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300 17世纪 阎魔

阎魔
拍品信息
LOT号 6300 作品名称 17世纪 阎魔
作者 -- 尺寸 高19.5cm 创作年代 17世纪
估价 2,600,000-3,600,000 成交价 RMB 4,140,000
材质 形制


红铜、铜鎏金 扎什伦布寺风格

此尊阎魔天主尊部分以红铜为材料,牛头人身,三目圆睁,獠牙外露,火焰形赤髪上冲,头戴骷髅冠,胸前佩戴十字交叉式璎珞。身材敦实,肌肉结实有力,右腿右屈,左腿左伸,两手高举,四肢充分伸展,有如舞蹈展姿,奔放张扬。面部鼻孔刻画清晰,三眼炯炯有神,眉毛和头髪如火焰。足下所踩水牛表情愉悦,昂首挺胸,匍匐在单层覆莲座上。其身后承桃型火焰背光,下承单层覆瓣莲座,背光与莲座皆鎏金,与主尊仅用红铜相区别。此类造像之风格与工艺为西藏扎什伦布寺风格之典型,其造像尤受清宫珍崇,在清宫所藏各类造像中,有四百余尊“札什璃玛”,其风格高度统一,与本尊在艺术特征上亦极为一致,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写实不拘泥,铜质厚重,用料考究,雕工精致细腻,表面打磨光洁,尤其是身后所饰镂空火焰背光,展现工匠强大的艺术功底,主尊肢体饱满有力,所承莲座形制相同。本件拍品造型复杂程度极高,加之主尊细节与火焰背光保存完整,殊为难得,是清代初期扎什伦布寺风格造像珍贵的实例。
阎魔尊乃地狱之主,主管冥界,其来源和印度吠陀神话有很密切关系,佛教将之吸收为护法神,为大威德金刚教法的主要护法。其造型有很多种,最重要是内修、外修和密修三种,其中又以外修最为常被单独供奉。佛教中认为,修持阎魔天,可以防止外界带来的灾难,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

