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尽赋深情——扬州画派作品选

发布时间:2019-05-15 新闻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858.jpg

“东南自古繁华地”的扬州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成就了当时的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诉求也就应运而生。清代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追求个性解放,标新立异的一些画家们,在顺承青藤、白阳、八大、石涛等改革派先驱的艺术风格之下,以“师造化,用我法”的创新精神为引导,自立门户而成的“扬州画派”,用艺术创造抒发自我,将传统的写意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对后来的绘画思想和实践在突破固有的藩篱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此部分共计“扬州画派”艺术家九件作品,华新罗飘逸、高凤翰古拙、郑板桥奇崛、黄慎狂迈、汪士慎荒寒、李鱓风趣、陈撰淡雅、李方膺泼辣,尽显其能,所谓“歌吹是扬州”,尽赋深情,遥想当年,可为一时之盛。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02.jpg

4009

华 嵒(1682-1756) 锺馗接福图

立轴 设色纸本

HUA YAN B LESSING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49×59 cm. 58 5/8×23 1/4 in. 约7.9平尺

RMB: 600,000-1,000,000


华喦擅长以传统人物故事为题材入画,在体现人物性格、身份及故事主题方面有独到之处。本幅所绘“锺馗接福”故事,传锺馗捉鬼时遇见一隻红色蝙蝠,自称有识辨鬼怪之能,欲投靠锺馗,锺馗遂使蝙蝠为先锋。一般图中锺馗手挥利剑,蝙蝠在前飞舞引路,象徵锺馗驱邪捉鬼,接福迎平安。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05.jpg

锺馗接福图局部


华嵒此《锺馗接福图》是其自抒胸臆的简笔人物画风,人物衣纹在用笔上效法宋代马和之的“兰叶描”,行笔起伏抑扬的变化明显,线条流畅回折,画中主要人物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手持瓮状器物的锺馗,望“红蝠(福)”而来;另一小鬼举双手做推拒姿势,似有所恐。二人皆作白眼翻看之状,神态颇为生动。锺馗的开脸刻画出众,髯须线条工缜细密,情态刻画传神,静中生动。人物后方绘梧桐,简笔写出,用笔洗练,树叶墨色华滋。远处平坡虽俱极淡,却把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体现而出,使得全图把民间风俗与文人画中提倡的“士气”,和谐统一在一起,整幅作品无一点尘俗气,不为凡笔也。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08.jpg

4010

华 喦(1682-1756) 山水人物卷

手卷 设色纸本

说明:

1.此卷曾经周铣诒、黄鸣冈、谭泽闓等旧藏;李凤池鉴题。

2.周铣诒,号笠樵,永明人,同治年间拔贡,值中书。性癖金石,工书法。撰《昈斋遗诗》一卷,编辑《共墨斋藏古玺印谱》十卷,编纂《永明县志》首一卷,末一卷等。

3.“友梧”或为黄鸣冈。黄鸣冈,字友梧。清代同安县厦门人。龙溪诸生。精篆刻。

4.李凤池为清末人。据可知资料,为天津博物馆藏李唐的《濠梁秋水图》(又名《濠濮图》卷),曾为李凤池鉴藏。

5.“瓶斋”、“瓶翁朝夕摩挲之物”为谭泽闓(1889-1947)鉴藏印。

HUA YAN LANDSCAPE AND FIGURE

Hand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1×292 cm. 12 2/8×115 in. 约8.1平尺

RMB: 1,000,000-1,500,000


此华嵒为“学庵先生”作山水卷,所绘四时景色,其一为“杨柳春风”;其二为“荷静纳凉”;其三“桐月吟秋”;其四题为“梅花书屋”,或为冬景,或为总题。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11.jpg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13.jpg

