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162 朱德群 1994年作 无题-1994

无题-1994
拍品信息
LOT号 0162 作品名称 朱德群 1994年作 无题-1994
作者 朱德群 尺寸 35×46.5cm 创作年代 1994年作
估价 120,000-240,000 成交价 RMB 131,508
材质 水墨 纸本 形制

款识:朱德群 Chu Teh-Chun 94.(右下)
来源
法国 私人收藏
Artcurial 巴黎 2019年12月4日 编号254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朱德群
1983年朱德群受北京美术协会的邀约,前往中国游历山川名胜,面对故土千山万水之壮丽风景,他的视觉经验获得更超然与宽广的认知,进一步启迪他往后细腻的色彩结构与明暗构图层次。1980年代中期开始,已不见昔日的冥想、沉潜的色调,朱德群画面色彩与光感大幅度提升,进入他著名的蓝色系列时期。创作于1987年的《深度的共鸣》(Lot 163) 反映了此时期画面的特色,整体以蓝色为主调,娇黄与青绿窜动光束,交织成流光四溢明亮的氛围,朱德群改变过去仅是局部焦点光源囿限色彩的手法,形塑「水光潋滟晴方好」明暗相间全面积的自然采光,虚实交错的光影变化, 实现郭熙《林泉高致》中所描述的:「骄阳初蒸,晨光欲动,晓山如翠,晓烟交碧,乍合乍离,或聚或散,变态不定,飘摇缭绕于丛林溪谷之间,曾莫知其涯际也。」变幻万千之态。《深度的共鸣》充分展现朱德群游刃有余的光影捕捉,绽放出更敏锐且细腻光源的更迭,见证自70 年代朱德群对光影关注后,更复杂且成熟的延伸与革新。
法国评论家皮埃尔.卡巴纳是这样描述朱德群的创作:「光斑和白色的点促吸引目光,将威胁人的黑暗驱散,混浊的空气使远景窒息,而喧闹的色彩又铺展开新的天地,在不断变化的无垠田野里,节奏相互碰撞。在表面的抽象后。宇宙就存在这里,还有古老的儒道两家所珍视的永恒之真。色彩和对比构成有节奏的浑沌,正是在中国意义上山、谷、云、水的脉理。」《深度的共鸣》构图以下半部孤立隆起的锥型山峰,将四周的浓郁色调向外推散,如拨云见日般,光线温润的从中心向四周扩散,也貌似黑暗中闪耀的一道雷电,就此打破原本静谧黑蓝色静止状态。朱德群的艺术形象构成已然直指传统山水画的核心意义,他舍弃山水外在的真实形体,经由自身的文化底蕴内化与焠炼,创造出具有诗性旋律的空间,从已知的大自然景致中,连结自我主观经验,延伸出未知的想象空间,使作品体现《老子》所言:「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惚兮恍兮,其中有物。」中若有似无的形象构成。《深度的共鸣》即将可视的风景内化为奔放的回忆,达到「求其气韵,出于物表」不为物限的创作思维,体现朱德群对中国山水内心澎湃与热烈的情感响应,同时藉由画笔幻化他对于传统山水画内在精神更深刻的体悟。
《深度的共鸣》除了速度感的单笔转折外,画中不乏大笔挥洒,行草般速度感的表现跃然于眼前,大面积排笔挥洒再现朱德群的运笔动作,而夹带微量明亮色调的油彩,在拖拉运笔之际,形成交错斑剥的轨迹,水中天认为:「虽然中国书法和绘画曾经吸引过不少欧美艺术家,但无论是巴赞、哈同、苏拉,还是克莱因、马瑟韦尔,他们谁也不曾像朱德群那样,使点、线、团块具有如此多变的姿态和表情;都不曾以朱德群的方式使用手中的画笔。他们重视的是画笔留在画面上的结果,而朱德群重视的是画笔运动的多种方式以及这种运动过程的痕迹。而这恰是中国书法、绘画的基本艺术手段。」在朱德群的绘画中沿袭大量书法元素,书法对于朱德群而言并不单只是作为东西融合的枢纽,他所追求是透过绘画的过程,像大众验证自身对中国绘画核心更深入的理解。《深度的共鸣》中承袭石涛强调从自我主观真实感受出发,运用艺术家情感粹炼的凝聚与反射,在多重层次的光影变化下,隐含中国传统书法所架构出抽象风景。艺术家通过创作,不断体会与反刍自身母体文化,再利用西方的现代语汇与媒材的导引,从书法用笔、传统山水精神至空间美学中注入充盈的东方精神,成为传统东方走向西方的例证,不单开创了抽象表现主义截然不同的路向,更对传统美学精神的重新诠释与发扬光大。

王维的诗,就是五彩缤纷的画,色彩丰富得不可思议,所以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同体。⋯⋯我除了迷恋于王维的色彩,还流连于李清照、李后主的浓情。诗意的斑斓和浓情,在我的心灵的调色板上,调出了我的宝石蓝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