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36 佚名 六十甲子神仙图 手卷 

六十甲子神仙图
拍品信息
LOT号 1236 作品名称 佚名 六十甲子神仙图 手卷 
作者 佚名 尺寸 26×136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手卷 

题盒:干支华甲图,明画。
题识:壬申侯博卿、庚午冯仲卿、戊辰楚季卿、丙寅张仲卿、甲子王文卿、乙丑龙季卿、丁卯司马卿、己巳何文昌、辛未王文章、癸酉孙仲房、壬午马子明、庚辰尹佳卿、戊寅虞子卿、丙子邢逊卿、甲戌展子江、乙亥庞明公、丁丑赵子玉、己卯石文杨、辛巳杨仲公、癸未吕威明、壬辰武稚卿、庚寅褚进卿、戊子乐石阳、丙戌车元升、甲申扈文长、乙酉孔利公、丁亥张文通、己丑范和卿、辛卯郭子良、癸巳史公来、壬寅丘孟卿、庚子阳仲叔、戊戌范少卿、丙申朱伯众、甲午卫上卿、乙未杜仲阳、丁酉藏文公、己亥邓都卿、辛丑林卫公、癸卯苏他家、壬子宿上卿、庚戌史子仁、戊申范伯阳、丙午魏文公、甲辰孟飞卿、乙巳唐文卿、丁未石叔通、己酉成文长、辛亥左子行、癸丑江汉卿、壬戌乐进卿、庚申华文杨、戊午从元光、丙辰霍叔英、甲寅明文章、乙卯戴公阳、丁巳崔巨卿、己未时通卿、辛酉邴元玉、癸亥左石松。
说明:
1.此作描绘的是道教文化中的六十尊元辰星宿神。太岁星君或称六十元辰或六十甲子神,俗称年神或岁神,属于天神中的时间神。传统的计时采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至癸亥共计六十年一周,称为六十甲子。每岁由六十尊元辰星宿神或称太岁轮值,各掌人间祸福。
2.每一尊元辰星宿神的周围都有从官环绕,从官的数量严格按照道教《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的记载,如“壬申本命侯博卿,从官十三人;庚午本命冯仲卿,从官十七人”等。
3.画中每位元辰星宿神,看起来年龄、装束、表情各异。无论是精致的服饰细节,还是手中复杂的法器配饰,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处理得恰到好处,显示出画家精湛的技艺;人物表情丰富,从庄严肃穆到慈祥和蔼,从威严到亲切,画家成功地捕捉并表现了不同神祇的情感状态。同时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和层次,避免了画面的拥挤感,通过人物的排列和互动,创造出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尽管从官人数众多,但画家并未忽视对每个从官的细致刻画,他们的表情和姿态同样丰富多彩,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故事性。通过对《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的准确描绘,画家传达了道教文化中的时间信仰。

正统道藏,笔底仙踪
—考述《六十甲神》卷
元辰众像
本卷所绘为“六十甲子神”,又称“六十甲子元辰神”。我国古代的传统记时方法,是用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共得六十对,用以计年。六十年为一同,称“六十甲子”。
中国的道家吸收了民间流行的纪年方法,并提出“本命”的说法,称凡本人的出生年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称“本命星君”。“本命星官者,谓六十甲子所属本命星官也。”(《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卷下),民间有祈求本命星官保右自己一生顺畅,称“求顺星”、“拜顺星”等。从“六十甲子神”引出了“六十太岁神”和“太岁”奉祀,从道教的传经形式来看,“六十甲子神”属于“神授”,而“六十太岁神”虽有明清民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勉强可以归入“师传”,其信仰的起源与发展至今尚未明确。
本卷“六十甲子神”的名讳,收录在《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和《摄生纂录》中,这两书的底本均出自明代道教经典丛书《正统道藏》的“正一部”与“洞玄部众衍类”。
《正统道藏》因刊行于明代英宗正统(1436-1449)年间而得名。明成祖朱棣从永乐四年(1406)起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校道藏,道士涂省躬等应诏前往北京参与校勘工作。4年后,张宇初逝世,其弟张宇清接手主编,直至朱棣驾崩刊刻仍未完成。后经明仁宗、宣宗两代,编纂、刊印工作一直陷于停顿状态。到英宗正统九年(1444),才诏主管京师道教的邵以正继续督校大藏经典。正统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刊造完毕,命颁天下宫观。
