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22 文徵明 1548、1549年作 金山诗画合璧卷 手卷

金山诗画合璧卷
拍品信息
LOT号 0922 作品名称 文徵明 1548、1549年作 金山诗画合璧卷 手卷
作者 文徵明 尺寸 画心31.5×129cm;题跋31.5×534cm 创作年代 1548、1549年作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11,500,000
材质 设色绢本、水墨金粟山藏经纸 形制 手卷
诗文著录:文徵明著《甫田集》卷八,第7页,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间刻本。
题签:
1.文待诏金山图真迹。苍石署检。钤印:吴押。
2.丙辰(1916)五月,观復得之。钤印:吴永大利、采芝。
题识:
1.己酉仲秋七日补图,徵明时年七十有九。钤印:徵明、玉磬山房、惟庚寅吾以降、停云
2.金山。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钟梵压中流。沙痕灭没潮侵磴,帆影参差日堕楼。江汉无声千古逝,乾坤搔首一身浮。从来李白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妙高台上倚高舂,吞海亭前水映空。北固风烟栏槛外,南朝兴废酒杯中。遥知郭璞原无墓,下俯冯夷或有宫。何处吹箫明月上,一帆秋色过江东。嘉靖戊申九月十又三日,为元穆书旧作二首。徵明。钤印:停云
鉴藏印:子臣胤祯、半丁审定、年大利、半丁经眼、饮雪庐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说明:
1.此作书法用纸为金粟山藏经纸,同一时期书风及用纸可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自书诗帖》卷(1550年作)。
2.此作为爱新觉罗·胤禵、吴永、陈半丁鉴藏。吴昌硕、吴永题签。
3.爱新觉罗·胤禵(1688-1755),清朝宗室,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初名胤禵,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左右改名胤祯。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为抚远大将军领兵出征,驱准保藏,为西部边疆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胤禵虽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他却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将胤禵召回京师,软禁于景陵,将其名中的“祯”改回“禵”,并与其他康熙皇子一起改第一字为“允”,称“允禵”。雍正四年(1726年)被圈禁于景山寿皇殿。直至乾隆帝弘历即位后,胤禵才恢复了自由,晋封多罗恂郡王。
4.吴永(1865-1936) ,字渔川,一字盘庵,室名观复斋,浙江吴兴县人。为盛宣怀之女婿,工书法,学董其昌,著有《庚子西狩丛谈》。
5.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天下法书归吾吴。”这是王世贞对明代中叶书坛形势的高度概括。当时吴中苏州人才辈出,尤为冠绝。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艺坛的绝对领袖,是董其昌之前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金山诗画合璧卷》是文徵明书画合璧卷,书法部分长达五米多,以黄庭坚笔意写行书,每字如拳大。款云:“嘉靖戊申九月十又三日,为元穆书旧作二首。徵明。”可见书于1548年文徵明79岁时。
文徵明晚年好作黄庭坚体,这是受他老师沈周的影响。明代自沈周专学黄书,始渐有学黄书者。据学者考证,沈周家藏有黄庭坚《马伏波庙诗一卷并跋》、《黄庭坚大楷杜甫律诗二首》、《行书》等多件。他全力学黄在明成化二十年(1484),而文徵明拜他为师是在明弘治二年(1489),此时沈周学黄已有所成,这自然影响到文徵明对于黄字的重视。
我们今天能够见到文徵明最早的黄字题跋是作于嘉靖辛卯年(1531)的《黄文节公书伏波祠帖》,此时沈周已经去世,《伏波祠帖》也归无锡的华夏所有。华夏持此帖请文徵明作跋语。文徵明在跋文中说:“三十年前,徵明曾于石田先生家观此帖”。说明沈周当时曾拿出这件作品让他欣赏。另外,在《石渠宝笈》中亦有文徵明《跋黄文节公墨竹赋》,文中有“下笔沉着,波发峭厉”的评语。大概而言,文徵明学习黄字从师沈周时期已经开始,并且越到晚年,越流露出对黄书纵肆笔姿的喜爱。传世同一年的文徵明黄体书法可参照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行书夏日漫兴词卷》。
在文徵明二十二岁时,他的另一位老师李应桢看了他写的苏体字,对他说“破却工夫何至于随人脚?就令学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此话影响了文徵明一生。所以即使他学黄书,也依然是用自己的笔法作山谷书,爽劲放纵,比较有自己的个性。《金山诗卷》中,寓苍倔于端整,以沉着、健达之笔写胸中快意。与黄庭坚的书法相比,笔势更加爽利、简直。他的书法始终是理性而精致的,从个人情结上讲,这与他的学养有一定的关系。学习黄庭坚的书风,使文徵明的书法摆脱了拘役于赵体的那种局限,显出了劲健倔强的一种精神。
