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22 张大千 1968年作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镜心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拍品信息
LOT号 2522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68年作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62×128cm×2 创作年代 1968年作
估价 15,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金笺\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
1.《张大千精品集》(下卷),第42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2.《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第228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3.《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第76页,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2014年3月。
4.《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展》,第56页,山东省美术馆、长流美术馆,2014年。
【著录】
1.《畅流》第四十九卷第四期,第17页,「翰墨因缘.张佛千文」,1974 年。
2.《环毕盦琐谈》第495页,皇冠出版社,1979年
【题识】
1.佛千诗家哂正。戊申秋日,弟爰五亭湖上寄呈。
2.佛千老兄以风蝶令寿予七十生日,称予破墨山水前无古人,何谬赏过情也。小诗奉答并媵以画,即乞两正。戊申重九,大千弟爰。
【印文】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直造古人不到处、可以横绝峨眉巅
【展览】
1.「第二届海外回流精品汇报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2日-7日。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3.「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馆,2014年1月。

【说明】
1.上款「佛千」为张佛千,生于1909年,台湾著名作家,安滋庐江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后分别在京、沪创办《老实话》旬刊和《十日》杂志。
2.张佛千先生擅诗词,但不擅书,因此赠人诗词常请名家合作。一次乐恕人自东京到台湾来提出要代张佛千向张大千求画,恰逢张大千即将年满 70,因此张佛千便作了四首《凤蝶令》并请台静农先生作隶书以贺大千先生七十大寿。数月后高岭梅转告张佛千,大千先生正构思赠送他的画作,不久后这件「五亭山色图」就从巴西飞来,还多了一幅白宣纸书写的赠张佛千先生的两首七绝。

如梦如幻——张大千的泼彩世界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风格的形成,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最主要可归纳为四项因素:(1)眼疾为主要近因,(2)传统绘画基础之完成,(3)西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刺激,(4)自我求变的精神与知友的激发,四种因素交互影响、配合与激荡。
大千先生在1957年眼疾突然恶化,稍愈时已不能如前画工笔,遂改变作大写意画,终而变化为泼墨,再进而泼彩,也是一种循序发展的演变,一般认为是大千晚期波墨泼彩风格形成的主因。其实,大千眼疾之前,已经充分具备发展泼墨泼彩的潜力,如无此潜力。仅因病眼一端,是无法发展出这样奔放的风格。眼疾是生理方面的外在原因,绘画方面的内在原因,首先是大千四十多年来对传统绘画的钻研,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与泼墨泼彩的相关技法已完全熟悉。张大千自己说:「并不是我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只是后来大家不用了,我再出来用而已。」
大千的泼法,并不单纯地往画纸(绢)上泼墨,而是相当费时费事,其繁复的过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首先他将画纸或画绢贴在板上,作画之前,还得先喷湿纸、绢,再缓缓将调好的墨汁泼上。其后,令门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倾侧摇动,直到他满意为止。等到墨晕固定后,大千由远处不同角度观看,再细加经营,审度再三,才用传统的笔法在适当位置略加皴法,再点缀人物、屋宇、桥梁、周楫。于是从混沌中开碎一片山川出来,为此他又增添一方闲章「辟混沌手」,符合并满足他说「艺术家是上帝」的观点。由于每一次波墨流动的效果绝不会重复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创造经验,画面、章法也绝不会有雷同,此与西方自动性技法相通。大千处理画面的方式和他对完成度的要求,端赖他长年养成的传统山水素养,以及他对真山水的阅历,二者相互酝酿而成,仍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之内。
泼彩的技法则是大千创作的最后发展阶段,实际上是用半自动技法来画传统的没骨画或青绿山水。他往往先用泼墨作为底色,然后在墨汁将干未干的适当时机,将石青、石绿重迭泼在墨汁上,有时也可月毛笔拖引,使得色彩与墨色晕成一气,避免生拼硬凑的痕迹。一旦干透,每幅的效果各异,有流动晕升的,也有沈积堆迭的,有斑驳的,也有浑化无迹的,然后,他一再地颠倒审视,渐渐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涧,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桥、高士等等。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干透,才能够在浑沌中辟出山水,因为需时不一,有的一叶不能完成者,甚至过了几年才斟酌出适当的布局,然后点辍完成。
─节录自傅申《张大千的世界》

