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427 清雍正 御制珐琅彩百花不落地茶圆

御制珐琅彩百花不落地茶圆
拍品信息
LOT号 6427 作品名称 清雍正 御制珐琅彩百花不落地茶圆
作者 -- 尺寸 直径10cm;高5.7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
估价 13,500,000-23,5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出版
《香港苏富比20周年》,香港,1993年,编号231
「雍正年制」款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
1.香港苏富比,1981.11.25,Lot278
2.香港苏富比,2013.10.08,Lot3021
3.香港苏富比,2017秋拍Lot3607

此件雍正珐琅彩小碗为专场之隽,器形精巧规整,口微撇,深弧壁,至底内收,下承矮圈足,外壁曲线极为柔和、唯美。底足修胎完美,胎质细洁致密。内壁素白,外壁以胭脂红、黄、蓝、绿、淡墨彩等珐琅彩料描绘四时百花图,其中牡丹、荷花占据中心位置,且纹饰较大,四周簇拥小朵的玉兰、绣球、兰蕙、石榴、芙蓉、菊花、桂花、石竹等四时花卉,枝繁叶茂,花团锦簇,颜色鲜艳,其瓷胎画珐琅之质感有明显别于粉彩之效。底施白釉,正中落“雍正年制”蓝料双方框宋体款。雍正时烧制的珐琅彩瓷器存世极少,此件小碗弥足珍贵,当为难得一见的稀世之宝。
据雍正十年八月内务府造办处《清档》记载:“二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首领萨木哈持出法瑯白地百花图小酒圆一件……。”或为本品同类器之清宫记录。
小碗外壁装饰传统称之为“百花不露地”,又名“百花锦”、“万花堆”、“万花锦”等,寓意百花献瑞,盛世长春。因其设色丰富,绘画多彩,烧制工序繁复,绝非仅凭数人之力可成,必在工艺繁荣之世出现,当为彩瓷之翘楚。追其源流,可知雍正一朝为初创阶段,多见碗杯小瓶之属,拍品或为此类“百花锦”纹样之创烧之器。
雍正帝审美品味极高,对艺术要求严苛,在珐琅彩瓷烧造一事上更是多次下旨,亲自监督指点,查阅清宫档案,便可见诸如“尔等近来烧造珐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烧造珐琅时务要精心细致,其花样着贺金昆画。钦此。”之类的督导旨意。在以珐琅彩画花卉纹一事上,雍正帝更将“细致”一词体现的淋漓尽致,曾觉“珐琅菊花瓣画单了”,下旨令以后要“照千层叠落花瓣画”,观本品之菊花纹饰,花瓣层叠,紧团密簇,应正是雍正帝所要的“千层叠落花瓣”式画法。
清宫将各个作坊之中优秀的匠人调动到珐琅作坊中,力求将所有优秀的资源合并,以保证所出之器精美华贵,更能体现“内廷恭造之势”,由此导致了“一体行走”制度的出现。另外词臣绘画与宫廷绘画的繁盛,产生了具有进士出身和文官身份、擅长诗文书画的词臣画家群体,尤以雍、乾二朝最具规模。他们随侍在皇帝身边,奉皇帝之命进行绘画创作,满足皇帝对于诗文、绘画方面的需求。当时以画技供奉内廷者,有郎世宁、唐岱、钱维城、高奇佩、邹一桂、蒋廷锡等人。其中邹一桂和蒋廷锡皆以花鸟画擅名。邹一桂娶名家恽寿平之女恽兰溪为妻,深得恽氏家传,所作花卉“分枝布叶条畅自如,设色明净,清古冶艳”。蒋廷锡亦学恽派,擅长以逸笔写生“自然洽和,风神生动,意度堂堂。”故《饮流斋说瓷》赞美雍正御窑瓷器“花卉纯属恽派,没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
此件珐琅小碗的设计蓝本应当出自当时大臣身兼宫廷画家邹一桂之手。他所创作的两卷《百花图》是清代院体没骨花鸟画风格的精品,现均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卷《百花图》题材、内容和风格虽十分相似,但尺幅与构图章法有所不同,皆为邹一桂的精品花卉。清代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评论:“无锡邹小山宗伯以清艳之笔竞美艺林,其所写《百花卷》,洵为平生杰作粉本,流传于世。”《清史稿》记载,邹一桂“尝作百花卷,花题一诗,进上,上深赏之,为题百绝句”。另据《石渠宝笈续编》中录,邹一桂所绘《百花卷》一直藏于乾清宫中,足见帝王之珍视程度。
