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437 明 龚心钊旧藏铜虎符

龚心钊旧藏铜虎符
拍品信息
LOT号 6437 作品名称 明 龚心钊旧藏铜虎符
作者 -- 尺寸 长11.5cm 创作年代
估价 6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铭文:“与北平太守,为虎符第一”,“北平左一”
备注
1.龚心钊旧藏(瞻麓斋);
2.中国嘉德,2010年11月21日,瞻麓斋旧藏专场,编号2244

此虎匍匐于地,“臣”字圆眼,双耳叶形卷状,全身虽寥寥数刀,则显肌肉饱满,尾巴短而粗壮,四足向前弯曲呈卧状。憨态可掬,制作精良,工艺考究。虎背错银铭文“与北平太守,为虎符第一”,“与北平太守”位于左半扇背部、“为虎符第一”位于有半扇背部,“北平左一”位于左半扇侧腹部,字体采篆书,为典型明代文房所使用的仿古篆书落款样式,字体笔划平顺俊秀,结构舒朗中正,为明代虎符中精细铸造的佳作。
虎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文书,是国君或者皇帝、主帅调遣军马的一种契约凭证。其形制通常采虎形,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认为,铸为虎形,是取其威武之意。由背到腹部,剖成两片,在分割面上,有凹凸不平的榫,成为彼此相合的对印。一般,右半存于朝廷或君王处,左半交由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仅遇战事时所需调兵遣将才会使用都虎符,同为一组的虎符戡合验真时,凭证方可生效。
虎符的制作与使用盛行于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后渐少,金元时期已经变化频繁,虎形符牌渐少,明代则开始出现以早期虎符为样本而创作的仿古虎符。以此件虎符为例,以现在所知出土样本为参照,本件虎符采用了汉代虎符形制,即虎身整体为卧伏状,平头、翘尾,且尾部短小上卷似卷云,左右半扇均有错银篆书铭文,排列为背部五字、肋部四字,且官名所使用的“太守”,为汉代官名,语句格式与官名均承袭了汉代虎符的规范,由此可推知,明代文人已经见过早期的虎符,或出土而来、或传世而得,当时的文人贵族对早期虎符的使用制度已经有过仔细的探索,并选择了汉代这一虎符制服完善的关键时期作为其仿古的样本,不可不说是一种以金石学专业为基础生发而出的摹古之作。
而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杨桂梅女士所著《汉代虎符考略》中的统计,国内博物馆所藏汉代虎符多数得自清代金石学家与收藏家之私人收藏,包括罗振玉、陈介祺、吴式芬等数位重要金石学家都曾对虎符有过深入的研究,此件虎符则为晚清收藏大家、瞻麓斋主人龚心钊(1871-1949)旧藏。龚心钊先生自幼好古,且尤为喜爱金石学,此件虎符应为龚心钊先生私人雅好之明代仿古佳作,其颈部、四肢与尾部所用卷云纹与同时期之流云卷草纹饰相似,极具装饰性,极富明代文房古雅之风范;其铭文部分错银工艺亦精湛;且通体装饰仿古红斑绿锈痕迹,在为数不多的几件明代虎符中可谓色泽最为古朴沉稳之作,应为龚心钊案头经常把玩之器,或可为文房纸镇之用,威震笔锋之前线。可参考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之罗振玉旧藏安国侯虎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