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23 沈周 1490年作 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 立轴

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923 作品名称 沈周 1490年作 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 立轴
作者 沈周 尺寸 201×53cm 创作年代 1490年作
估价 5,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6,90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中国画学研究会编《艺林月刊》第13期,第9页,1931年1月。
著录:
1.裴景福编著《壮陶阁书画录》卷九,第31页,中华书局,1937年。(见《壮陶阁书画录》,学苑出版社,2006年)。
2.丁念先著《念圣楼读画小纪》,第19页,文星杂志社,1961年。
3.阮荣春著《明清中国书画大师研究丛书·沈周》,第239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题签:沈石田为吴原博作层峦叠嶂图。丁卯二月装池,只斋署。
题识:几重溪水夕阳台,今日痴翁安在哉。或上云山呼忽出,何须仙鹤化重来。若得峰头遗墨似,拟化前身是托胎。春暖夏凉更无事,白头不放此心灰。弘治庚戌春三月写上,原博先生清赏。友生沈周。
钤印:石田、启南
鉴藏印:裴景福收入壮陶阁秘籍、伯谦所见书画铭心绝品、䀹闇宝此过于明珠骏马、霍山裴景福弱冠后寓吴客燕所得书画碑版、长沙周氏、荇农珍赏、嘉乐审藏、公卓审定、念先审定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说明:
1.吴宽上款。周寿昌、裴景福、何荦、丁念先递藏。
2.沈周一生交游极广,而其一生中最为倾心相知的朋友,则首推吴宽。吴宽,号匏庵,苏州人。年少便以诗文著称,三十六岁那年以会试、廷试皆名列第一而入朝为官,官至礼部尚书。他与沈周在青年时代起就相交相知,诗文唱酬,书画酬答,友谊至老不变。
3.周寿昌(1814-1884),清代诗人。字应甫,一字荇农,号友生、自庵等,湖南长沙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由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初罢官居京师,以著述为事,诗文、书、画,俱负重名。山水极秀润,有士气,又富收藏。著有《思益堂集》、《汉书注校补》。
4.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号睫闇,安徽霍邱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1917年,裴景福坚持辞去一切社会职务,回归故里,开始着手编著《壮陶阁书画录》。不同于一般的书画著录,《壮陶阁书画录》不仅所记载的藏品极其丰富,且考订颇为谨细,评骘亦甚精微,所藏字画用三种图章志其品第,一曰“宝过明珠骏马”,属上品;二曰“裴氏珍藏”,属中品;三曰“伯谦经眼”,属一般。
5.何荦(1888-1959),字映南,号公卓,嘉乐园村人。近代收藏家,1949年前任广东省公安局长、湛江市长,离职后移居台湾。
6.丁念先(1906-1969),浙江上虞人,字守棠,斋号念圣楼。擅长书画,尤精于隶。二十年代加入上海题襟馆,后从丁辅之、高野侯等人另组古欢今雨社,历任中国画会总干事等职。其“念圣楼”之书画文物与古籍碑帖庋藏量丰质精。1961年丁氏曾精选百件,在台湾省立博物馆举办“念圣楼书画展”,并出版《念圣楼读画小纪》。

端居念友生 真本寄真情
——沈周《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考鉴
(一)画作情况:
沈周《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纸本,水墨,巨幅画轴,宽53厘米,长201厘米,递经周寿昌(1814-1884)、裴景福(1854-1926)、何荦(1888-1959)、丁念先(1906-1969)先后宝藏,著录先后见裴景福著《壮陶阁书画录》卷九、丁念先著《念圣楼读画小纪》与阮荣春著《明清中国书画大师研究丛书·沈周》年表中,出版见于中国画学研究会编1931年刊行的《艺林月刊》第十三期。