雍正元年传教士 Niccolo Tomacelli,在广东传信部的报告中描述他在中国的作为,写道:“他相当得到皇帝的欢心,皇帝派他去画珐琅。虽然,他原先不懂画珐琅这项专业,在郎世宁的协助之下,据说郎世宁还为其准备设计稿样,其才能也得到一定的看重。”①从此信件可知,正是因为清宫缺乏画珐琅的西洋专家,雍正皇帝才求贤若渴,甚至要求郎世宁来协助其他传教士去画珐琅。在他任宫廷画师期间,画珐琅器上西洋元素渗入并流行,将西方的透视与明暗处理技法运用于绘画技法上,使珐琅瓷画中花鸟山水等各类景物的质感、光泽和形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细观此件小碗,以红、黄二色描绘的牡丹及荷花中,红花采用西洋画法,以亮点并调合白彩绘花瓣亮处,造成明暗对比效果,也使整体纹饰更加立体逼真。而黄花则采用中国画平涂的方式描绘,矾红勾边,而非珐琅,可因矾红所展现的明暗分明变化,更胜珐琅,并符合院体工笔花卉的绘画特点,想必在雍正帝心中,这繁复的采用多种施彩工艺相结合而创生出的艺术,在各自绘画题材上皆采取最为合适的施彩用料,从而结合出的一件“完美”艺术品,更加符合他极为苛刻的美学要求。荷花丛中一抹蓝色的身影,在现实生活及传统绘画中极少见到,于花瓣中间淡淡的刷上一丝浅绿,更显优雅恬静。花叶更是用绿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极富立体质感。霍曼·霍斯特布吉于 1721 年创作一幅水彩画中亦可见本品装饰之花卉样貌,蓝色莲花、娇嫩黄菊等摇曳生姿,花瓣及藤蔓之上的刻意留白,极富层次变化。世宗品味高雅,将文人的意趣及西方绘画技巧融进瓷器之中,开创了清代御瓷的新时代,成就后世不可企及的艺术巅峰。
小碗外壁所见颜色之多,彩料配制之广堪称空前。可见欲制此碗需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及成本,绝非其它御瓷可比,工艺如此繁复必将注定百花不露地者烧造不多,可宝藏之。正如寂园叟于《陶雅·卷上·陶雅十六》中述:“雍正官窑。大小盘碗。白胜霜雪。既轻且坚。上画彩花数朵。每一朵横斜荧拂。袅娜多姿。笔法绝不板滞。花作茄紫蛋黄天青各色。皆非乾隆朝所能几及。”
本品花卉大多使用胭脂红彩装饰,胭脂红彩首见于康熙朝,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釉,当属众多珐琅料中最为珍贵之品,原属舶来之技,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称为“西洋红色”。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怡亲王所交二十一种珐琅料中,红彩仍未可得,同年九月便可见挑选人员学配珐琅红料的记载,故可知此时已能自行调配红料,但应只处于初始阶段,还未熟练掌握技术,且直至雍正十年(1732年)《活计文件》记载上谕:“用西洋大红吹做……”,由此可知此彩料之珍罕程度。另外胭脂红是珐琅质色料中应用最为成熟和多样的,掺入铅白调和便可呈现出其色阶渐变质感。小杯主题花纹四周装点的朵花,皆以此法渲染而成,色若桃绯,粉嫩柔美。
检阅公私典藏,雍正朝百花不露地者寥寥无几,与拍品相同且皆署蓝料彩“雍正年制”宋体款之珐琅碗仅三例,一例为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载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图版15。第二例为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旧藏,录于 《Qing Porcelain. Famille Vert and Famille Rose》,图版165,后售于香港苏富比1981年5月19日,编号589。第三例先后售于香港佳士得 2002 年秋拍,编号 606;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编号 3191 等,最后由日本著名收藏家,伊势艺术基金会名誉主席,伊势彦信先生收藏。
本品气韵婉约雅致,清新复见华贵,中西结合,釉彩妍美多姿,制作极尽考究之能事,洋溢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见证了雍正珐琅彩瓷千古不遇之辉煌,为所有百花不露地器皿当中之隽品,洵为独一无二的绝色佳瓷。
① 潘耀昌.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