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 首页 >
  • 重要通知 >
  • 展览预告 | 时时往来于心——张大千致张目寒、齐白石致张次溪信札展

展览预告 | 时时往来于心——张大千致张目寒、齐白石致张次溪信札展

发布时间:2019-10-09 新闻

微信图片_20191009100640.jpg

“:-)”——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第一次在电脑中输入了这串ASCII字符。这个表示愉悦的笑脸,和与之对应的“:-(”严肃脸,之后逐步衍生为今天的各种表情,它们伴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如今的我们,正以古人难以想象的迅速和直观,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

只不过,这种迅速和直观,也让我们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我们再难写出“彩笺难寄,水远山遥”之类咏物抒怀的句子;而纸质的书信,和其中蕴藏的情感,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情怀。甚至,只要有设备和网络,我们连动笔写字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与其让遗憾在心头徘徊,不如逐字逐句地重温一下情怀。

“喜极喜极”,1939年,张大千听说张目寒要来青城山探望他,在信中向张目寒表达了自己难掩的喜悦;又如他们在1940年的通信,张大千感叹“奈何奈何”,只因自己身体不佳,无法作画,“一搁笔则一家卅余口将成饿殍矣”。仅是只言片语,竟让张大千变得如此鲜活,不需要什么高深见解,全是家长里短,仿佛一位捧着长髯的兄长,赫然于眼前。

微信图片_20191009100648.jpg

张大千与好友庄严(左一)、张目寒(左三)、台静农(左四)合影

微信图片_20191009100652.jpg

张大千 致张目寒信札

微信图片_20191009100655.jpg

张大千 致张目寒信札


这种生动,在齐白石致张次溪的信中,也时常体现。比如齐白石曾写到“近来多有短减润金,代人求画者。即不敬衰老,请莫再见”,可见其对于这类中间商赚差价的行为,是极其愤恨的,愤恨到落款时都用“本主人坚白”,来声明自己坚决的立场,愤恨到“润金”的“润”字都写错了!这可能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十卷本《齐白石全集》中(本札刊于第九册,P145),为数不多的错字。脑补一下齐白石当时的状态,简直不高兴到正无穷。

微信图片_20191009100658.jpg

齐白石与张次溪

微信图片_20191009100701.jpg

齐白石 公告一则

微信图片_20191009100704.jpg

齐白石 致张次溪诗稿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这两批信札中还有很多。

欣甚幸甚,我们今日能有幸重温它们。虽然它们只占张大千、齐白石各自通信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难能可贵的是,收件人张目寒、张次溪,分别是张大千、齐白石的重要代理人、经济人,这能让我们在欣赏它们时,既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又能与相应年谱、著录对照,稽古钩沉;还可在嬉笑怒骂之间,体会“相见亦无事,别后常思君”的交游方式,让人在浅笑之后,不免低声嗟叹。

或许,这种抽象中的直观,正是以前人们写信时,常用“如晤”起头的原因——毕竟是思念,“时时往来于心”的思念。

谁又没有个“时时往来于心”的思念呢?

2019年10月10日至15日,张大千致张目寒信札、齐白石致张次溪信札,将集中展出。我们诚邀诸君拔冗,于新保利大厦云楼10层一晤,一同看看张大千、齐白石当年如何表情达意,体会他们的小情绪,并试着追寻我们在沟通和交流中,渐渐远去的那份珍重。

微信图片_20191009100708.jpg

如果您在观展后有所感触,想记录下当时心绪,我们会为您提供张大千、齐白石同款明信片(限量400枚,每人限领一枚),待您现场书写完毕,交由工作人员回收即可。我们将于展览结束后,将明信片统一寄与您或远或近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