裴氏著录评本轴:“墨笔仿董巨、大痴,工细层叠,迫塞满幅,其章法创自洪谷子,石田山水无精于此者,为原博作,酬知己也”。丁念先《念圣楼读画小纪》记:“此图成于弘治庚戌,乃石田六十四岁为吴匏庵所作。较故宫所藏庐山高,后二十三年,而工细过之。所以酬知已也。诚为稀世之宝。《艺林月刊》记:“纸本长八尺,宽尺五寸,裴氏壮陶阁遗物,粗文细沈,如此幅真罕有也。”
本轴签题:沈石田为吴原博作层峦叠嶂图。丁卯二月装池,只斋署。画上有沈周行书七言诗一首,计75字,款署:“弘治庚戌 (1490)春三月写上,原博先生清赏,友生沈周。”其下钤:“启南”(朱文印)与“石田”(白文印)两方。据纪年知其为沈周64岁所作,受赠人“原博先生”即沈周一生的挚友吴宽(1435-1504),时年吴宽56岁。
(二)沈、吴之谊与创作背景:
沈周一生中最为相知的好友大概非吴宽莫属。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长洲延陵人,年少便以诗文著称,与沈周是同乡,自幼熟稔,其出身工匠之家,年青时勤奋笃学,但屡试皆黜,直至成化八年(1472年)三十六岁时,状元及第,弘治八年擢吏部右侍郎,十六年进吏部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吴宽小沈周八岁,两人相交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们曾同游虎丘,共登虞山,访道观,卧僧舍,吴宽出仕后,两人互通诗翰,沈周还多次寄画于京中的这位好友,沈周和吴宽有关的诗达20首之多,而在吴宽所著的《家藏集》中记叙他和沈周交往的诗亦有25首。王鏊所作的《石田先生墓志铭》中称:“文徵明曰,石田之名,世莫小知,知之深者谁乎?宜莫如吴文定公。”吴宽在吴中、京师的文人社交圈,以及官场与文学界的影响力绝不亚于杨循吉,而吴宽在沈周画上题写跋文不下十余幅,这也无形当中对沈周的知名度有所提升。吴宽在辞世的前4天还在给沈周写信,可见往来频繁。吴宽卒时,沈周已七十八岁,闻之痛哭不已,有诗:“白头野老宜先死,翻向秋风泣所知。”是真正的生死之交。
《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作于沈周64岁,此时吴宽尚在京城为官。阮荣春《沈周》有记:成化十四年(1478),吴宽因父病归省,在家住了好几个月,父丧后的第二年才回京。吴宽一回苏州便函请沈周,沈周冒雨造访,并宿吴宽邸内之医俗亭,沈周作《雨夜止宿图》记怀。这次归苏期间,吴宽还为沈周已去世的父亲恒吉撰写了墓志铭“隆池阡表”。翌日俩人乘舟游虞山,观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夜宿致道观。期间,沈周为其画了一幅山水长卷即著名的《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相赠,翌年吴宽奔父丧服阕还京,至1490年《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作成止,吴宽一直在京师任官,沈、吴二人已有十二年未尝得见。
《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题诗:“几重溪水夕阳台,今日痴翁安在哉…. 春暖夏凉更无事,白头不放此心灰”,其中的“安在哉”(或不仅特指黄公望)、“更无事”、“白头”、“此心灰”及落款形式:“....写上..清赏”,这些用词更像信件格式 “承寄示”一样,以图记家乡风景,或通过寄画的方式送于京中的这位好友(如壮陶阁记:弘治十四年作《小轩雨意图》,《山水轴》寄京城吴宽)则是如此,题诗中充满了惆怅、感伤以及思念之情。裴氏著录称此作为“酬知己也”或有诗画酬唱之意。
(三)沈周赠吴宽之作:
在沈周赠吴宽之作中,尤能说明问题的几件画作首推《东庄图册》。沈周曾前后绘制过两次,分别为十二景和二十四景《东庄图》册页,其中,东庄十二景本见于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著录,作于弘治十五年壬戌秋月(1502年),时年沈周七十五岁,两年后吴宽去世,该图册即不知所终。二十四景《东庄图》册页,现藏南京博物院。清代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十一所载,嘉庆年间的潘奕隽认为沈周最著名的作品有两幅,一为《话雨图》,一为《东庄图》,均是为吴宽而作的,而《东庄图》尤其精彩。
