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217 清乾隆 粉彩松绿地云蝠纹棱式包袱尊

粉彩松绿地云蝠纹棱式包袱尊
拍品信息
LOT号 3217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粉彩松绿地云蝠纹棱式包袱尊
作者 -- 尺寸 高31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5,058,000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
来源
英国私人旧藏

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清王朝综合国力正处于鼎盛时期,其制瓷手工业亦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此时御窑瓷器的生产在皇帝的关注和督陶官的努力下,不仅达到了工艺水平的顶点,特殊品种更为一代之奇。
本品整体呈瓜棱形,外撇式如意形口,束颈,弧腹及底内收,至胫部外撇,如意式二层台下承内束式圈足,足端露胎处可见胎体坚白细糯。尊口描金,通体以绿地洋彩为饰,松石绿地匀净明亮,光润如翠。通体上下以洋彩勾描缠枝花卉,花卉枝蔓勾描细腻,舒卷自如,花瓣处施彩厚实,以细小笔触堆砌其上,质感强烈,极富立体感。整幅画面构图严谨,层次清晰,繁而不乱。最为夺目的尊肩部所堆塑的白地胭脂红彩云蝠纹包袱巾。包袱于肩部绾成蝶形花结,袱角自然垂搭于尊体,袱褶、花结、巾纹等刻画细腻,生动异常,宛若丝质包袱系一般,极具写实效果,彰显了乾隆时期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尊足底松石绿地留白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洋彩」一词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务叙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一般认为,洋彩是继承珐琅彩彩料和技法发展而成,其花卉多摹仿西洋光影绘法,花叶翻卷,富于明暗变化,借以烘托立体之层次。本品枝蔓描绘可见深浅两种颜色表现明暗立体,具有洋彩之典型特征。
包袱尊因尊体饰包袱而得名。其装饰手法一般是在器身上堆塑或彩绘一包袱巾或绶结为饰。包袱纹出现于雍正时期,乾隆承接前朝审美之绪余,并使之更为多样化。民国邵蛰民《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载:「清瓷至乾隆而极盛,器式之多亦莫与伦比。」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足见后世对乾隆瓷器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在传世清宫遗存中,除以包袱纹装饰瓷器外,尚见有珐琅器、漆器、玉器、料器以及文房包装盒等。此等设计当与清代宫廷中用包袱巾包扎名贵物品以作呈献之用的习尚有着密切关系。又因「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吉祥,故多喜用之。此外,本品所饰包袱巾上绘胭脂红彩云蝠纹,又有「洪福齐天」之吉祥寓意。
据传世资料可知,色地洋彩缠枝花卉纹包袱尊新创于乾隆时期,一出现便以十分成熟和华丽的姿态呈现于世间。由此说明,乾隆御窑色地洋彩包袱尊的生产应有一定的参考依据,或与同类型不同材质的器物互有借鉴。据《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乾隆四年九月十九日首领李久明,催总白世秀将配座……成窑高足钟一对,红花白地高足碗一对,珐琅包袱瓶一件……。」又有「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日太监胡世杰交铜胎西洋珐琅包袱瓶一件,随座。传旨:用此瓶胎骨烧掐丝珐琅,先画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可见乾隆皇帝对于包袱瓶这一器类的重视和喜爱。若本品之色地洋彩包袱尊也应是内廷按照乾隆皇帝旨意,出具器物官样,由景德镇御窑依样烧制成器。查阅各大博物馆及市场流通数据可知,乾隆御窑所制洋彩包袱式瓶、尊等器存世甚罕,且每每器形、纹饰细节均各有不同。传世所见有绿地洋彩包袱式撇口尊、绿地洋彩包袱式如意花觚、洋彩皮球花纹包袱式撇口尊等,皆为乾隆御窑中鬼斧神工之作。其包袱的装饰,有绘画而成,有堆塑而成。其中堆塑之法更具立体感,但工艺也更为复杂,成本更高,本品即是此类。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一件清乾隆绿地粉彩包袱尊为撇口式,其周身纹饰布局与本品略似,但形体设计不若本品复杂多变,且包袱为绘制而成,立体感逊于本品。若仔细观察之下,不难发现,本品将国博所藏包袱尊口部所饰平面如意云头纹化裁为更为立体的外撇式如意形口,胫部亦制成与口沿相呼应的如意式二层台,腹部设计为瓜棱形,使器物曲线变化更为灵动,更富韵律,这是本品除包袱装饰之外另一大特点。其形体设计理念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香港艺德堂所藏同时期绿地洋彩缠枝莲纹如意花口瓶和包袱式花觚的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种形体和花样设计烧制成本高,难度极大,成品率低,保存至今者,更是屈指可数。查阅公私收藏,尚未见与本品完全相同者,存世之罕,可见一斑。
本品集彩绘、堆塑、模印等装饰于一体,造型端庄挺拔,复杂多变,装饰华美高贵,寓意吉祥,为存世乾隆御窑珍罕之精作,颇值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