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 首页 >
  • 重要通知 >
  • 【保利春拍重磅推介】月动心弦,至情至静——傅抱石《琵琶行诗意》

【保利春拍重磅推介】月动心弦,至情至静——傅抱石《琵琶行诗意》

发布时间:2018-06-01 新闻





傅抱石  琵琶行诗意
立轴 设色纸本
178×56 cm.
题识:江州司马湿青衫,一曲琵琶驻客帆。马亦低头蜷复顾,中天唯见月光寒。郭沫
若诗。傅抱石东川写。
印文:抱石私印、踪迹大化、往往醉后


已知著录
1.《侨岷华园藏画》,第282-283页,台北鸿禧文教基金会,1994年。
2.《傅抱石年谱》,第8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9月。
3.《傅抱石年谱(增订本)》,第12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12月。
说明:香港苏富比1984年2月17日中国书画,lot11。
估价待询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需要缴纳的竞投保证金为人民币500万元,请您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郭沫若读《琵琶行》有感自作诗



    在傅抱石的人物画创作中,郭沫若起了相当的引导作用。在东京留学期间,导师金原省吾介绍傅抱石与同时期在日的郭沫若认识,从此二人结下终生友谊。1942年郭沫若创作出五幕历史剧《屈原》,在战时力图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受此影响,在《屈原》公演后,傅抱石即创作出第一幅《屈原像》,之后同题材作品更是不断出现。见证傅郭二人艺文交往的例证在建国后更多,代表性的例证《云中君和大司命》、《九歌图册》、《武则天》的创作。虽建国之后傅抱石已不再频繁创作人物画,但当郭沫若1954年《屈原赋今译》、1959年写成著名的《武则天・四幕史剧》后,傅抱石来年即创作出相应和的作品,《云中君和大司命》曾以2.3亿元拍出,《武则天》则以1150万元拍出。《琵琶行》的创作初衷是否有郭沫若发挥作用已无从考证,但众所周知,郭沫若读《琵琶行》有感自作诗,二人就琵琶行的创作亦有所互动。



傅抱石 武则天 1960年作
屈原 傅抱石 1942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屈原 傅抱石 1942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 云中君和大司命 1954年作
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成交价2.3亿元人民币
傅抱石画作拍卖世界纪录

    傅抱石在《琵琶行》画上题写了诗文“江州司马湿青衫,一曲琵琶驻客帆。马亦低头蜷复顾,中天唯见月光寒”,这四句并不是直接取自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而是来自“郭沫若诗”。“郭沫若诗”其实是郭沫若对《琵琶行》原文进行改编后的诗文。



中天唯见月光寒




    抱石先生十分敬仰屈原、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辛弃疾等文学大家,他在旧社会爱国爱民的思想,在这些诗人的诗篇中得到共鸣,对他们的诗词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而这些诗词也更激发了抱石先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国难危艰的抗日战争时期,他寓居重庆,便创作了多幅唐人诗意画,表达了他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琵琶行》图,作者没有把文人习惯欣赏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图解入画,而是抓住了琵琶女倾诉不幸身世的“凄凄之声”,听者“满座皆掩泣”的诗意精心描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启发读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联想,深化了主题。

——徐天敏《傅抱石先生的诗意画》



马亦低头蜷复顾




先生的画中,无论巨幅还是小品,都存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一种氤氲之气,苍茫之感;沉浸在纤尘不染的净化了的空气之中;将天籁转换成统一和谐的乐章,赋的音色,却又象发自非人间的乐器,有仙乐风飘之感;是现实升华为理想之美而进入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这种氛围是如此明显,却又难以捉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陶醉,使人超脱现实,获得高尚情操的陶冶。先生绘画中的特殊氛围传达了一种特殊的、深邃的意境。这不仅是一般绘画的构思、布局、情调和物象的层次这些可见的东西,而是具有思想——意象的广度和深度。较复杂的画面可以呈现特异的天地,即使极简练的构图同样有丰富的内涵,不是一目了然而能启发人去思考,去想象,百读不厌,回味无穷,每看一次都给读者以新的感受。这种意境也就是诗的意境,既是写景有时抒情。景即是情,情即是景,既反映宇宙,亦反映人生。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皆非无情之物;每一笔迹、每一墨痕都是诗句的组成部分,让人去破读,去意会。