出自班禅大师圣地的两尊扎什璃玛造像
——故宫博物院 研究员 罗文华
藏传佛教中通常将铜合金造像称为“璃玛”,藏传佛教艺术中,璃玛(合金铜)造像数量众多,艺术风格各异,有的代表了喜马拉雅的传统影响,有的出自雪域某些寺庙或者教派独特的造像特点,反映出鲜明的区域性艺术风格。清代格鲁派的扎什璃玛铜造像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重要艺术风格之一。
扎什璃玛造像出自格鲁派扎什伦布寺。众所周知,扎什伦布寺是西藏格鲁派两大转世活佛系统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也是西藏格鲁派四大名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之一。1447年由一世达赖喇嘛根顿珠巴(dGe‘dun’grub pa,1391—1474年)兴建,至四世班禅大师洛桑确吉坚赞(Blo bz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1570-1662年)时,成为历辈班禅大师的专属寺庙。寺庙位于今天的日喀则市海拔3900米的尼马山腰,建筑林立,远远望去,红墙金顶,无比庄严。它不仅是日喀则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格鲁派修学的中心,以修学精深、戒律严谨而著名,成为后藏地区的重要寺庙。扎什璃玛就是扎什伦布寺的官属作坊扎什吉彩(bKra shis skyis ’tshal)的作品。
扎什伦布寺所在的后藏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藏传佛教重要的艺术中心,这里人材辈出,艺术风格多样,众多的大寺院的建设和装修为这些艺术家提供了发挥天赋的机会,诸如夏鲁寺、白居寺、乃宁寺、那塘寺、萨迦寺等,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大寺,而这一地区的艺术风格深受尼泊尔艺术的影响,无论是绘画还是造像莫不如此。扎什璃玛造像的很多特点就是由此而来的。
比如,扎什璃玛造像结构紧凑,诸尊身材柔美,用材多为红铜鎏金,通体打磨光滑,鎏金明亮,做工规整,棱角分明,通常封底十字交杵图案上有泥金现象,是典型的西藏本土化的尼泊尔风格造像,这个特点后来也影响到清朝17世纪喀尔喀蒙古(即今天蒙古共和国)的咱那巴扎尔造像。
有人认为扎什璃玛造像从四世班禅大师时期已经出现,但是从目前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都无法证实。故宫博物院保存了大量的当年由班禅大师给皇帝进贡的扎什璃玛造像作品,其中最早见于档案记载的是雍正九年(1731年)由五世班禅大师进贡的扎什璃玛摩利支天,供奉在紫禁城御花园内的斗坛中。我们推测,扎什璃玛造像或扎什吉彩作坊正式出现的时间很可能是在五世班禅洛桑益西(Blo bzang ye shes,1663-1737年)时期,而宫廷中保存的扎什璃玛多数都是由六世班禅洛桑贝丹益西(Blo bzang dpal ldan ye shes,1738-1780年)和七世班禅丹贝尼玛(bsTan pa’i nyi ma,1781-1853年)进贡的,这也间接说明17世纪晚期-19世纪是扎什璃玛造像最为繁盛的时期,扎什伦布寺收藏的大量藏品也证实了这一点。
另外,扎什璃玛类别非常多,由于扎什璃玛造像主要保存在西藏的扎什伦布寺、布达拉宫和故宫博物院,外人一般很少见到,目前学术界对于扎什璃玛造像的类别和艺术风格认识不足,学术成果较少。初步总结其特点如下:
首先,扎什璃玛造像下承莲台为主,从莲瓣来看主要有细密和宽扁两种;有的造像在莲台下再承台座,或者诸尊坐坐垫上,坐垫下承台座。台座有波罗样式的方形多折角台座、长方箱式台座、圆形台座等,现在发表的很多造像中没有台座,是因为台座已经缺失的缘故。另外,扎西吉彩作坊特别喜爱仿古造像,尤其是尼泊尔风格的作品是其主要仿制对像,从离车毗时期(Licchavi Period,300-879/880年)、过渡时期(Transitional Period,879/880-1200)至末罗时期(Malla Period,1200-1769年)的作品无不仿制,甚至还有大量的仿东北印度波罗风格的作品存世,而鲜为人知。
扎什吉彩作坊在造像过程中,对于批量生产的铜造像多有编号,其编号是为了简单计数,还是别有深意,由于没有更全面的统计,还无法回答,但也成为识别扎什璃玛造像的重要特点之一。还有一些造像会在台座的背后或正面阴线刻标准藏文字“bKra shis li ma”(意为“扎什璃玛”)。
虽然不是所有的扎什璃玛造像都会同时具有上述所有特征,但是根据以上的某些鲜明的特征,比较容易识别出哪些造像是出自扎西吉彩作坊,哪些不是。
这是一尊白玛哈嘎拉,因其白身色而得名,是事部密教护法神,由观音菩萨化现,是大黑天组神中的财富之神,主要为香巴嘎举和格鲁派所推崇。
戴宝冠,立姿,身后有桃形身光,身光周围为密集跳跃形火焰纹。白玛哈嘎拉三目圆睁,须发皆涂橙色,张口露白色獠牙,作忿怒状。六臂上举,正二手各持装满如意宝珠的碗和火焰摩尼宝,余二右手各持钺刀和鼗鼓,余二左手均施威慑印,持物缺失。身饰珠串,着虎皮短裙,左右二脚各踏俯姿印度教的象鼻天身上,下承仰覆莲台。从它明亮的红铜鎏金效果、光滑的表面打磨以及饱满的莲瓣就可以判断出来,这是一尊典型的扎什璃玛造像,尤其是饱满而规整的莲瓣,身光背后完全不鎏金,封底十字交杵有明显的鎏金痕迹都是非常明确的扎什璃玛造像的特点。
另一尊阎摩像是扎什璃玛造像中的另一种常见形式。阎摩是文殊菩萨化身,藏传佛教父续的重要护法神,尤其是在大威德金刚怛特罗修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受到格鲁派推崇。
阎摩一面二臂,身色应当是黑色或深蓝色。牛头,双角锋利,三目圆睁,头发染橙色,张口露出锋利的獠牙,伸出橙色的舌头,露出令人恐惧的忿怒表情。戴骷髅冠、联珠璎珞和鲜人首鬘,着虎皮裙,帔帛严身,披帛上有错金错装饰。阎摩身体壮硕,右手上举持骷髅杖,左手伸出,施威慑印。左展姿踏于牛背上。牛为卧姿,昂首,作忿怒吼叫状,下压一魔形象,下承单层覆莲台,背后有桃形身光和跳跃的火焰纹装饰。此像的特点非常鲜明,阎摩通体用红铜铸造,色泽发沉,与背后的身光和莲座表面光滑,鎏金明亮,形成相当大的反差。莲瓣是典型的扎什璃玛特点,规整、细密,排列整齐,莲座背后不做莲瓣,也没有鎏金,仅在左侧有明显的藏文数字“10”。封底十字交杵部分有泥金。
这两尊扎什璃玛造像很显然出自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的作品,是典型的18世纪扎什璃玛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