年款为“戊辰冬十月”,即乾隆十三年(1748),据年谱其时年65岁,此时华嵒居于杭州。“讲声书舍”为华嵒斋号,“梅花书屋”不知为何人所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罗山人画集》有《聚鹤图》(后归尤伦斯),款署“甲戌冬十一月,新罗山人写于梅花书屋,时年七十有一”。新罗山人晚年所作此卷山水,去除早年甜媚风格,落落大方,不拘俗套,用笔泼辣果敢,注重意境的营造,此图虽画四时景色,却俨然南方佳园之致,亦可言其为“学庵先生”寄托之景。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16.jpg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19.jpg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22.jpg

4011

高凤翰(1683-1749)、许湘 梅花卷

手卷 水墨纸本·绫本

1761年作

说明:

1.王甲题签,郑板桥画跋,胡小琢旧藏。

2.王甲,字临川。甘泉人。善芦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录。

3.“凤刚老宗兄”为高翔。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沉凤并称“四凤”。高凤翰与郑板桥、金农、高翔、李方膺、边寿民等书画名家结为挚友,常以诗文交往、诗文赠答。此作赠“高翔”,故言“宗兄”。

4.许湘(清乾隆间人),号衡州老人,歙县人,郑板桥画友。曾在淮县幕中。画山水笔墨古雅,神韵妩媚,设色淹润。出僧石溪而似更过之。醖酿墨色,亦能入妙,堪与郑板桥、黄慎、李鱓等并传。尝作《红艳秋寒图》,郑板桥为之题字,今藏南京博物院。许衡州与郑板桥的交往时间较长。郑有诗《寄许衡州》,见《郑板桥集·诗抄》,另外罗聘有和诗《寄许衡州用板桥赠衡州韵》,见《香叶草堂诗存》。仪征诗人叶天赐亦有诗赠许,亦用郑之韵,其诗载《所知集》卷四。

5.胡小琢,名春华,字实君,济南人,官至太守,收藏精闳,以收藏金石书画名于时,所居曰遂性草堂,清道光年间收藏家李佐贤常以其藏品入书。身后所遗书画多归泰州宫子行本昂。子行殁后又归廉南湖泉,南湖之妻吴芝瑛手书《帆影楼纪事》,其中著录之“四王吴恽”绘画精品数十件,几全属胡小琢家旧物。

GAO FENGHAN PLUMN BLOSSOM

Hand scroll; ink on satin; ink on paper

17×113 cm. 6 3/4×44 1/2 in. 约1.7平尺

17×104 cm. 6 3/4×40 1/2 in. 约1.6平尺

RMB: 600,000-1,000,000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32.jpg

4012

郑板桥(1693-1765)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ZHENG BANQIAO

SEVEN-CHARACTER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125×24 cm.×2 49 1/4×9 1/2 in.×2 约2.7平尺(每幅)

RMB: 800,000-1,200,000


“二百数十年来,人无论男女,年无论老幼,地无论南北,今更推而广之,国无论东西,而不知郑板桥先生之名者,未之有也。先生之书,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用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平视其并时名家,盖未见骨重神寒如先生者焉。当其休官卖画,以游戏笔墨博鹾贾之黄金时,于是杂以篆隶,甚至谐称为六分半书,正其嬉笑玩世之所为,世人或欲考其余三分半书落于何处,此甘为古人侮弄而不自知者,宁不深堪悯笑乎?先生之名高,或谓以书画!或谓以诗文,或谓以循绩,吾窃以为俱是而俱非也。盖其人秉刚正之性,而出以柔逊之行,胸中无不可官之事,笔下无不易解之辞,此其所以独绝今古者。”这是启功先生在《我心目中的郑板桥》一文中对郑板桥的评述。

郑板桥此联,联曰:“移居也算迁乔上,奋翮仍须出谷飞”,内容为励志振奋之意。“书似藜邨年学长兄先生,板桥弟郑燮”。钤印:郑板桥、丙辰进士、歌吹古扬州。大字行书,气若蛟龙,自然飞动,谛观此联,自有会意处。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35.jpg