五亭山色的翰墨因缘
张大千《五亭山色图》的创作成因颇具「故事色彩」:古之「王羲之以书换鹅」作为艺术史上一桩趣谈,千百年来为人盛传至今。近代词人张佛千以「四首小词换得一幅金碧泼彩」的事迹也堪称近代画坛中一段风雅趣事。《五亭山色图》的旧藏者张佛千生于1909年,因善填词作联,故有「联圣」之称,台海地区的文化名流多曾与之交往唱合。张佛千自身虽不善画,却喜用「填词」与名画家「合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行的《畅流月刊》所著录张佛千《翰墨因缘》一文,详细的回忆的他与张大千交往与《五亭山色》一画的创作始末:
「第一次得到名家合作的是贺张大千先生七十生日的小词。先是乐恕人兄自东京来台,他与大千先生私交极笃,曾代我向大千先生求画。又告我「大千先生今年七十,你能作词送他。他自会作画送你」,我说:「有了目的,便不纯粹了。」恕人说:「此老豪情万丈,以你的词之好,即使明告所求,他也是高兴的了。」在恕人的偏爱鼓励下,我跟腱炎大千先生艺术造诣的赞美问,做了四首「风蝶令」。此调虽短,但结构极美,如彩蝶之长带,飘飘风中,摇曳生姿。我后又请台静农先生以隶书写就,看的人都誉为朴拙遒茂。即用航空挂号寄去巴西。
几个月后,高岭梅兄告我:大千先生来信说,他好久都一直在构想,要画一张好画送我。不久,墨宝果然天外飞来,是一幅大白宣纸写的赠我两首七绝:(四阙惭君风蝶令....详文见图注),一幅是在日本特制金色的纸,高峰云起,楼观巍峨,危崖横出,上有小亭,亭外空白,遂有万里不尽之观,画内之境见其高华,画外之境见其远大。我之四阙小词,真是抛砖引玉,是如果恕人之言,实觉即荣亦愧。」
张大千为张佛千所绘的《五亭山色》中取景正是其在巴西八德园重所修筑的「五亭湖」,1953年10月,张大千访问美国返回阿根廷途中,经过巴西短暂停留访友,在当地众多朋友的建议下,张大千决定迁居巴西圣保罗。当此之时,圣保罗附近有一地正待出售,远望酷似故乡成都平原,张大千遂购置下来,并投入庞大资金布置园林,按照自己的规划及设计建造了一座完全中式的庄园,命名为「八德园」。中国画家无人不爱园林庭院之美。大千虽旅居海外,然作画不断,八德园中景致皆由得其中式审美布置而成:其辟池栽植,树亭铸山,抑或悠游于亭湖林间,赏劲松古柏之苍郁,风竹雨蕉之美声,犹如做一幅立体画作,堪称其日常创作汲取灵感之所。
据相关资料所载:张大千的八德园中有一座三十亩地大的水池,池水来自天上的骤雨。湖畔建了五座亭子,除了点缀风景外,避雨亦极实用,即使在亭中避雨看雨,一片空蒙,似烟似雾,这对大千先生日后所画的泼墨、泼彩是颇有影响的。张大千就是在这座八德园中创造出了震撼中外的泼彩绘画,摒弃了传统山水皴法,让中国传统水墨焕发了新的生机。
本幅《五亭山色》便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泼彩巨制,此作绘制于一九六八年,正值大千泼墨泼彩创作之大盛时期,此画此画绘于特制的日本金笺上,取抽象手法,略施传统笔墨点景,先以淡墨泼洒远山,然后用笔勾勒山体及屋舍、树木,近处以浓墨作底,墨色随意倾流,复用笔稍作牵引,画景随之而生,待墨色固定后再泼洒上石青、石绿、以及大千泼彩中稀见的朱砂。因矿物颜料厚重,形成晶莹块面,亮如宝石,光彩灿然,与金笺相衬,益显堂煌瑰丽,气象万千。绚丽之外小亭高耸,将画意延展,有万里不尽之观。正如张佛千所感叹:「画内之境见其高华,画外之境见其远大。」

张佛千(1909-2003),安徽庐江人。早年即工于诗词,并曾以军人身份主办多种杂志、报刊。退役后除在大学任教外,也在报纸副刊开辟专栏。其栏目清新爽健,长年脍炙人口。更因他的博闻强识、思维敏捷,每作对联皆能寓生动妙趣于工整对仗之中,遂得「台湾联圣」之誉。再加上他生性豁达,又兼具报人与文化人的身份,所以交游相当广阔。佛千更爱以诗文会友,书画名家多乐意与之酬唱,也因此收藏了许多名家书画。1968年秋天,张大千以泥金纸本创作了一幅泼彩兼泼墨山水画题赠张佛千先生。画面中,中央主峰与右下方的小山围出了一片云气与湖水。小山山顶有凉亭一座,与主峰山脚村居相呼应。村居四周,大千先生以泼彩迭浓墨的手法表现了山林的葱郁。这些构图思维,曾出现在大千先生1967年的《五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