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076 董作宾 1942年作 临牛骨卜辞文 立轴

临牛骨卜辞文
拍品信息
LOT号 3076 作品名称 董作宾 1942年作 临牛骨卜辞文 立轴
作者 董作宾 尺寸 123×32cm 创作年代 1942年作
估价 50,000-1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甲骨卜辞,正面与背面文字每有衔接关联者,往曾于菁华四大骨发现此例,沫若通摹,别录所收大胛骨亦然,又得其臼部两辞,为抚之。卅一年冬,董作宾并记。
【说明】「菁华四大骨」 是罗振玉编的《殷墟书契菁华》里四片最好的大骨。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1923年-1924年,董作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5年-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年-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年-194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56年-1958年任香港大学、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珠海书院研究员或教授。
1928年-1934年,董作宾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二书,共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1933年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了甲骨断代学说,确定了甲骨文的10项断代标准,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5个时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还根据甲骨资料探讨殷代年历之学,著有《殷历谱》。
除了考古学外,董作宾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贡献,并显赭于国际间,学界把他与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对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龟四版与贞人的发现;十个断代标准的提出;殷历的建构,著有《殷历谱》;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从比较么些文字与埃及文字中,他证明甲骨不是造字的开始,而有更遥远的源头,这除了对文字学的影响外,也开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
1942 年,郭沫若和董作宾二人都辗转到了四川:郭沫若在重庆市内天官府主持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董作宾任职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则搬迁到宜宾南溪县的李庄小镇。董作宾在一次去重庆市参加学术会议后拜访了郭沫若。郭沫若后来以文字记述了这次见面:「三十一年春,访沫若于渝,十年神交,握手言欢。」还提笔送诗给董作宾:
卜辞屡载征尸方,帝乙帝辛费考虑。
万嘴千牛推索遍,独君功力迈观堂。
「千牛」意指刻有卜辞的甲骨(「蟕」为龟,「牛」指牛胛骨)。足见郭沫若对董作宾的欣赏之情。
甲骨文字有爽利劲健,结体瘦硬,有率意精谨,浑朴古拙的风格。由于刀刻的原因,甲骨文字以直笔为主,方圆相参,别有意趣。董作宾先生亦常亲手操刀篆刻,对这点更易心得体会,所以其甲骨文书法也更易与古人相通,「他把可以用放大镜看得清楚的刻辞的交又地方,都放大照像出来,检查那些刻画的先后;由这一类的检查,他发现了每一刻辞笔画的前后次序,随着一种固定的习惯,也随着时代而有不同;有的先刻直画,再刻横画;有的先刻横画,再刻直画」(《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董玉京序》)。如此深入认真的观察与研究,细心揣摹,由形似追其神似,其甲骨文作品也就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