被郑板桥奉为“奇才”的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在其《随园诗话》卷二第二篇云:“丙子九月,余患暑疟,早饮吕医药,至日呋,忽呕逆,头眩不止,家慈抱余起坐,觉血气自胸偾起,性命在呼吸间。忽有同徵友赵藜村来访。家人以疾辞。曰:‘我解医理。’乃延入,诊脉看方,笑曰:‘容易。’命速买石膏,加他药投之。余甫饮一勺,如以千钧之石,将肠胃压下,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去,颡上微汗,朦胧中闻家慈啃曰:‘岂非仙丹乎?’睡须臾醒,君犹在坐,问:‘思西瓜否?’曰:‘想甚。’即命买瓜,曰:‘凭君尽量,我去矣。’食片许,如醍醐灌顶,头目为轻。晚便食粥。次日来,曰:‘君所患者,阳明经疟也。吕医误认太阳经,以升麻、羌活二味升提之,将君妄血逆流而上,惟白虎汤可治。然亦危矣!’未几,君归。余送行诗云:‘活我自知缘有旧,离君转恐病难消。’先生亦见赠云:‘同试明光人有几?一时公乾鬓先斑。’”录藜村《鸡鸣埭访友》诗后记“赵名宁静,江西南丰人”。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38.jpg

《中医人物词典》(李经纬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有词条介绍:“赵藜村、清医家,江西南丰人,擅治暑证”。《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吴海林、李延沛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也有“赵宁静-别名(字或号):方白;籍贯:江西南丰;生年(公元和历史纪年):公元1706清康熙45年丙戌;卒年(公元和历史纪年):...”的记载,可知赵宁静生于1706年,较袁枚(1716-1798)年长十岁,较郑板桥(1693-1765)年轻十三岁,三人俱为乾隆时期人,袁枚与郑板桥交往为人熟知,赵宁静与袁枚“同征”、“同试”,并有活命之举,郑板桥与赵宁静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完全是有可能的。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46.jpg

联系启功先生文中对郑板桥和袁枚的交往的阐释,讲到“一九六三年在成都四川省博物馆见到一件板桥写的堂幅,是七律一首,款称:“奉赠简斋老先生,板桥弟郑燮。科举时代,入翰林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被称老先生,以年龄论,郑比袁还大著二十二岁,这在今日也须解释一下的”。则将此联上款人“藜邨年学长兄”定为江西南丰医家赵宁静也就符合情理了。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49.jpg

4013

黄 慎(1687-约1770) 草书自作诗卷

手卷 水墨纸本

1728年作

HUANG SHEN CALLIGRAPHY IN CURSIVE SCRIPT

Hand scroll; ink on paper

29×337 cm. 11 3/8×132 5/8 in. 约8.8平尺

RMB: 1,500,000-2,000,000


提到黄慎,人们印象里总是他的麻姑寿星、八仙故事或东坡、渔翁等写意人物形象,他的点画线条放纵姿肆,墨色运用华滋多彩,除人物画外,还间作花卉、山水,亦各尽其妙。徐悲鸿称赞黄慎的画说:“瘿瓢佳作,有笔歌墨舞之妙。”齐白石把黄慎和石涛、徐青藤并列:“前朝之画家,不下数百人之多,瘿瓢、青藤、大涤子外,皆形似也”。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52.jpg

作为扬州八怪中的优秀代表,黄慎以其敢于突破传统,推陈出新,赢得了“诗书画”三绝的声誉。许齐卓《瘿瓢山人小传》:“山人漫不重惜其画,而常自矜其字与诗。”其诗名、书名却被其画名所掩,黄慎在题赠友人的草书楹联中表达过“别向诗中开世界”的抱负,他的诗清新自然,另辟境界,凡生命际遇,悲欢离合,人生感思,都流溢于笔端。不论五言、七言还是长短句,大都直率生动。古体诗朴茂沉郁,讽喻世情和咏怀言志也都自具风趣。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54.jpg

黄慎草书学怀素,整体上是小草的构架,字字独立,善于造势,造奇造险是黄氏善用的手法。黄氏还重视线段的分节处理。在形态上.取法自然之美。恣肆纵横,时断时续,或缓或急,笔顿意连,恰似古树的疏影横斜,苍藤盘结。这种书风正是“情真性笃”的鲜明个性的体现。同乡友人雷兢品评其草书说:“谓山人字中有画也亦可。”

