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3 清康熙-雍正 青花四喜梅竹大鱼浅
LOT号 | 5783 | 作品名称 | 清康熙-雍正 青花四喜梅竹大鱼浅 | ||
作者 | -- | 尺寸 | 直径65cm | 创作年代 | 清康熙-雍正 |
估价 | 1,800,000-2,800,000 | 成交价 | RMB 2,530,000 | ||
材质 | 形制 | ||||
备注: • 李公伟先生(James Li)珍藏,1970年代 • William Aykroyd 爵士(1865-1947),英国多赛特 • 水松石山房(Hugh Moss),伦敦 此大缸敞口,斜直壁,深腹平底,器型硕巨而不显笨重。通体施青花纹饰,白釉白中泛青,呈鸭蛋青,胎质紧实,带灰黄色,釉质细腻润泽。外壁通景青花描绘山石老梅,枝梢上栖息喜鹊,也有喜鹊飞跃空中,四只鸟形态生动,春风习习,嬉戏飞翔于梅花丛中,姿态迥异。老梅虬曲多姿,梅花盛开,芬芳荡漾,花叶尽显轻盈之姿,石间有翠竹数枝横欹而出,翠叶阴阳反侧,如沐清风之中。 青花双勾纤细流畅,发色青翠艳丽,着色简练而不显单调,不减风彩,风格淡雅,表现出柔美的艺术魅力。颜色浓淡层次分明,绘制工细,端庄古朴,雍容华贵。每笔之中均有浓淡,勾花点叶,笔致遒劲,笔墨醇厚,其画风洗练净纯,超凡清逸,耐人寻味。本品以文人画的常见题材为创作源泉,予瓷器达至笔墨境界,独具清初瓷绘之中少有的品质。 雍正时期烧造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令人赞叹。杨献谷云有:「瓷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生产更是精益求精,制作工艺精湛,器物造型丰富,圆、琢各式具备,装饰纹样繁多,美不胜收。别致的造型与清新典雅的装饰图案完美结合,极富艺术效果。此件大缸工艺精致,造型典雅优美,青花发色清雅秀丽,于淡雅中显亮丽,于纤巧中见挺隽,既柔润蕴蓄又光彩照人,笔法灵动,充分展示了雍正盛世瓷器的时代特点。 早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瓷的纹饰中已出现独立的动植物描写。商周以至汉代,间或也有采用这类题材,但到了唐代,由于人们对自然题材兴趣渐浓,所以花鸟也渐以生动和谐的组合,出现于陶瓷乃至织绣品、錾花金属器及其他材质的纹饰题材之中。长沙铜官窑的彩绘器物,应是最广泛采用花鸟题材的例子之一。该窑址1979 年出土的执壶中,以花鸟为饰者约占七成。这些纹饰以铁褐、铜绿或铜红各色绘成,详见苏玫瑰编著的《Chinese Copper Red Wars》,伦敦,1992 年,图版1 号。颇堪玩味的是,长沙铜官窑器物的花鸟纹饰多用铁褐色细线绘成,较粗的线条则用铜绿或铜红色描画。这些花鸟纹在胎体所划细线的衬托下,构成了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画面。 时至宋代,崔白(约1044 年-1088 年)等艺术家长于细笔勾勒,其作品益发生动传神,这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写生技法,亦使绢本和纸本花鸟画的发展攀上了新的高峰。就此可证诸宣和年间(公元1119 至1125 年)收录宫廷藏画的《宣和画谱》,书中阐述花鸟画题材及其重要性的篇幅便有五卷之多。据毕嘉珍(Maggie Bickford)统计,书内引述16 名画家的作品中,标题有「梅」者共54 幅。据分析,梅花这一题材日益流行,恰好与花鸟画的兴起不谋而合。显然,以花鸟为题的平面和立体作品中,不乏立于盛放梅枝的鸟儿描写,而这正是本拍品其中一面器腹的纹饰题材。 时至十五世纪初明代,佳妙的花鸟画终于在景德镇御窑青花瓷器上大放异彩。这一方面得益于早期画家的创作,其灵感部份来自当时数名宫廷艺术家(如活跃于十五世纪初的边景照)的花鸟画,而这些画家本身对传统画法也有所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则可归功于《本草纲目》等木刻书籍的普及。十五世纪初最细腻传神的瓷器花鸟纹饰,也许俱出自明初抱月瓶,而这些作品亦是本拍品的蓝本。本拍品上的鸟儿均殷殷对望,而梅枝梢头位于左方的鸟儿则回首顾视同伴。这些鸟儿的构图方式与北宋绘画一脉相承,前述徽宗的花鸟册页便是最佳证明。综而观之,本拍品的纹饰格局要比明初的版本复杂,但其画工仍无比严谨细腻。与此同时,疏影横斜的虬枝与娇美的梅花对比鲜明,笔法意趣均深得丹青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