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35 双龙祥云纹镜

双龙祥云纹镜
拍品信息
LOT号 0635 作品名称 双龙祥云纹镜
作者 -- 尺寸 直径33cm;重量4446g 创作年代 --
估价 1,500,000-2,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中华神龙,历经悠悠岁月的洗礼,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才智与力量,交织着中华历史的苦难与荣耀它以其神奇独特、精美卓绝、恒稳发展、经久不衰而成为东方装饰艺术的奇葩珍瑰。它是中华祖先在神州大地上为求生存、图发展而进行顽强斗争、开拓,从蒙昧中探索进入文明,迎来晨曦的精神结晶。它是七八千年以上的审美创造,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由于龙在人们心理上的神圣地位,皇家借龙宣威,民间寄望于龙;历史时期的各种有关龙的思潮;还有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小觑的地位;以及镜与龙一样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攘邪祈福的神异性等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着自春秋战国以来直至明清几千年龙纹镜的延续龙纹镜贯穿于四千多年的铜镜发展史,从而造就了中国龙纹镜的体系之庞大,内容之丰富,文化之深邃,历史之悠久,是其它镜类所难以与之媲美的。不断创新的龙纹镜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不断精熟、持续发展,每个时代都不乏龙纹镜杰作的问世。
  本文所要介绍的这面双龙镜即是其中一件社会意识与民族心理及审美意趣相结合的佳作。此镜圆形,圆钮。素缘。镜体硕大,目前在所见的双龙镜中属于最大,极其少见。其主题纹饰为两条张牙舞爪的龙环绕镜钮,右龙头上尾下,曲颈张口。其右前肢伸至左龙尾部,龙爪张开。其左后肢支撑于地与尾部相纠结,右后肢则弯曲作匍匐状;左龙头下尾上,曲颈首,张嘴吞珠,右前肢伏地,左 肢作争珠状。外围一圈如意祥云纹类似花瓣状作整齐排列。此镜纹饰构图所表现的题材为“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双龙戏珠,左边的一条叫“降龙”,右边的一条叫“回升龙”。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跳跃,呈下降的动势。二者皆翻腾自如,神态各异。有此“火珠”之点,舞动了神龙飞动而展示了动律之美,以示龙的无穷活力,并增加了艺术韵律意趣。
金代双龙纹镜颇为流行,吉林、河北等地常有出土。上古时代,苍龙星象在春天黄昏从东方升起,在秋天黄昏从西方降落,龙星升降恰与春去秋来相吻合,故古人分别用升龙和降龙作为春、秋二时的象征,所以升龙就是象征春天的初升之龙星,降龙则象征秋天的下降之龙星。此外,二龙对峙,日月同辉,这实际上就是后世造像中“二龙戏珠”吉祥图案的雏形。另《十三经注疏》曰“天子之衣无日月星,故有升龙降龙,诸侯不得与天子同”。由此更加说明了此双龙题材的使用级别之高。一般认为金代龙纹镜的出现与流行,主要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此镜定是在极强的审美情趣与高超的铸镜工艺的基础之上,在皇权意识的制约支配下,在悠久的审美创造实践经验下,经过精心锤炼而熔铸出的杰作。其可贵之处在于它那独特奇妙的“形神相即”而精善于“以形写神”。你看双龙那显露的神灵气韵、浩宏气魄,体会双龙戏珠蕴含的丰富深邃的历史的、人文的审美意境内涵,令人感到格外美不胜收、引人入胜;在理解了双龙戏珠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后,你再看此镜纹饰中那升龙、降龙仿佛无所不在,与人同性,神威不灭,无所不能。这种现实与理想有机统一的艺术意象,正是兽性、人情与神灵交织融合的审美心理的集中反映。此镜双龙的造型表现出降龙欲将离地腾空而去之势与升龙已在腾云驾雾飞驰中翻滚的气派,气势恢宏、华丽雍容、大气磅礴;画面严谨饱满、主体突出、龙之形神完备,堪称同时代中双龙镜的重要代表精作。龙身体各个部位刀刀见功力,鳞甲清晰,肢体矫健,气势轩昂。身体造型在狭小的镜面空间力求飞腾翻卷定乾坤之势,但极力夸张而不失其真,其美;龙的表现形式既摒弃欺世的抽象“不似”,也排斥媚俗的摹真“太似”,而力求卓异的“不似之似”的高妙奇特境界,将中华神龙“三停九似”的形体特征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而又不拘泥于形式,以“九似”的意象创造,“一龙三停”的总体构成与“一波三折”的曲线动律,熔铸了深邃的民族之魂,大众之情。
虽然古代帝王都利用神龙作为“君权神授”的威严恐怖化身和祭祀先祖神灵的精神寄托,因而垄断了神龙的应用,使之神化而多加强了狰狞之美,但历来庶民却把“神龙”推崇为祥瑞福祇的象征、救世济民的神祉,因而各民族、各地区民间仍然各有不同的独创而广为应用,流传不绝。民间传说,双龙起拱便成为天上雨后出现的彩虹,此类镜或许就表现了龙具有呼风唤雨的神性。所以,我们以为此镜即是在汉民族神龙意识的基础之上,融合女真民族独有的民族特性而加以创造的神龙形态,因而更具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表现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独特审美意象。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