微信图片_20190521125957.jpg

黄慎书法多见于绘画作品中的题跋、题款,独立存在的书法作品较少。存世书法作品中又以立轴、册页为主,大多内容相对短小,本件《草书自作诗卷》则录自作诗十一首,六百余字,是黄慎极为难得的一件草书长卷作品,可以称为黄慎诗书精绝之品。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01.jpg

4014

汪士慎(约1686-1762) 竹石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出版:

1.《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第114页,株式会社讲谈社,1978年。

2.《扬州画派》,第8页,艺术图书公司,1985年。

3.《扬州八怪展》,上海博物馆,1986年。

4.《扬州八怪绘画精品录》,第15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5.《扬州八怪展图录》,第8页,谦慎书道会,1999年。

6.《中国书法名品展图录》,第18页,谦慎书道会,2000年。

著录:

1.《日本现在支那名画目录》,第320页,大冢巧艺社,1938年。

2.《扬州八家丛话》,第120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3.《扬州八怪现存画目》,第167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

4.《扬州八怪年谱》,第169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

5.《扬州画派书画全集——汪士慎》附录第3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展览:

1.“扬州八怪展”,上海博物馆,1986年。

2.“扬州八怪展”,株式会社二玄社,1997年。

3.“中国书法名品展”,谦慎书道会,2000年。

说明:

1.汪克埙鉴赏并题签,石川寅吉旧藏。

2.汪克埙(清),吴县人,晚清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与陆润庠、张之洞友善,工书画、篆刻,尤精六法、金石古画鉴定,擅题跋。早年入侍内廷,屡为光绪帝代笔。

3.石川寅吉(1894-?),日本东京都人。日本著名美术史学家。曾任兴文社董事长。编有《支那南画大成》、《南宗画法解说》等。

WANG SHISHEN BAMBOO AND STONE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52×39 cm. 59 7/8×15 3/8 in. 约5.3平尺

RMB: 1,500,000-2,600,000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05.jpg

汪士慎以绘冷香驰名,繁枝密蕊,俨然灞桥风雪中。其画竹清雅绝俗,劲节锐叶,如金农言“好似老夫多崛强,雪深一丈肯低头”。此作《竹石图》作于雍正十年(1732),汪士慎47岁。“应夫先生”应为汪士慎前辈好友,《汪士慎年谱》记其于六十五岁之时,即乾隆十五年(1750)七月为“应夫先生”八十岁生辰作《墨梅图》祝寿。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08.jpg

1756年,汪士慎七十岁时,又为应夫《听秋图》题诗:“先生赋性无尘滓,平生半在秋声里。我与相交壮复老,畸嵌磊落久盈耳。少年负气巳飞扬,曾写《盐车》过大行。万山云涌一身立,嘶风骏马秋苍凉。一朝揽辔出门去,落日西风无恐惧。天涯贤达谁其人,遥遥盘绕关山路。几年浪迹知音稀,华髮蓬缯归故扉。故扉无恙有松菊,赵北燕南客尽违。自谓栖心似猿睡,悠然静对南山翠。白头更写听秋图,爱听萧骚风雨碎。今年七十正秋宵,屋边万吹鸣天韶。为献长歌寿无量,如松如柏苍翠摇清霄”。此时“应夫”不知是否仍在世,但此时汪士慎已经双目失明近五年,已然不能再画,仍能做草书写字,故能题诗。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12.jpg

4015

李 鱓(1686-1762) 梅花水仙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726年作

著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七册,第3157页,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出版:《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八),第252页,津5-12,北京文物出版社。

说明:天津杨柳清画社旧藏。

LI SHAN PLUM AND NARCISSUS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43×59 cm. 16 7/8×23 2/8 in. 约2.3平尺