——沈左尧《傅抱石的艺术》

一曲琵琶驻客帆




    我认为画面的美,一种自感而又感人的美,它的细胞中心不容有投机取巧的存在,它虽然接受画家所加的一切法理,但它的最高任务,则绝非一切法理所能包办,所能完成!当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刹那,什么是笔,什么是纸,乃至一切都会辨不清。
 
    因此,我对于画面造型的美,是颇喜欢那在乱头粗服之中,并不缺少谨严精细的。粗头乱服,不能成自恬静的氛围,而谨严精细,则非放纵的笔墨所可达成,二者相和,适得其中。


 
——傅抱石


 
    我看傅先生所画的人物,便也有这种力量。他不仅仅要画出人物,而是要由这些人物表现出中国字与中国画的特殊的,和艺术中一般的,美的力量。他的画不是美的装饰,而是美的原动力。


 
——老舍《傅抱石先生的画》



今年欢笑复明年




    就人物画而言,大概可分为两种:历史人物与典故;以文学名著或诗句为题材的人物画。傅抱石人物线描很难以传统归类,但近于游丝、铁线。而他与传统技法最大的不同,也即是独创之处,是化工整严饬为写意飞动与运用破锋飞白的线条。看似潦草荒率,事实上是为求传达人物的动态与神韵,高度的省略概括所创造的手段。因为衣纹手足与衣饰只勾勒其动势,不做确切的描绘,才能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头面,尤其是眉眼上。傅抱石的人物最使人勾魂摄魄处往往在眉眼的神情。更近一步的是他把古代的线条,化原本工整为飞动潦草之处,又运用了许多破锋飞白的线条。这使傅抱石的人物画技巧与他的山水中的“抱石皴”一样,显示了有如音乐的特性——旋律与节奏之美超越了概念的清晰与描绘拘泥。正是那些含糊的、不可名状的笔墨形式随着心灵律动的起伏飞跃而出现,才更深入、生动的表现了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微妙。同时,在含糊、潦草的笔墨对比之下,眉眼与头面的神采才更能凸显出来。绘画元素“对比”与“关系”创造性的驾驭,正是傅抱石人物、山水独特创造的关键所在。


——何怀硕《论傅抱石》



对歌女的细致刻画:
眉眼盈盈处、团鬓分蛛巢与穠眉笼小唇





    父亲所描绘的女子,大都有着激烈的戏剧性的命运,父亲从不借助于激烈的动作,或是复杂的环境,而是着力于开发她们内心的生命。这些仪静体闲的女子们,默默地,仿佛永不启齿,激荡我们心胸的是她们洋溢着丰富感情的眼睛。这眼睛把她们的人格、她们的历史与心情都倾诉给我们了。我一闭目,便浮现出父亲画美人眼睛时的情景:他专注得甚至有些儿紧张,不断地把眼镜摘下又戴上,不时地弯下腰准备动笔,又挺起身仔细端详,仿佛自语,又像在与画中人相聊。他手中一支细笔沾了墨,不断地在唇上舐弄,直到感觉最好的时候,才伏下身子。父亲画出来的眼睛,从浓到淡,从近到远,有无数的层次,只有父亲这样精细的心与手,才能画出这种细腻复杂、变幻多端的眼神,也才能使美人的天真无邪的眸子饱含着精神上无穷的喜忧与哀乐。眼睛在父亲仕女画上所起的作用有多大,我想湘君与湘夫人这两个系列的画作最能予以说明。画面上都只画了一位女主人公,都是静静地停立在广阔的水面上。这一对姐妹,同是舜的妻子,同样有着深远的感情,但妹妹湘君那略略向上眺望远方的目光,使我清楚地看到她性格中阳刚拔毅的一面,体会到她洒脱的情调;而姐姐湘夫人,稍稍低垂、凝视不动的眼神,又使我们不能不为她那执着而隐忍的雅重风韵而心醉。


