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22 伊秉绶 云泉山馆记 手卷

云泉山馆记
拍品信息
LOT号 1022 作品名称 伊秉绶 云泉山馆记 手卷
作者 伊秉绶 尺寸 29×253.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4,800,000-6,800,000 成交价 RMB 5,52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题识:云泉山馆记。白云濂泉之间有宋苏文忠公之游迹焉,盘谷乐独峿台怀开,孰若云泉。大清嘉庆十七年,香山黄培芳,番禺张维屏,黄乔松,林伯桐,阳春,谭敬昭,番禺段佩兰,南海孔继光修复故迹,道士江本源,黄明熏,董其役,拓胜境二十,靡金钱若干。次年闽人伊秉绶适来,观成乃为之记。而系以铭,铭曰:南园兴焉七子诗坛传百千年。
印文:伊秉绶印、墨卿
说明: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官至扬州知府,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劲秀古媚,独创一家
云泉山馆为清代私家园林,原址在广州白云山蒲涧之左,即今白云濂泉一带,合“白云”、“濂泉”而名之。始建于嘉庆十七年(1812),可惜在咸丰、光绪年间两度毁于战火之中,如今遗址难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伊秉绶回访广东,到访惠州、广州、中山、肇庆等地,在广东境内多处留下墨宝,包括在广州留下的《光孝寺虞仲翔祠碑记》和本作《云泉山馆记》,后二作皆刻碑,且为其所擅长之隶书写就。《云泉山馆记》碑刻与伊秉绶于嘉庆十六年辛末(1811年)所书另一碑刻《叶花溪墓志》既是姐妹篇,亦皆为白云山的镇山之宝,也是广州名碑之二。
《云泉山馆记》是伊秉绶的重要作品,堪称伊秉绶隶书典范,显示了伊秉绶隶法的独特之处,细研可以领悟伊秉绶归结的书法诀窍三十二字“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的意味。伊秉绶隶书作品最常见的是对联、横批,其余形制不多见。清著名学者、书法家梁章鉅《退庵随笔》中说“直至伊墨卿、桂未谷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扩汉隶,愈大愈雄;未古能缩汉隶,愈小愈精。”伊秉绶所书大字隶书,笔力雄健,古茂浑朴,富于金石味。《云泉山馆记》一改伊秉绶常见的厚重风貌,用笔方中寓圆,笔画圆润,转折交接处不露圭角,尽显遒劲挺拔之美;结字变化多端,横平竖直,圆弧形笔画对应匀称,兼融方正奇纵意味,萧散而不失劲健,难得地体现了伊秉绶小字隶书的精密细致。
清代乾隆嘉庆之后,书坛帖学日趋衰微,碑学大兴,创造出气势雄强的书坛新风。并称“南伊北邓”的邓石如、伊秉绶就是清代书道中兴、碑学炽盛的众多开拓者的领军人物。伊秉绶书法名重当时,蜚声后世,兼善篆、隶、楷、行,尤以行书称善,隶书称绝。他的隶书“劲秀古媚,独创一家”,开创了朴茂劲健、大气古拙的隶书风格,在凛然之中独有一种士大夫文人的风骨,代表清代隶书的最高境界。更为难得的是伊秉绶创造性地把颜真卿雄浑的楷法融入隶书,大大增强了隶书的浑厚质朴的情趣,形成独特的隶书风貌。沙孟海称其书“为隶家正宗,化板滞而清空高邈,用隶法写楷字,又用楷法写隶字,师颜之所师”。
伊秉绶的隶书大气磅礴而耐人寻味。他的隶书笔画横平竖直,圆润饱满,没有汉隶成熟时期的蚕头燕尾,却富有装饰性。笔力劲健沉着,笔势直率坦荡,又显得含蓄蕴藉。朴实的用笔使伊秉绶隶书质朴中见雄奇。结构上横竖穿插,均匀对称,每字以中轴线分割左右、上下,不差毫厘,中正的结构使得伊秉绶隶书端庄古朴,充满美感。章法独具匠心,极富变化,乍看似平淡无奇,细审则拙中藏趣,意境极高。整体而言,伊秉绶的隶书点画、结字、章法方面都显得体势圆满,方整严肃中不失奇肆恣纵。这种古拙内敛、刚劲雄强的书风,是作者心性气质与古碑朴拙书风的自然融合。
云泉山馆,合白云、濂泉名之。入门循竹径行,为北园。由北园披重闼,达听事为南雅斋,中祀苏文忠公、崔清献公、先文裕公三先生。经济文章垂史册,炳天壤,皆赏游之于斯,高山仰之,景行行之,山中人得所师矣。斋左为自在池,四面缭以回廊;又左清湍修竹轩斋,右为注经窠,上有楼,日寄岳云,藏粤岳祠碑刻。迤前达环碧之侧,为索笑檐斋,左为江景亭,亭下为镜华舫,潴水环之,迤前达枕流阁。亭之南有门,仍署云泉。旁通碧虚、飞霞二观。自六真桥入山馆,此又一径焉。复道月台,桥梁庖厩悉备。周遭可通北园之旁,有小水日同壑,流入为芗涧,跨涧聚水日通泉。随涧登后山,第一盘为缘阴坳。幽篁里横,藤塾朝爽坪。由穿云径而上第二盘为松竹垄。松台、坐月坡,豸里忧冢。凡二十二境,是可藏焉、修焉、游焉、息焉,各寻其意之所适。初购碧虚观外余地,上峻山树,下蹑涧石。同志创建者培芳暨家苍崖高松、谭康侯敬昭、林月亭柏桐、张南山维屏、段生佩兰、孔生继勋,凡七人。董其役则江瀛涛、黄越尘二道士。始事于嘉庆十有七年,伊墨卿太守撰记,而为之铭。继事于二十有一年,增而廓之,任其劳者段生之力居多,而培芳为之记。

立德立言伊汀州
伊秉绶(1754-1815,清乾隆十九年—嘉庆二十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
伊秉绶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僚家庭。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通程朱之学,诗有高韵逸气,官至光禄寺卿。伊秉绶自幼聪敏嗜学,秉承家学渊源,并拜当时最负盛名学者纪晓岚、书法家刘墉为师。
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出守惠州,嘉庆十年(1805)出守扬州,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着称。病逝后扬州士民仰慕遗德,在当地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的“三贤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本次上拍的这件《云泉山馆记》以清廉立意,正是伊秉绶光风霁月的人格精神的写照。
伊秉绶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有着全面的修养和精深的造诣。以诗书画印论,除专精书法,隶行兼擅外,伊秉绶工于诗咏,有《留春草堂诗集》传世;能作山水、墨梅,有山水画册传世;精铁笔,所用印皆自制。伊秉绶还嗜好金石学,精于碑拓刻帖鉴藏;精研文字学,留有训诂文字著述。

伊秉绶书法艺术集评
(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清·蒋宝龄《墨林今话》
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清·焦循《雕菰楼集》
伊墨卿、桂未谷(桂馥)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清·梁章鉅《退庵随笔》
墨卿,刘诸城(刘墉)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清·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
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
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为楷:积分书之成,伊汀州也。……——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现代·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