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19 赵之谦 花石图 立轴

花石图
拍品信息
LOT号 1019 作品名称 赵之谦 花石图 立轴
作者 赵之谦 尺寸 144×39.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552,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会稽赵撝叔作于豫章。
【印文】赵之谦印
【鉴藏印】潘洁尘藏画印
【说明】戚叔玉旧藏。戚叔玉(1912-1992),原名璋、鹤九,山东威海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得名师指点,学书法、治印、绘画。六岁拜书法家丁佛吾为师,八岁向画家金北楼学国画,十二岁开始收集三代铭文,进而收集石刻、碑拓。成年后与张大千等交往,博览书画名迹,因而在书画篆刻艺术方面基础坚实。戚叔玉还是国内著名的碑帖收藏家和鉴赏家。他毕生从事碑帖收集和研究,收藏既精且丰,先后于1980年和1983年两次将珍藏书画、碑帖碑刻拓本等220件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说:会稽赵撝书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
赵之谦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赵之谦诗、书、画、印无所不通,尤精于书法。更以魏碑体势参入画法,雄健郁茂,个人面目十分强烈。
《花石图》题材新颖,让人为之眼前一亮,湖石以勾皴点染,层叠而出,萱花与夹竹桃掩映其后,红白灿然;花朵以南田法没骨写之,复以细笔点染花蕊,花枝以浓墨勾筋,淡彩和浓、淡水墨点叶,于轻逸中见丰厚;映衬得巨石越发显得厚重浑朴。全图笔法灵活放逸,水墨层次丰富,色彩明快,和谐统一;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线条把握精到,用笔纵横苍郁,尤其所勾画的山石,造型灵巧生动,多富有“金石气”。
赵氏在当时影响不小,吴昌硕、任伯年及后之陈师曾等都得其沾溉,海派画坛由之而崛起画坛。所谓开风气之先,观此《花石图》,更觉艺术史对他的评价确非虚言。

金石同寿
金石画派作为近代中国画的重要一支,烁古通今,影响深远。其集大成者无疑是海派领袖吴昌硕,而其身边的好友蒲华、王震、虚谷等以他们深厚的篆刻金石功力入画,在清新淡雅为主的时代风格中注入了浑厚朴拙的面貌,可谓面目一新,创时代先河。
赵之谦的「魏碑入画」
研究历史总是关注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美术史也不例外,绘画中「金石气」和画坛上「金石画派」的出现无疑就是晚清绘画中最重要的艺术现象之一,而主要活动于同光年间的赵之谦则是其中的关键人物。潘天寿评价:「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当然,赵之谦并非去「金石入画」第一人,在他之前,程邃、金农等画家都在「金石学」的影响下,不同程度的「金石入画」。如果把「金石入画」比作一个历史潮流,金农等还是「渐变」,赵之谦则是「突变」,是他把金石学的审美观完全落实到了绘画笔墨中的点、线、面形态上。赵之谦的画风是随着他的书法风格的变化而转变的,客居北京,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新材料,特别是北碑造像对他书画篆刻之风的演进影响至深。赵之谦以其金石学家的审美观对传统的写意花鸟进行改造,力矫时弊,使绘画笔墨形态由松散转为凝练,推动了晚清绘画进一步向前发展。
吴昌硕的「猎碣入画」
中国画家自古以来就有以书入画的传统,吴昌硕以「石鼓文」享誉书坛。其一首绝活去,不知迷倒后世多少崇拜者。据说,吴昌硕在他八十四岁临去世那年,总结自己毕生致力石鼓书法的经验体会说,「猎碣文字,用笔宜恣肆而沈穆,宜圆劲而严峻。」他通过常年临习石鼓文,锤炼出晚年炉火纯青的线条,灵活地应用于其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所谓「一鼓写破诸艺通」,筑起了艺术的高峰,终成一代大师。吴昌硕曾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唯孤行」,欣赏吴昌硕画作,并不斤斤拘于事类具象,而需要体会其气韵抽象,这也正是写意绘画有别于写实绘画的地方,也是写意绘画最难表现之处。吴昌硕绘画的高明也正在于此。当然,这种高明,是通过以书入画,加之用色、结构、题诗等综合手段来最终实现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其富于「郁勃」之气的篆籀行草。
齐白石的「金石心迹」
有人说齐白石学问不够,最多上溯到明清,而且还不见得看过真迹。其实齐白石在他的绘画里所吸收的东西至少到了秦汉,他学习秦汉人的篆书、隶书,当然更不用说还有北朝石刻了。所以观看他的笔墨情趣上只懂明清人这一条路那不行,他的气息是往上追的,所以齐白石的绘画那么尚简,那样简约,实际上那正是对古法对六朝石刻之美的吸收。清末民初的吴昌硕与齐白石代表了金石画派成就的高峰。二人画风虽然格调有异,经过毕生的探索,在篆刻、书法、绘画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吴昌硕的画文人气息更重,书画印皆以石鼓文面目出之,貌拙气酣,刚健有力。齐白石以其布衣本色,画风质朴清新,用笔生猛老辣。两人多有师从者,金石画派遂成洋洋大观。
黄宾虹的「金文入画」
黄宾虹的「金文入画」所倡导的「骨法用笔」追求沈郁苍劲、雄浑自然、不拘成法的艺术风格,注重作品的表现力,极大地推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从时代性与文化性而论,「金文入画」具有深重的文化意义。在民族危难之际,追溯、保存民族文化本源成为当时文化艺术学者的首务。「保存国粹,提倡金石书画」成为众多书画社团的核心宗旨。「金文入画」与「国粹」运动遥相呼应,不仅拓展了书画家的视野,摆脱了明清以来统治阶层对民间的思想禁锢,而且负载着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黄宾虹在致多位友人的信札中多次提及「金石」 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关系,「道咸之间,碑碣书法金石学盛,以开来学,今言民族文化,舍此无他求矣」。黄宾虹先后加入「国学保存会」,成立「南社」, 创办「贞社」,组织「中国金石书画艺观学会」「烂漫社」「中国学会」「中国画会」,撰写了大量的金石研究论著,在艺术创作中坚持「金石入画」的思想,以其一生践行了「保存国粹,宏扬金石,复兴民族文化」的宏大抱负。
宗师之后,潘天寿继承了金石画派的衣钵,以清新刚健的画风立于艺林,但书法中的刚健之气却比吴、齐稍逊,金石气息有所减弱。推移后世,随着社会的变革,能够打通书画印三者关节的艺术家日渐稀少,金石画派亦不复昔年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