尤为珍贵的是,此卷书写于金粟山藏经纸上。据传吴赤乌年间(238-251),西域康居国有个叫康僧会的僧人渡过长江传教弘法,得到吴帝批准,在江南建三寺,其中有一座寺庙建在海盐金粟山上,名叫金粟寺。北宋时,金粟寺香火甚旺,僧人开始手抄《大藏经》。这项工程需要大量的纸张,这些纸上都盖有金粟山藏经纸的红色印章。金粟山藏经纸制作工艺复杂,纸张生产出来后,还要经过多道工艺的处理。先是给纸涂上白蜡并砑光,再用特制的药水濡染,这样处理过的纸张厚重,纸质精细莹滑,不怕霉不怕虫咬,可以久存不朽,书写效果又极好,因此金粟山藏经纸深受历代书画名家的追捧。但在时间和战乱的双重磨难中,存世量极少。
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样收藏了一卷书写于金粟山藏经纸上的文徵明黄体书法《自书诗帖卷》,款为“庚戌(1550)腊月廿又七日书”,而这卷书法原本一直被误以为是黄庭坚的真迹。根据张照题跋:“此帖向为山谷真迹,余以潘阆与山谷同时,不应有‘打门无吏催租’之句,而笔力超绝,非涪翁不能。或云放翁作,无所取信。雍正六年五月,得文衡山自书诗帖一卷,《焚香》《灯花》二律咸在,笔法绝类,乃知为衡山书。方驾香光、松雪,宜哉。”确实文徵明晚年仿黄大字,直可乱真。所以这一卷81岁所写诗卷,被裁去款印,充作山谷真迹,非张照从所得文徵明诗帖中辨别,仍将继以为黄庭坚书。
《金山诗卷》与《自书诗帖卷》体例相近,书七言律诗二首,诗名于前,文于后。《金山》见《甫田集》卷八,另一首为《妙高台》。金山与焦山、北固山一道,是镇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金山以绮丽著称,坐落在镇江西北,古称浮云山,相传因唐代僧人法海在山上掘土得金,始称金山。金山寺依山而建,与山势地形相互配合,殿宇廊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在金山东巅双塔之间,有一平地似台,金山寺僧称为妙高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蔡絛《铁围山丛谈》记苏轼与客同游金山,适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月色如画,苏轼等登绝顶,命歌者袁淘歌他怀念其弟的一首《水调歌头》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苏轼翩翩起舞,自后妙高台赏月成为一景。南宋建炎四年(1130)韩世忠任浙江制置使,率领八千士兵在镇江扼守金兀术的退兵水路。当韩军在镇江江面上抵抗金兵时,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击鼓助阵,终于将金兵十万围困在黄天荡。从此梁红玉金山擂鼓战金兵,成为千古佳话。
明代中叶,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诸家,经常往来于大江南北,他们经过金山,留下许多妙墨诗文。《金山诗卷》中“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钟梵压中流”、“江汉无声千古逝,乾坤搔首一身浮”、“ 北固风烟栏槛外,南朝兴废酒杯中”、“何处吹箫明月上,一帆秋色过江东”等句,由金山风物,联想起千古兴废,引发达观悟道人世沧桑之理,浩叹之余,深沉感慨有加。王夫之评文徵明诗风格“轻秀”(《姜斋诗话》),此诗卷则分明慷慨,勃发出豪气,可见其诗风并不单一。至于《金山诗卷》的上款“元穆”,查缪曰藻《寓意录》刊载一件刘珏题赠“元穆贤契”的《宾月轩图》,显示“元穆”很有可能也是吴门中人。
卷中《金山图》为文徵明于后一年己酉(1549)仲秋补图,此处年款作者误书为“时年七十有九”,应为80岁作。《金山图》以文雅秀逸的画风,描绘了金山一峰中立之奇境。图卷采用平远构图法,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远处沙渚起伏,江上舟楫点点。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巍然耸立在金山之巅的慈寿塔,更增添了金山寺的美丽秀色。在金山的东面,画镇江城郊一角,船桅、村舍、城墙隐现于山坳之间,意境开阔,引人入胜。
文徵明是继钱选、赵孟頫之后对青绿山水画法进行尝试、改革的画家。《金山图》这一路的青绿山水,是以赵孟頫的青绿法为宗,加强皴染的表现,笔致婉约柔和,并参入黄公望松秀的笔意,更加富有文人画的笔墨韵味。图中岩石、山坡、沙渚的笔法运用赵孟頫式的简疏披麻皴,在青绿的画法中糅进了浅绛的色调,只在坡石顶端略微罩染,色感淡洁,属于小青绿格式。这反映了文徵明有意识的将青绿与浅绛进行调和,追求与浅绛同一的清雅淡逸的艺术格调。
卷上“子臣胤祯”藏印,印主为雍正帝同母弟爱新觉罗·胤禵。他初名胤禵,康熙四十五年(1706)左右改名胤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为抚远大将军领兵出征,驱准保藏,为西部边疆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将胤禵召回京师,软禁于景陵,将其名中的“祯”改回“禵”,并与其他康熙皇子一起改第一字为“允”,称“允禵”。所以这枚藏印的钤盖时间应在1706至1722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