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11 尚扬 2008年作 碑

碑
拍品信息
LOT号 1211 作品名称 尚扬 2008年作 碑
作者 尚扬 尺寸 360×145cm×2 创作年代 2008年作
估价 7,000,000-10,000,000 成交价 RMB 9,430,000
材质 布面综合材料 形制
出版
《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P316,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油画学会文献集1995-2010》,P548,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国风:中国油画语言研究展》,P287,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暨中国油画百年回望》,P39,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大都美术馆油画藏品选》,P187,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
签名:Shangyang 2008.5(背面)
展览
2009年,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3年,国风:中国油画语言研究展,大都美术馆,北京
2014年,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4年,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山东美术馆,济南
2014年,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中华艺术宫,上海
2014年,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武汉美术馆,武汉
2016年,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传统绘画方式与数码的新媒介的并置在“董其昌计划”系列中运用的更为清晰一些。将媒介的方式、视觉的方式转换成为画面内容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它不仅仅是一种运用于画面的媒材,而是已经成为画面所要言说的主题了。
—— 尚扬

尚扬
SHANG YANG b.1942
尚扬的艺术自觉地实现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现代性转换。他的艺术成长于20世纪80年西方艺术思潮和中国文化激烈碰撞之时,而彼时的尚扬既没有盲从“新潮美术”之流,也没有落入传统文人窠臼,更没有选择固守写实传统,而是在材料语言的钻研中找到了自己的支点,以表现主义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当代中国人的视野与骨子里的胸怀。
生长于雅致温润的南方,尚扬骨子里却钟情于北方宽广雄浑的山川高原。在八十年代的“黄土”系列里,他从黄土高原里获得大地的养分,来自大地肌理的亲厚感透过材料扑面而来。自此,无论是九十年代的“大风景”系列,2003年以后的“董其昌计划”系列,还是2013年以后的“剩山图”、“剩水图”系列,他的“山水图式”中都独有一种人文主义气息,展现着他对现实与存在的独特观察视野。不同于他在“诊断”、“深呼吸”、“白内障”等描绘“社会风景”的系列中所表现的对现代生活精神状态的关照,尚扬的“山水”中基于人类普遍体验的概念和意识则更为突出,也使之成为超越现实的“观念风景”。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思考的方向,还是材料的运用上,尚扬的绘画一直采取综合的方式,因为我们就生活在综合性的时代里。综合材料的使用、拼贴刮擦等方式带来非定型主义艺术家塔比埃斯式狂放的绘画生命力,然而尚扬作品的内核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山水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由此,尚扬风景中的“观念性”并不是现代主义艺术中思辨的观念性,而是一种形而上学,是基于对自然存在的敬仰发自内心生出的崇高感。
正如尚扬自己所说:“自《大风景》开始,由敞开再拼合的土地到教科书般的截面剖析,我用自己的方式关照当下混杂的文化状态,关照人的生存状态和文明走向。我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艺术都生存在世界这片大风景里,作为艺术家,我的工作无法不去这样诘问和思索,同时与看重作品的精神性相等量”。2003年以来创作的“董其昌计划”是对“大风景”及“诊断”系列观念化风景的深入式延续,更将他的“风景”与对他身上所赋有的东方传统之间重新界定并建立起有机关系。在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以其“南北宗论”对以往的中国画学加以总结,并分解出“注重精工、着色”的北宗派系和“偏于笔墨闲淡、气韵清疏”的南宗气质。因此就尚扬来说,援引“董其昌”意在传达出人们对于山水进行主观性构建的多重可能性,而在历史穿梭中令“山水风景”的书写方式不断流变。于是,在“董其昌计划”中,他从《董其昌计划-2》等作品中以董其昌仿米氏云山、董其昌仿倪云林和数码山水的三联画并置呈现出一种在时间积淀中渐进的视觉三段式,暗喻出人们在科技化社会中对于自然风景的漠然;到在《董其昌计划-3》中通过董其昌的山水图式和“遮盖”、“灰白”、“空白”等炭笔文字显示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和本应被遮蔽的、尚扬创作思维过程的袒露;再到《董其昌计划-4》、《董其昌计划-5》、《董其昌计划-7》等作品中山体的几何化、符号化和抽象化拼合,大面积的留白和色块的对比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禅意的形式美以及思维、精神在这种重组图像中所得到的自由;直到 “董其昌计划”系列后来大尺幅作品中超大体量山体所唤起的对于大自然的敬畏感。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大地震,十万平方公里内天崩地裂,大地震颤,山河易位,满目疮痍,七万人罹难,几百万人失去家园,举国同悲。怀着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人性的感动,尚扬创作了《碑》(Lot1211) 。画面由左侧的摄影喷绘和右侧的传统技法皴擦描绘组成,摄影图片中的高山即为蜀中之山,右侧龟裂的笔触色块带来粗粝的物质感。糙杂的构成映射了现实的喧嚣,分裂的构图对应了美丽的天府之国遭受重创、山河呜咽的事实。尚扬的作品看似抽象,实则投射和隐喻了种种不言自明的感受,左右两种视觉的并置,如同当时的现实。画中的山体肃穆凝重,棱角分明,苍凉的白光从天空酒落,简单的黑、白二色将气氛烘托得极为悲壮,左侧那条蜿蜒小路沿着山脉的背脊,让通往蜀国的道路变得如此狰狞,险峻的路途埋入大山的胸膛之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段历史像是画面的右侧,那是蜀道上的页岩,一层一层,那动势好似山体向下滑落,把噩耗和悲哀一同填埋,蜀国就这样一层层地被包裹起来,大山变得如此空旷而荒荡,弥漫愁绪。故事从废墟中生长出来,时间抹平了伤痛,留下一道深刻的疤痕,正如《碑》(Lot1211) 中间那道缝隙,或许不愿触碰,但永远不会忘记2008年汶川大地震。无法忘记灾难,更无法忘记面对灾难时同胞不屈的意志,以及人类大爱的光辉。
《碑》(Lot1211) 在尚扬的创作序列中属于跨越十年的重要系列“董其昌计划”。在尚扬艺术的成熟期,他借“董其昌”摹古之名回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余象记忆中,在山水中找寻绘画空间。2008年是“董其昌计划”系列的一个生长节点——搬入酒厂工作室后,创作空间体量的伸展使得画面的视域更加开阔。即便是小尺幅,也有着大风景。白色背景中以墨色呈现出一座高耸的孤峰,颇有五代时关仝“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意境。尚扬也确认,其2008年的创作不同于前期局部应用的山水一角就是想加大这种冲突。传统山水画中高远法构图的仰眺视角让山体如“碑”一般伟岸肃穆,而文化和自然现实的双重破裂则让这幅画具有纪念碑性,山石样貌的呈现转化为一种交错共存的多元景观,以其崇高的精神性摄人心魄。
是山,非山。尚扬的绘画就像一个容器,将本土的文化底蕴与他在当代所感知的一切都纳入其中。正如范迪安所评价的,他的这种实验艺术本土化的探索,为当代艺术走出文化观念上西方崇拜和表达方式上的西方模式提供了崭新的经验。《碑》(Lot1211) 竖立的是人性的坚强意志,它超越了空间的形式,显示着非同寻常的生命张力与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