“正一部”以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赵宜真(?-1382年)之文论最多且最晚,在其他多篇清微法中,已将赵宜真作为清微派一代祖师列入启请神灵中,表明编纂此书时,赵宜真已经作古。故此书成书之年代,当在赵宜真逝世之年至《正统道藏》始刊年正统九年(1444年)之间。
《摄生纂録》不著撰人。《新唐志》著录有『王仲止《摄生慕录》一卷』,疑即此书。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众衍类。《摄生纂録》记载:“凡人出游,异方登山涉水,忧虎狼之害,懼瘴疠之灾,或进谒公疾,或伏兵对寇,皆当随言呼其神名,与己俱行以自卫,则百恶皆伏,所行大吉。”
名讳演变
“六十甲子神”到“六十太岁神”的名讳演变,可以参考北京白云观历史,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始建于唐,相传金章宗为了替重病的母亲瑞圣皇太后祈福,于皇太后的本命年、本命日的正月初八、丁卯日祭祀本命元辰神,后来皇太后康复,金章宗便敕建“十方天长观”(白云观前身),主祀丁卯年元辰神,陪祀其余59尊元辰神。金代郑子聃的《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载:“次有殿曰延庆,以奉元辰众像;翼于其东者有殿曰澄神,翼于其西者有殿日生真,以奉六位元辰。”到了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白云观时,不再奉祀六十元辰神,取而代之的是六十太岁神,遂成为定制。
台湾学者萧登福先生认为:“六十太岁神的兴起较慢,大概在宋元之际开始有六十太岁的观念,至于六十太岁神名的确立,更可能是到了清代以后。”萧先生认为清代以后才确立六十太岁神名称的依据是,《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并无六十太岁名讳之记载。
六十太岁名讳的出现,今见于清代署名“柳守元敬撰”的扶鸾书《忏法大观》里的《太上灵华至德岁君解厄延生法忏》以及编纂于康熙二十年(1681)的《历代神仙通纪》第12册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已记载六十太岁姓名。
2003年底,上海城隍庙住持陈莲笙道长和香港蓬瀛仙馆永远馆长黎显华道长,号召主编了一部宣称经过“太岁神指示下”完成的《太岁神传略》,为六十位太岁神做了个别的传记,也就是现在百度百科上的记录。
以下两幅为北京白云观藏清代水陆画,当代两部道教画集中均有收载。在《道教神仙画集》一书中题名为「天仙六十元辰」。在《水陆神全>北京白云观藏历代道教水陆画》一书中题名为「六十花甲子」。
该观还收藏有六十太岁神画像,系清末内府如意馆绘。每幅画像上都题有神的名称,称某某太岁大将军,如“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等。这时候的六十太岁神已然完善,不仅有姓名,还有各自的事迹。大抵都宣称为明朝时期降生,偶或有唐宋之人。以及这里的太岁神姓名却都是两个字。未尝看到如“甲子本命王文卿”一样的三字姓名,20世纪60年代,白云观元辰殿重塑神像,即以此画像为依据。
宫廷水陆
本卷的“六十甲子神”,在绘画形式上属“水陆画”,“水陆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宗教仪式,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古代寺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画,有绢画、布画、纸画,俗称道师画、庙画等。水陆法会始于南朝梁武帝,到宋、元、明三代达到高峰,清代时逐渐衰落。现保存下来的水陆画多数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内容多为道释儒三教卷轴式作品。更早期的一般很少,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水陆画也多是这一时期的。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有时代较早者,为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江西五岳庙的水陆画。敦煌藏经洞所藏水陆画大多为唐宋时期所绘,可惜大多已流失海外。
本卷“六十甲子神”,呈现出典型的“明宫廷水陆画”的特征,众像的基本形象以及许多装饰的形式等等都能在宝宁寺水陆画,海内外馆藏的明宫廷水陆画中找到相似的元素,现依据海外馆藏明代宫廷传世水陆画作为检视,特征总结如下:
