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401 吴昌硕 1915年作 节临石鼓文《銮车》篇 四屏 立轴

节临石鼓文《銮车》篇 四屏
拍品信息
LOT号 3401 作品名称 吴昌硕 1915年作 节临石鼓文《銮车》篇 四屏 立轴
作者 吴昌硕 尺寸 136×34cm×4 创作年代 1915年作
估价 800,000-1,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昨于吴下旧家叚得明初拓石鼓全文,后读张叔未解元诗集,知为吴江任堂王氏藏本。「氐鲜」无阙,而弟八鼓尚存「微」字,殊可宝贵,兹论阮刻北宋本附记于末。乙卯秋仲,吴昌硕。
【印文】俊卿大利、苍石、缶无咎
吴昌硕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故作篆书凝练遒劲,朴茂自然,气度恢宏,自出新意。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米于一炉,苍劲浑厚,对近世书坛有重大影响。此四条屏得石鼓意韵,字字犹如巍巍高山之屹立,端庄厚重之中充溢着一种铿锵作响的金石气息。雄强的笔画,安详的结构,整幅楹联一气呵成,不同凡响。款字行书运笔圆浑,如「锥画沙」、「屋漏痕」,显得特别醇厚沈郁,完全体现了他苍拙古健、恬淡脱俗的书风。此四屏吴昌硕作于1915年,通观全幅,可谓「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所谓老笔纷披,生辣古朴,超逸疏宕,有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石鼓文书体作为其绘画生涯中之最厚重的基石,对于正确认识其绘画风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临石鼓文四屏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胸中丘壑,是其在石鼓文基础上极具个人风格的再创作。字形长方,结体呈左低右高倚侧之势,笔法老辣苍迈,遒劲凝重,气韵淳古朴茂、雄强浑厚,完美诠释了吴昌硕绘画之法的渊源,弥足珍贵。

浅谈吴昌硕与石鼓文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硕,辛亥后以昌硕行,又署昌石、苍石,号缶庐、朴巢、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等,浙江安吉人。
吴昌硕的一生,以诗、书、画、印「四绝」名震海内外。他先学印,再学诗、书,后学画,最后将此四者融会贯通,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并独立发挥他自己的个性与特长。从而在书、画、印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可谓画中有书、印,印中有书、画,且各有诗情意境。他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强烈的艺术特征,那就是「气势磅礡,魄力雄伟,用笔豪放,墨色浓重,于浑朴中见华滋,寓厚重中灵动」(刘江《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将伟大的民族精神,质朴的时代风貌,憨厚的个人品格融会其中。
吴昌硕青少年时期多以临摹楷书为主,先从颜体入手,后沈迷于魏晋钟繇小楷,注重用笔的含蓄和结字的浑朴内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时期他游学于杭州、湖州、苏州,因结识杨见山便对篆隶浸染较多,先得杨见山指导,继而受杨沂孙影响,之后受邓石如、吴让之等书家笔法的影响很大,曾临摹过大量的汉碑,如《嵩山石刻》、《张迁碑》、《石门颂》、《祀山公山碑》等等。晚岁喜写《散氏盘》等青铜铭文,但对其篆书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一生反复临写体悟的《石鼓文》。吴氏早期篆书尚未脱时人影响,后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溶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逐渐形成个人面目。七十岁以后,风格方成熟定型。
吴昌硕很少谈到书法,欲探吴昌硕对书法的见解,只好向他的诗文中寻找。他在《缶庐集》中有《何子贞(绍基)太史书册》诗中写道:「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纵入今人眼,输却万万古。」这是他对逐渐学书的小结。由此可见他对《石鼓文》的喜好可谓深厚,数十年临池不辍,并深入钻研。而且他65岁自记《石鼓》临本时还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年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确,他在书法上的创造,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
吴昌硕的声誉主要来自《石鼓文》。石鼓出土千余载,虽然诗人咏叹不绝,但到近百年间,才真正受到书法者的青睐。推究原因,最与吴昌硕的提倡有关。因此,很难说是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还是吴昌硕捧红了石鼓文。苏辙的《石鼓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有苍石与此时,独以无用不见数。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困风雨。遭乱既以无用全,有用还为太平取。」这几句诗本来是描述石鼓经动荡而幸存,却在无意之间将吴昌硕的别号「苍石」嵌入其中。这或许就是苏辙在一千年的预言吧。
作为先秦石刻,《石鼓文》无疑是极为生动的。韩愈《石鼓歌》中说:「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玉树交枝柯。」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都远远超过了西汉石刻。《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不过与其他系域的铭刻作品相比已属宽博,并且时有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使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
石鼓文的风格很难得到近代书法家的喜爱,吴昌硕却以己改造石鼓。在笔法上对他启发较多的,恐怕是吴让之的篆书。在一份石鼓文临本的跋语中他说:「江阴陈氏适园藏吴让翁篆屏,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予曾于顾茶村处借观数日,背临其意,未能得一丝灵活,可愧也。」这样的话语太过谦虚。真力弥满,古趣横溢,正是吴昌硕超过吴让之以来篆书家的关键。
吴昌硕的石鼓文,在用笔上,行笔、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在结体上吸收秦篆特点,字形稍稍拉长,上部相对紧密,下部疏朗而垂笔向左右微微开张,从而将《石鼓文》与邓石如、吴熙载的篆书风格结合起来。
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而以遒劲老辣为特征。结字茂密紧凑,正欹互用,在体势上以纵取势,左低右高的规律非常突出,寓端庄于错落之中。在分布上疏密有致,避让得宜,而茂密处与空白处大都相互呼应对照,因此在整体上仍能够达到雍容端庄的效果。用墨则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上看,基本是有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有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彪悍雄强的风格。
吴昌硕的书法,尤其是篆书,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不过,前人还是有对其写的石鼓大篆颇有批评,符铸说:「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姿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然效之则病,亦如学清道人书,彼徒见其手颤,此则见其肩耸耳。」似乎有些道理。
马宗霍说道:「了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尽矣」。 评得过于严酷,是一种出自正统篆书标准的评法,未能看到随时而进的革新性。但在吴昌硕以其诗、书、画、印称雄晚清之际,不仅誉满国内,而且声誉海外,日本等国也对他的艺术尊崇备至。他是清代三百年文人艺术的降幕者,是中国古典书法创作的终结者,同时也影响、启迪着中国现代书法、绘画、篆刻。试问,在篆书领域,千数百年间又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呢?
文|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