其次即沈周《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作于成化十五年(1479)三月,是年沈周53岁,是沈周所有送行图作中最认真的一件。此卷系明代王世贞收藏。吴宽45岁时他父亲去世,沈周就在吴宽为父守孝三年间里帮他绘制了这件《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在这三年时间,他以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的苦心经营,精心绘制,堪称他一生精品中的精品。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十一,记载道光年间李宗瀚的一段题记曰:“白石翁与吴文定最相知善,王元美曾藏所赠文定行长卷,几五丈许,推为平生第一笔”。后此作曾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以1.48亿元高价成交,是至今为止沈周唯一一幅过亿的画作。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京口送别图》亦为沈周赠予吴宽的又一幅巨作,时弘治十年(1497),是年沈周71岁。当年春末,吴宽为其继母服孝三年期满返京,沈周拏舟远送吴宽至京口。吴宽对于好友相送,自是感激不已,以诗相谢。经此一别,阴阳两隔。
以上几件画作,不仅验证了吴宽与沈周笃厚的情谊,更说明了凡是沈周为吴宽所创作的画作,一定是竭尽全力的精心绘制,不同与沈氏赠予他人应酬之作,某种意义上来说,沈周赠送吴宽的画作,代表了沈周艺术水平的高峰。
而本幅沈周《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作为裴景福的收藏,尤其是他收藏沈周作品不在少数,如上述的《东庄十二景册》即为他的收藏,还能评本轴为“石田山水无精于此者”,并钤私印五方,又有“䀹闇宝此过于明珠骏马”一印,据载:凡钤盖此印者,皆为他的收藏的“神品”即属上品之作。究竟此作有何不凡之处,独让裴氏青睐有加。
1.两米巨幅、图记梓里
首先沈周《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是件高达两米的大作,文徵明曾说沈周四十后始拓为大幅,是图以巨幅的尺幅空间,创造出可引领观者随画中人物进入山林、仰望山势、远眺山巅的视觉体验,这即是沈周创作此作的目的,图记家乡景物供友人“卧游”清赏。
画面上,山势雄伟壮观,峰颠直抵画纸顶端,画幅最下部的山石上,屋宇内有一头戴小冠的文人趺坐观景“若有所思”,童子持书而来,高闲清旷之余也颇为孤寂,即是画幅之主题。
2. 满幅精工、布局巧思
是图,按画面布局可概分为“前景树群”、“中景山体”与“远景主峰”的画面结构。前景以左密右疏布局,绘山石丛树聚集排列,屋舍掩霭于林木中,屋内文人趺坐,童子持书侍奉,屋舍后方仍旧是繁复的山水构图,前景右侧随着小路及路中的木架高桥经小溪上溯,亭榭临流,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随山路向上萦绕至上方的溪口,此以至画中景处,中景层岩叠嶂的山体绵延不断,满幅堆叠的矾头及卵石,叶丛、苔点错落密布,向上推展至主峰,峰顶以高大峻厚的山体为主,右侧附以高低不一,形态各异的群峰相衬映,让观者“卧以游之”的同时亦感叹着“满幅精工”经营繁复的山水,于山岩垒石密处层层相叠繁而不乱,疏处虚中蓄实,空白处皆成文章。其笔法深沉雄浑,色苍墨润互为辉映。可以说,创作态度极为认真,皴擦数遍,渲染再三,刻画精细周详,而从另一角度分析,这种刻意求真的表现形式,也可看作是吴地当时的崇尚倾向,或许正是吴宽所喜爱的,吴地画人如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属精工一路亦可见一斑。沈周赠吴宽等精工一路的绘画,实际上是一种迎合所好的表现。
3. 艺至臻境,出入“大痴”
成化七年至弘治九年(1471-1496),即沈周四十五至七十岁间,是沈周艺术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其在画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同时代的画人都慕名踵门与他交往,“近目京师,远至闽楚川广,无不购求其迹,以为珍玩,风流文翰映照一时,其名亦矣”。此时绘画的风格,已逐渐从早期的宋画与王蒙画风中走了出来,黄公望、倪云林乃至吴镇的绘画作为经常模习的对象,元人的笔法与清新自然的写生汇为一体,从总的画风看,沈周逐渐在追求一种大自然的烟岚之气和静逸的笔墨意境,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说:“石田绘事,中年以子久(即黄公望)为宗,晚乃醉心于梅道人”(吴镇),从大的过程看,可以这样说,但要作具体分析。