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913 吴熙载 杨沂孙 行书“郑斋” 镜心

行书“郑斋”
拍品信息
LOT号 1913 作品名称 吴熙载 杨沂孙 行书“郑斋” 镜心
作者 杨沂孙 杨沂孙 吴熙载 尺寸 吴35×75cm;杨32.5×65.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00-1,000,000 成交价 RMB 862,5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
1.郑斋。均初尊兄大人属,虞椒杨沂孙书。
2.郑斋。均初先生属,让之书。
钤印:
1.杨沂孙印、子舆、历劫不磨
2.攘之
说明:沈树镛上款。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上海川沙城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咸丰九年(1859)中举,官至内阁中书。著述有《汉石经丛刻目录》、《汉石经室跋尾》、《书画心赏日录》。博学多才,长于考订碑版文字,嗜金石书画,精鉴别,收藏甚富,藏有宋拓《熹平石经》、宋拓《化度寺碑》、宋拓《李思训碑》、宋拓《大字麻姑仙坛记》等。

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上海川沙城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咸丰九年(1859)中举,官至内阁中书。著述有《汉石经丛刻目录》、《汉石经室跋尾》、《书画心赏日录》。沈树镛博学多才,长于考订碑版文字,嗜金石书画,精鉴别,收藏甚富,藏有宋拓《熹平石经》、宋拓《化度寺碑》、宋拓《李思训碑》、宋拓《大字麻姑仙坛记》等。
当时学人对他的收藏评价极高,光绪七年(1881),杨守敬与日下部鸣鹤的笔谈中,谈到 “好古家”时说:“碑第一则南汇沈树镛。”吴大澂为沈树镛《汉石经室金石跋尾》作序也说:“数十年来,大江以南言金石之学者,前有嘉兴张叔未,后有川沙沈韵初,收藏之精,且富甲海内,尤非张氏清仪阁比。”
沈树镛比赵之谦大三岁,是赵之谦的好友兼重要的赞助人,两人一起合撰《补寰宇访碑录》。同治元年(1862),赵之谦来到京师,与沈树镛结为莫逆之交。同治二年(1863),买到郑道昭等诸刻石,“奇赏疑析,晨夕无间”,眼界大开,学知大进。也是在此时,赵之谦为沈树镛刻了“郑斋”、“郑斋金文”、“郑斋金石”、“郑斋所藏”等印。在 “郑斋金石”边款曰:“北朝书无过郑僖伯,均初既得云峰、大基两山刻石全拓,乃以郑明斋,属余题额,并刻是印,同治二年十月,碑盫记”。据此可知沈树镛号“郑斋”的来历。
目前已知有三位金石大家为沈树镛书写过“郑斋”, 即赵之谦、吴熙载、杨沂孙,此次拍卖汇集了吴熙载、杨沂孙两家,堪称难得。吴熙载(1799-1870),以字行,改字让之,号让翁,江苏仪征人。精篆刻,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让之比沈树镛年长三十余岁,属于长辈,同治二年(1863),魏稼孙访吴熙载,请其刻印并书“郑斋”。次年沈树镛回信称:“让翁书额……六面铜印又拓本一一领到,费神感感。”已知吴熙载为他刻过至少两方印章,一方是上海博物馆藏寿山石白文印“沈树镛印”,边款“韵初先生名印,让之刻。”另一方是方节庵旧藏白文印“郑斋藏本”,未刻边款,为唐醉石补刻。还有一方白文印“松江沈树镛郑斋考藏金石文字印”,孙慰祖认为从篆刻风格判断,也应是出自吴熙载。吴熙载的行楷书学乃师包世臣,此幅笔画棱角分明,骨力劲健,苍厚郁茂,俊逸爽劲,犹存隶书意韵,颇富古意。
杨沂孙(1812-1881),字咏春,号观濠居士,晚号濠叟,室名吉祥止室,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凤阳知府。工篆隶,以篆书名天下。杨沂孙比沈树镛年长二十岁,《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第四卷·篆刻(下)》收录了一方由杨沂孙篆文,吴隽刻沈树镛自用印,是两人交往的一个证据。此幅以行书写就,用笔遒润,顿挫有致,字与字之间笔分意连,耐人寻味;整体的姿态左低左高、上紧下松,可谓点画方峻,婀娜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