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17 张大千 1973年作 山崖隐居·风日清美 镜心

山崖隐居·风日清美
拍品信息
LOT号 2517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73年作 山崖隐居·风日清美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45×60cm×2 创作年代 1973年作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7,82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张大千书画展览》图版24(山崖隐居),香港大会堂,1974年。
【题识】
1.爰翁五亭湖上写。印文:蜀郡、张爰印、癸丑
2.六十二年癸丑九月风日清美,拈笔图此,襟怀为畅。爰翁。印文:张爰、大千
【展览】「张大千书画展览」,香港大会堂,1974年1月1日-7日。

本次秋拍我们十分荣幸地征集到张大千1973年的泼彩泼墨《山崖隐居》及《风日清美》,绘于两张日式卡纸上,尺幅大小相同,品相完好,来自同一藏家珍藏多年,画面十分精彩,代表着大千先生泼彩艺术探索的非凡成就。
1973年夏张大千短暂重访八德园作《山崖隐居》,返美作《风日清美》。《山崖隐居》署款「爰翁五亭湖上写」,可知为大千先生在巴西八德园五亭湖所作。画面左下角钤盖一枚朱文印「癸丑」,系台静农为大千所刻,从印文可知为纪年之义,对照大千生卒年,此印表示1973年,用于本幅说明绘制时间为1973年。傅申先生曾谈到张大千本年艺术行踪,「张大千先生1973年生日时画了一幅《乞食图》,当年夏天到台湾主持作品回顾展,兼看平剧,返巴西八德园月余后,再返美。」本年3月洛杉矶恩克画展举行张大千画展,5月3日为大千先生七十五岁生日,他在环荜庵自画《乞食图》。「六月二十二日」(7月21日)在环荜庵作《百年好合》贺赠郑月波女儿郑嘉辉结婚。目前来看,至少再7月下旬之前,张大千依然在美国环荜庵家中。本年中秋(1973年9月11日)的前夕,大千先生在美国居所「环荜庵」绘制《江山觅句》,中秋期间又应美国人方腾邀请尝试绘制了一套彩色石版画。《风日清美》署款完成时间「六十二年癸丑九月」,约在1973年9月底至10月下旬,其后「十月」大千先生在「环荜庵」作《高山长青》赠沈苇窗,绘《长臂猿》作为王新衡祝寿之礼。从时间上看可知《风日清美》乃是大千先生由八德园返美后于「环荜庵」中绘制。
张大千「加州时期」泼彩画风历史性转变:悄悄地回归传统
1969年秋间,张大千由巴西八德园移居到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先后购置「可以居」与「环荜庵」作为个人起居住所,同时兼作画室,故此时期作画署款处常出现「可以居」、「环荜庵」,或钤印「可以居」、「环荜庵」。画家在巴西八德园探索实践而高度成熟的「泼彩」画风,移居美国后因生活环境、收藏群体、画家自身等多方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发生了明显变化,此前自由流动的泼彩泼墨得到相当程度地控制,并重新加入传统山水的诸多因素,包括留白、勾皴法等等。
英国美术史学者苏立文从大千先生本年作的石版画山水中,认为画家泼墨彩的幅度变小,传统的构图与笔墨却增加。冯幼衡先生则以「悄悄地由国际性风格转趋回归传统」来概括认识大千山水七十年代变化趋向。从《山崖隐居》《风日清美》两幅画面之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历史性变化。
《山崖隐居》构图大体为「左空右满」,画面右侧自上而下且蜿蜒到左下角的悬崖,笼罩云气的崖顶以泼墨来表现,山崖斜坡陡峭走势以笔墨勾皴来表现,复以赭石敷染以表现土质。屋舍松树筑于崖间,左侧大部及右下处山崖角留白处理,表现湖海水面的意象,承继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气质特征。《风日清美》画面上下留白,中部山崖以墨及淡花青色泼写,相当克制,墨色渗融更为微妙深入,局部的空白处乃是画家绘制时有意识预留营造出来的,山岩上部及右部以笔墨勾皴来表现,复以淡花青色敷染,并与泼墨泼彩部分的山崖进行微妙接触与融合。屋舍及松树隐藏其中,上部则通过留白及勾染出远方岸线用以显示水面。精心控制的泼墨泼彩与娴熟的传统笔墨共存共融,此时的张大千,正在大胆地寻找一种新的山水画风,他重新激活自己熟稔的山水画传统修养,与六十年代已然高度成熟的「泼彩泼墨」逐渐做一番衔接,站在中西古今的艺术长河中,毅然寻求出一片新的山水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