RMB: 300,000-500,000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15.jpg

刘九庵先生认为,“李鱓作品落款不落干支”;“李鱓名字有两种写法,乾隆十四年之前,写作‘鱓’,乾隆十四年之后,‘鱓’字不常用,而是根据古人碑刻,把‘鱓’改写成‘觯’,另外,在康熙末经雍正到乾隆十年以前,他的号一般写作双人旁的‘復堂’,而乾隆十年后,署款的变化较大,‘復堂’写作‘复堂’或‘腹糖’”。本作作于雍正四年(1726),除具有以上刘九庵先生的总结特徵外,此时距李鱓于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五十二年向康熙帝献画为南书房行走,之后离开,已经逾十年有馀,仍用“臣鱓之印”,以示忠心。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18.jpg

臣鱓之印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23.jpg

4016

陈 撰(1678-1758) 花卉册

册页(八开) 设色纸本

1743年作

说明:

1.每开皆有祖观对题;朱屺瞻旧藏并题签。

2.祖观(清),字阿觉,一署觉阿,本元和(今江苏苏州)诸生。姓张名京度,字莲民。在常州天宁寺与父母及弟同时出家,受具戒。庚申避乱太湖衝山岛,为募捐田百余亩,建仓于山颠,遇飢则赈之,山中人尤感其德。未几示寂,众老少咸顶礼哀悼之。工画梅,汤贻汾(1778-1853)尝赠以诗,王定甫亦有诗乞其画梅。所居名五百梅花草堂。所撰两种诗集,一为《通隐堂诗存》四卷,为其出家前诗的合集;二为《梵隐堂诗存》十卷,为其出家后诗的合集。

3.此作为上海博物馆退还作品。入藏编号:166564

CHEN ZHUAN FLOWER

Album; ink and color on paper

23×34 cm.×8 9×13 3/8 in.×8 约0.7平尺(每幅)

RMB: 1,000,000-1,500,000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27.jpg

入藏编号:166564


此册为扬州八怪之一陈撰所绘花卉册,分绘荷花、菊花、君子兰、月季、豆花、丝瓜、百合、佛手八种花果。构图奇妙,清新简淡,具淡远之致。其画多用勾花点叶和点叶点花之法,寥寥数笔间,便将花卉果叶的神韵表达出来,用色则以水墨或淡彩直写,色调清淡雅致。

每开均有作者短诗和祖观对题,点明画旨,末一开款署“癸亥重九,饮茱萸酒后作十二秋图”。其书法以萧疏淡逸为特色,冷峻、平淡中显示出其不同于流俗的艺术情调。癸亥为1743年,陈撰时年58岁。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031.jpg

陈撰在扬州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初主銮江项氏,项氏中落,又馆于筱园主人程梦星,晚年江鹤亭延之入康山草堂,直至终岁,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不以卖画为生的画家。其五十岁至七十岁间,正是在程氏筱园,“衣食皆赖主人,然不以为累”,厉鹗认为当时诗、书、画“三绝”的只有陈撰,誉陈撰为“天才亮拔”。其书画全出己意,“书无师承,画绝摹仿”,直抒胸臆。不轻易动笔,“每一纸落人间,珍若拱璧”,所以他的画流传不多,所传者亦以精采的小品为多。其上还有“乙巳仲冬,呵冻题玉几山人画册,呈西崖大兄清赏觉,阿观”的跋语。西崖,清僧。上元(今南京)人。居扬州桃花庵,石庄法徒。墨竹师文同。袁枚有《致西崖书札》传世。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624.jpg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628.jpg

4017

李方膺(1695-1755) 花卉册

册页(十二开) 水墨纸本

1739年作

LI FANGYING FLOWER

Album; ink on paper

25×32 cm.×12 9 7/8×12 5/8 in.×12 约0.7平尺(每幅)