在沈周中年临习诸家作品中,倪云林不亚于黄公望,而师习黄公望作品的时间开始于早期,沈周作于天顺八年(1468)的《幽居图》、成化元年(1465)的《诗画合璧册》,均可看到来自黄公望画风的影响。而本幅弘治三年(1490)作《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仍是以黄公望画风为主流,题识中也有记“今日痴翁安在哉”,而离本轴创作最为接近的临黄之作,是弘治新元(1488),沈周忆临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后的几年中他“以黄为宗”大量临仿黄作,如:弘治四年(1491)《仿一峰小障》、七年(1494)《仿大痴道人山水轴》、十四年(1501)《仿大痴山水轴》以及正德元年(1506)《临大痴富春大岭图轴》等等。
4. 融汇诸家,对比藻鉴
若进一步将同类作品的“绘画元素”即创作时间接近的“仿黄之作”、“赠吴宽之作”及本幅《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并列来看,以沈周62岁《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赠吴宽的53岁《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与71岁《京口送别图》为例,通过对比,可发现沈周在宋元诸家人物、建筑、山石、树木、皴法中的综合运用,四幅作品的“绘画元素”趋同一致。
两图在山石的勾勒上,不仅出现了较多的山石结块、错落密布的叶丛、苔点,以及山石方硬的造型,笔墨上也有沈周自谓:“米不米,黄不黄,淋漓水墨余于乎…”的米黄二体合而为一的特征,事实上还具董、巨树石笔墨的遗风,山峰笔墨多出自米家,坡石丛树等多取意于黄公望。
两图在松叶的绘制上,松针均以巴掌型叶丛为单位,进行浓、淡墨的层叠安排,并与多分枝且具木质纹理的棕褐色枝干进行搭配,其松法脱胎于黄子久、王蒙,基本与早期的《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飞来峰图》、《庐山高》中松树的手法相似,而松树搭配的夹叶型叶片的画法则可对比早年的《飞来峰图》。
两图在建筑屋宇绘制上,皆采用了沈周一惯的手法即“屋顶起举坡度”、“檐下斗拱”“正脊处双框型”、“翼角装饰”的明式建筑风格,绘制勾勒建筑轮廓及屋脊的墨线上,两图也均一致,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沈周约64岁绘制的《虎丘十二景图》,可见有大量与《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相似的屋舍与点景、人物画法,可作为同时期绘画的标准参照件。
皴法上,基调出自元四家,互用披麻、雨点、牛毛等,融诸家笔墨之能,点苔上以墨色浓重多变的小圆点与成熟期的“马蹄形”苔点为主。
本幅与《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京口送别图》相似,皴擦数遍,渲染再三,虽在构图上有纵、横取势之别,但在功力技法上十分近似。
(七)款署与钤印
1. “友生”落款:
《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注意沈周款署:“友生沈周”。《汉语大词典》“友生”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朋友”,其二是“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而在沈周的作品中落“友生”署款的十分罕见,据查,《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沈周题曰:“友生沈周造此追饯于祖道之末,辞鄙,曷足为赠,太史宁无教我乎?”。《京口送别图》沈周题曰:“重逢日远知年老......友生沈周再拜”。及现藏无锡市博物馆沈周《虎丘恋别图轴》送友人浦守庵茅山济民,款署:“弘治甲寅三月,友生沈周”,如此来看,“友生”多出现在沈周的“送别图”中,具有特殊意义,笔者推断应是沈周的知己,且是沈氏认可自己的作品达到了最佳水准,才会款署“友生”。这也恰恰说明了《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2.鉴藏印:
