诗的失迹,他分析是此砚流向民间时,得主或经手人可能出于对怀璧之责而故意磨灭的,遂认定宝砚,不惜重金购买,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百一砚斋」,以百一砚为镇斋之宝。

百一端砚成今手 尚托声名动世人
—读黄宾虹《篆书百一研斋》
百一砚斋之百一砚,乃清乾隆皇帝收藏之北宋端石名砚,抄手型,砚色青紫,砚背有101石柱,每柱上有一石眼,其中石眼是淡黄色,石睛则呈黑色,奇特妙绝,故名之。该砚自宋代已收入内府,至清,乾隆皇帝弘历又宝爱且御题诗句作砚铭,并著录于《四库全书·西清砚谱》,可见此砚之珍贵,乃皇室重宝。
百一砚在清末民初,由宫中太监偷带出宫,卖给珠宝商,后又转卖给琉璃厂某古玩铺。古玩铺掌柜见有乾隆御题诗句,怕官府追索,遂将之磨去,惜哉。1931年被苏宗仁以70块大洋收得。遂额其书斋为「百一砚斋」,并请黄宾虹先生题书「百一砚斋」古篆。苏宗仁(1899-1984)字厚如,北京人,著名古玩家、文物鉴定家,收藏甚丰。其中藏品《渐江·黄山画册》十帧,便著录于《黄宾虹文集·渐江大师事迹佚闻》中。苏宗仁毕业收藏,后散失殆尽,所幸宝砚几经磨难,1986年,苏宗仁子女遵照其遗言,将砚捐献中国历史博物馆。
而黄宾虹所书「百一砚斋」匾额,则被香港中文大学常宗豪教授购得。大师墨宝,教授珍爱有加,亦将自己书斋定名为「百一砚斋」。前者苏宗仁得名于百一砚,后者常教授得名于黄宾虹所书斋额,皆弥足珍贵。且同为大收藏家、鉴定家,名砚及墨宝,承传了一段艺术奇缘。
其实乍看上去整幅作品好像根本不追求书写结构的准确,笔法亦不顾范本的要求,更不是一味用力量来表达金石之气,在控制行笔反而流露出生涩意味。这也是这幅作品的有趣、耐看之处。黄宾虹说:「笔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词、法书而出。」他书风初学以金文、碑学打底,中年时对书帖也下了一番功夫。他在书法上投入大量精力,把握了前人杰作的精妙之处后尽可能表现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理解到,书写文字的线条每经过一段不长的距离,方向便需要改变,这种改变相当频繁也是书法技巧中最不容易掌握之处。所以他要将技巧归于朴实,将变化归于厚重,同时将书法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来进行创作。这些都体现在了这幅作品中。
这四字篆书,自右至左,黄老书悬腕中锋用笔,集全身之力,运之于臂,由臂使指,用笔老辣。书写过程中加入颤动、波动、提按、留驻,来充分表达线条的强弱、粗细、长短、顿挫之感。具体到笔画,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将锋芒藏于笔画,但接驳处不是故意重复衔接。另外,字字起讫分明,笔笔送到,也更无一丝柔弱之处。无怪乎黄宾虹说:「鄙人酷嗜三代文字,于东周、古籀中尤为留意。」落款处的楷书外柔内刚,行笔流畅,体势遒劲流畅,也显示出黄老扎实的书法功底。
黄宾虹早学晚熟,他的作品相当长时间未被世人认知,随着这几年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对他的肯定与推崇日益增多,他的书法也被评为得高古之气。这张《百一研斋》的篆书作品,不仅能看到黄老书法中厚重的金石气息,还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如同深埋地下的老酒,散发出厚重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