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49 王翚 1714年作 溪亭野兴 镜心 

溪亭野兴
拍品信息
LOT号 1249 作品名称 王翚 1714年作 溪亭野兴 镜心 
作者 王翚 尺寸 24×28.5cm 创作年代 1714年作
估价 180,000-2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绘林集妙》下册,神州国光社,1911年。
题识:柯丹丘溪亭野兴图。甲午清和,王翚临于西爽阁。
钤印:王翚之印、石谷、上下千年、西爽
鉴藏印:秋枚
说明:风雨楼主人邓实旧藏。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平生致力于珍本古籍的收藏,所藏多秘籍。当时清政府曾大规模禁书、毁书,因此,邓实把藏书处命名为“风雨楼”。邓实本人,被柳亚子称誉为“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是邓实保护珍本古籍之功,更因他爱国之深切。1902年,邓实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输入欧洲的新知识。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作为“国学保存会”的机关报,以便推广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邓实还是经学家简朝亮弟子,与黄节同门,后创神州国光社,与黄宾虹合编《美术丛书》。

十七世纪初叶,明末画坛上掀起了一股“仿古”热潮。热潮的基点可以说来自晚明学者董其昌南北分宗的绘画理论,他明白揭示了元代大家在中国南宗画史上的地位。成长在这种风气影响下的清初画家,无不将元人作为自己心追手摹的对象,尤以正统画派六家为最(四王吴恽)。
在这些正统画派大家中的王翚,是为数众多的仿古者中,能将元人丘壑与精神真正做到吸收融合,并借由此抒发出个人己意和心怀的画家。《仿柯丹丘溪亭野兴图》便是这样一幅深受元人风格影响却又有其个性表现的小品。
画面之中,一位高士安然坐于亭中,其神态自若,似乎正沉醉于四周的自然美景之中。亭子背后,翠竹挺拔,假山嶙峋,枯木横斜,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内含哲理的意境。高士身旁,溪流潺缓,水波不兴,既显得宁静祥和,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溪水的流动与亭中高士的静谧形成动与静的和谐统一,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喧嚣的内在平和。
此作作于甲午年,王翚八十三岁,艺术造诣已臻炉火纯青之境。“丹丘”是元人柯九思的号,虽题仿柯丹丘,但更多的是追求元代文人的移情寄兴调子,借此表达其自我人格与个性。
在大量研究学习元人诸家的画作后,王翚在用笔上愈发的简练、疏松、苍老且概括,墨色运用得恰到好处,浓淡相宜,既表现了树木山石的质感,又描绘了溪岸水汽的缥缈。构图严谨而不失灵动,层次分明而相互呼应。此等小品在石谷不过随笔点染,而寻常意境一经写出,遂尔不凡。盖其秀韵在骨,故毫端别饶胜趣。庸史碌碌,无从梦见也。在王翚众多的摹古、仿古的弘篇巨制中,此作尤显清新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