沈周作画所用的私印丰富多样,《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仅钤盖“启南”、“石田”不同样式的就不下十种,巧合的是,现藏无锡博物馆有一件款署:“友生沈周”之作,即《虎丘恋别图》,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藏品,也是诸多学者研究沈周“虎丘雅集”的一个范本之一,被学术界公认为沈周晚年“粗沈”风格。这件作品作于弘治甲寅(1494年)三月,时沈周68岁,比本幅《为吴宽作层峦叠嶂图》略晚4年绘成,《虎丘恋别图》下所钤盖的:“启南”(朱文方印)、“石田”(白文方印)两印与本幅下钤盖的两印经对比完全吻合。(注:虽虎丘恋别图模糊仅见“南”字,但此字线条、布局及边框断连一致,仍可断为一印所出),不仅于此,款署:“友生沈周”两者的书写风格也高度一致,是证其为同时期前后之作。
(八)流传经过:
此轴鉴藏印共计十方:
1.周寿昌(1814-1884):“长沙周氏”(朱文方印)、“荇农珍赏”(朱文长印);
周寿昌(1814-1884),字应甫,一字荇农,湖南长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初罢官居京师,以著述为事,诗文、书、画俱负重名。综其一生,考据与辞章兼治。为考据,与同时的曾国藩、郭嵩焘等一起为湖南汉学争得一席之地,且影响了一大批后进。为辞章,骈文最著,其诗歌足称湖湘巨擘,其词亦可观。作为学者,修养全面,业余从事书画,精于书画金石之鉴藏,甚乃深通医学。作为鉴赏家其收藏的倪瓒《六君子图轴》上海博物馆藏、《鲜于枢等五家赠笔工范君册》故宫博物院藏,可窥其鉴赏精深。著有《思益堂诗集》20卷、《前汉书注校补》等。
2.裴景福(1854-1926):“裴景福收入壮陶阁秘籍”(朱文长印)、“伯谦所见书画铭心绝品”(白文方印)、“䀹闇宝此过于明珠骏马”(白文长印))、“霍山裴景福弱冠后寓吴客燕所得书画碑版”(白文方印);
裴景福(1854-1924),字伯谦,又字安浦,号臆闇,安徽霍邱县新店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历任广东陆丰、番禺、潮阳、南海县令,因收集字画古董,为时任两广总督岑春喧嫉恨,被迫暂避澳门。岑仍将他革职,投入南海监狱。民国初年,任安徽省政务长。晚年辞职回乡安居,以收藏书画、古董自娱。《霍邱新编县志》载:“伯谦一生酷爱书画,收藏甚富,且具鉴赏力,所藏字画用三种图章志其品第;一曰‘实过明珠骏马’属上品;二曰‘裴氏珍藏’,属中品;三曰‘伯谦经眼’,属一般。
3. 何荦(1888-1959):“何”(朱文方印)、“嘉乐审藏”(朱文方印)、“公卓审定”(白文方印);
何荦(1888-1959),字映南,号公卓,广东省徐闻县嘉乐园村人,少时于黄浦路军小学、南京陆军中学就读,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任第四集团军总部中将参谋长。民国后期任湛江市市长。为早年广交会创始人之一,何荦精鉴赏富收藏,何氏的收藏,有一部分是海山仙馆潘仕成处的散佚,曾藏有赵孟頫行书《勉学赋》并序、《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本,赵模《集右军千字文卷》等名迹。
4.丁念先(1906-1969):“念先审定”(白文方印)。
丁念先 (1906-1969),浙江上虞人,字守棠,斋号念圣楼。擅长书画,尤精于隶。二十年代加入上海题襟馆,后从丁辅之、高野侯等人另组古欢今雨社,历任中国画会总干事等职。其『念圣楼』之书画文物与古籍碑帖庋藏量丰质精。如《宋拓定武兰亭》及沈周的《兰亭图》等珍品。丁念先收藏的古代书画,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何荦。1961年丁氏曾精选百件,在台湾省立博物馆举办『念圣楼书画展』,并出版《念圣楼读画小纪》,此画轴被著录在内并附鉴藏评论,为:《明沈周层峦叠嶂轴》,纸本:纵二〇〇·五公分,横五三·一公分。水墨画,极工细。上书七律一首,款署:「弘治庚成春三月,写上原博先生清赏,友生沈周。」按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人。生于明宣德二年丁亥,(一四二七)卒于正德四年己巳。(一五〇九)年八十有三。明代画家,当推石田为第一,唐寅,文徵明,均出其门。山水、人物、花卉、飞走,悉入神品。然生平所作,多粗枝大叶,草草点缀,绝少工细之作。故后鉴藏家,于「细沈」尤为珍宝,此图成于弘治庚戌,乃石田六十四岁为吴匏庵所作。较故宫所藏庐山高,后二十三年,而工细过之。所以酬知已也。诚为稀世之宝。经长沙周寿昌,霍邱裴伯谦,先后递藏。壮陶阁书画录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