1.绘画整体以工笔重彩为主,以稀有珍贵的植物及矿物颜料绘至而成,并施以金粉,经百年,色泽艳丽如新。对比之《王元帅图》为明代道教水陆画,出于宫廷画师之手。本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的家藏,后流落海外,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众像线条多用铁线、兰叶描法,灵动传神之姿,是传承吴道子以来的职业画家画风。对比之《天龙八部罗叉女众》,上端题“大明景泰五年八月初三日施”。并钤“广运之宝”印。左下书“御用监太监尚义、王勤等奉命提督监造”。
众像头饰、衣纹图案多以金粉勾描,出现了描金的“龙纹”、“团花纹”等纹样,以及一些阶级性标志,如各样的“官样帽饰”、“将军铠甲”等,益显富丽堂皇。对比之《等觉位十地菩萨像》,明代宫廷水陆画,画幅右上金书“大明景泰五年(1454年)八月初三日施”,并钤“广运之宝”印,下端金书“等觉位十地菩萨”,左下墨书“御用监太监尚义、王勤等奉命提督监造”。
以“云天”为背景,“水墨祥云结合蓝地天空”是明代水陆特征之一。“人物耳部与鼻翼部渲染朱磦”,手部线条出现“朱色复线”是其特征之二。“人物眼睑部出现朱色渲染”是其特征之三。
绘制材料以宫廷特有的细绢制成,质地紧密考究。对比之《画佛像》,对照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明代罗刹众图,与此画风正同。(珍宝网可观察材料大图)
母本榜题
本卷的“六十甲子神”与清末内府如意馆绘《六十太岁神画像》相较,有趋于一致的地方,比如众像体貌、形态等,但细节差异性更大,本卷的画面物象丰富,构图饱满,布景中不仅有元辰众像,众像还各持仙器以及供品,四周有数众供奉者,背景布云天,衣饰多重彩细腻刻绘描金钩饰,那么本卷是否就是清末内府如意馆绘《六十太岁神画像》的母本问题,毕竟从风格所呈现出的明宫廷样式来看,从明宫流入清宫内府或皇家寺院并成为蓝本的可能性很大,这还待收集资料,进一步研究。
本卷的“六十甲子神”,每个神仙都配有名讳,写在双栏的长方形框中,这种样式称之为“榜题”,所书写的字体称为“刻版书籍字体”。明代刻板书籍书风发展,从明初至正德时期的字体风格主要以赵孟頫楷书风格为主,嘉靖至万历时期,随着文学复古运动的推动,雕版印刷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无论在版式上还是在字体上都力求仿照宋代的特点。仿宋体成为了版刻书籍中的主流字体,横轻竖重、方方正正的仿宋字成为一种标准化版刻字体模式。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方正的仿宋体开始变形,或拉长或压扁,出现了扁匠体字。
本卷书写的风格上正是扁匠体,此字的特点是“横笔瘦而竖笔极粗”,可以参见毛晋“汲古阁”的书刻作品。毛晋,原名凤荀,字子晋,常熟县人。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卒于清顺治十六年。明末著名藏家、出版家、文学家。家资颇丰,喜于藏书。尤喜宋元刻本,常以高价购之,并雇用高手以佳纸优墨影抄,字体工整,如同原作,遂以“毛抄”书著名。建有藏书楼“汲古阁”、“绿君亭”等。
《苏米志林》为毛晋辑刻于明天启五年,此本字体即使用了当时社会主流的瘦长的匠体。《孙可之集》明末毛氏汲古阁刻三唐人文集本。此本字体使用嘉靖万历时期流行于出版业中的匠体字,字体方正,横细竖粗,掠脚重,此系列匠体字特征在《孙可之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论价值
综上所述,本卷“六十甲子神”的名讳是古制中早期道教“六十甲子神”的信仰,在金代皇室重修、扩建时已有奉祀“元辰神”、“延庆殿”和“本命神”的传统,版本考略“名讳”暂对其划分在明正统年间,可以明确的是清康熙年间出现了名讳的更替,取而代之的是“六十太岁神”,现代很多宫观对奉祀“六十太岁神”的名讳一直沿用清人书籍,殿堂称为“元辰殿”或“本命殿”也是不准确的,此卷为明证。是否为清末内府如意馆绘《六十太岁神画像》的母本,可能性很大,但还待进一步研究。“榜题”出现了明万历后至崇祯时期毛晋自创的扁匠体字,画风依据馆藏明代宫廷传世水陆画作为检视,判定为明代宫廷水陆画,大致创作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其艺术水准极高,采用昂贵的矿物质颜料绘制,施以金粉,色彩华美,至今依然绢素如新,金光夺目。
如今这类水陆画保存至今的已十分稀少,馆藏也是廖若晨星,还能见到的诸如上述列举之作以及保宁寺藏水陆画之中的一些。在艺术品市场上流通的几乎少之又少,水陆画的价值逐年上升,近几年来,随着宗教文化再度兴起,出版了不少的水陆画图册,山西省博物馆出版的《明代水陆画》详细介绍了明代宫廷水陆画,《明清水陆画册精选》以及《佛教水陆画研究》等介绍了壁画和卷轴水陆画,同时重点记载了水陆法会仪轨。这些图书的出版无疑对水陆画收藏有较大推动作用,水陆画收藏的价值空间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