RMB: 2,600,000-3,600,000


李方膺墨笔花卉册,纸本,计十二开。据其自题,此册作于“乾隆四年(1739)六月,自临清巡漕回济南,途中写此”。此时期,李方膺曾数次绘制此类册页作品,如浙江省博物馆藏其作于同一年之《梅花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瓶梅》,此二件与本册相较,无论纸张尺幅、材质,绘画和款题的内容、风格,均极相似,可互为印证。1739年对于李方膺至为重要,或可说是其人生轨迹和绘画风格的转折点。李氏早期习画,虽有所成绩,然尚未尽脱前人规制。1739年十一月,其父李玉鋐病逝,李方膺回通州服丧。自此期前后,直至稍晚寓居扬州金陵,李方膺始渐脱前人旧习,自出一格,自具面目。故而,创作于此期的作品对于研究其画法源流,探讨其画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学术价值很高。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633.jpg

此册写梅、兰、竹、游鱼、莲花、蒜根等,皆其平生专擅之题材。写鱼一页颇得前人真意,与明季诸家一脉相承,偏于写实,与晚年以近乎狂怪的笔法写游鱼尚有距离。李方膺以花鸟见称,尤工写梅,各时期风格不尽相同,本册写梅一帧代表了此期典型风格,参以同期所作《梅花册》和《瓶梅》,不难看出,李氏惯以侧锋入笔,淡墨写就梅花主枝,以浓墨略作修饰,复以细笔勾勒梅花数朵,布局剪裁高妙,取旁逸斜出之势,得清寒苍老之趣,粗粝中见细腻,霸悍间见灵动,“全以胸中灵气运之”,“十指间拂拂有生气”。梅枝多作尖直转折,瘦劲硬挺,绝去甜媚,自喻气节。李方膺的好友,诗人袁枚一语道破,“孤乾长招天地风,香心不死冰霜下”。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636.jpg

全册涵括写竹五开,各具风姿。“朝阳鸣凤”,聊聊数笔,挥洒自如,写就“竹摇清影罩幽窗”。“种竹养鱼”,极写风势之猛,瘦竹孤立,或自比,或明志。款题配合画意倾斜书写,呈现出统一而独特的视觉效果。此一现象在扬州诸家中广泛存在,为一时新风,这与当时扬州商业繁荣,持续扩大的市民阶层进入艺术市场,对艺术求新求变,乃至求异求怪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不无关联。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639.jpg

一页自题“三径千竿竹,青门一亩瓜,布衣无所用,便是老生涯”,隐隐道出官场失意,境遇不佳。扬州画派中,多有于仕途受阻而寓居扬州金陵一带卖画为生者,郑燮如此,李方膺亦然。竹石等题材已然成为扬州画派画家对于自身的写照,借此抒写情怀。李方膺有诗云,“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其性情方正,气质孤傲于此可见一斑。故而郑燮与李方膺交善,赞其“东坡、与可畏之”,一因其画艺,亦因二者气质相近,境遇相仿。

另一页则自题七言诗一首,“夏雨连朝不出门,淋漓墨竹两三根,遥知蒋径盈千亩,洗净尘氛见碧痕”。写风雨中竹枝低垂,笔墨湿润温吞,大面积的留白和紧凑的款题构成强烈对比,未见风雨,却俨然“夜来风雨声”。笔墨简略而意境饱满,郑燮曾在李方膺的一件写竹作品上留下如下题跋,赞其笔简意深,“再减减不去,欲添添不能,酷似霜雪中一把剪刀,剪出春春万里。只此二叶已具天地间一片太和景象也”。

微信图片_20190521130642.jpg

“渭川千亩”一幅可谓本册点睛之笔,亦是李方膺寓繁于简的登峰造极之作。“渭川千亩”语出《史记·货殖列传》,“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郑燮亦尝有“渭川千亩,淇泉菉竹,西北且然,况潇湘、云梦之间,洞庭、青草之外;何在非水,何在非竹也”。李方膺仅于画纸边缘题字、落款、钤印,留下大片空白。一笔未写,即已写就“渭川千亩”,于无画处写作妙境。诚如笪重光《画筌》所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前贤高论,于李方膺笔下,真已至出神入化,是为后学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