——傅益瑶《谈先父傅抱石的仕女画》



散锋破笔,入木三分




    傅抱石表现这类眼神时,没有如传统画法那样勾、染眼珠,进行清晰的刻画描绘,而是用小笔散锋,先以淡墨干笔点、擦出眼珠的位置和面积,边缘模糊而不清晰。然后,再以浓墨散锋点瞳孔,丝睫毛,加重上眼睑。由于眼珠轮廓不清晰,黑白眼珠对比不鲜明,不但有含蓄深邃之内美,还能将目光闪射出来,光彩照人,人物的内心情感似能通过焕发的目光,迸射出纸外,传达给观者。这种点睛法的奥秘之处,即在于此。傅抱石人物画的佳制,多是采用这种画法点睛传神。
 
    散锋笔点睛之法,最适于表现男性的傲岸、坚毅、深沉、孤郁与萧散;女性的贞烈、高洁、隐忍和凄惋。以傅抱石所崇尚、喜爱和经常描绘的历史人物而言,这种画法无疑是最完美、最精当的唯一画法。同时,也是傅抱石自身情感与人格的最好体现。故须有此胸怀,有此悟性,方能有此笔墨境界,他人岂可学而得之?


 
——夏普《傅抱石笔法论》



上古衣冠




左:傅抱石 琵琶行(局部)
右: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傅抱石的人物线条受顾恺之、陈洪绶的影响,如其印所言,得“上古衣冠”。但是傅抱石师古出新,自成一格。他独创破峰飞白线条近于游丝描和铁线描,却化整饬为灵动,注重笔墨的节奏和韵律,创造出既潇洒自如又精工典雅的笔墨风神。傅抱石的作品中,还反映出了他对源自宋人的,在中国失传却在日本延续的古渲染法的运用。



停杯且听琵琶语




傅抱石 琵琶行(局部)


唐人宫乐图(局部),唐代,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女子手持拨子,横抱琵琶弹奏。


左:正仓院所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右: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拨子

    抱石的画每一幅都充溢着蓬勃的情绪,他所表现的虽不一定是现实的真,却是情感的真。他画的仕女保有唐人风度,而线条轻逸,更多秀妩之姿。赋色既艳且雅,是东方的情调,是冲和洪亮的钟罄之音。他画中的男子大多是高风亮节的名士,虽或形容憔悴,却表现了悲天悯人的胸怀,孤高不屈的意志。


  
——张安治



琵琶行诗意系列




左:傅抱石 白居易《琵琶行》(唐人诗意图册十六开之二) 21.6×28cm 1948年作
中:傅抱石 琵琶行 镜心 设色纸本65.5×75.5cm
右:傅抱石 《琵琶行》1950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左:傅抱石 琵琶行 镜心 设色纸本149.5×54cm
右:傅抱石 琵琶行 纸本设色 143.2×68.9厘米 约1944 南京博物院藏


左:傅抱石  琵琶行  1944年4月    南京博物院藏
右:傅抱石 琵琶行 113×66cm 1945年作 香港拍卖会2017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174,327,350

    据传世画迹所见,《琵琶行》构图可按尺幅大小略分两组。一组尺幅较大,约四尺中堂,构图按从长画面成垂直布局,白居易主客两人及乐倡处于上端或下方,傍依树及舟帆,随从和马夫牵坐骑在岸上伫侯。其人物众多,层次感丰富,画面处理较具深度。另一组尺幅相对略小,小于四尺整纸切半,构图按稍近方形画面呈横列展示铺陈。主体三人略似“品”字形坐于船上,由于面积所限,省掉僮从马匹,以近景特写法描划,间接增强了船桅及树干所占分量。


我读傅抱石《琵琶行》(节选)
萧平


    此件傅抱石《琵琶行诗意图》却另具特殊性,第一个特点在题跋中转用了郭沫若所写的一首诗,郭沫若写的诗就是写的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情境。傅抱石先生曾做过郭沫若的秘书,所以他跟郭沫若先生也有很深的来往。第二个特点:“琵琶行”画过两类,一类是只表现白居易的和浔阳歌妓的特写镜头,另一种就是把景色拉远,表现浔阳江面、江月、江岸上的人物活动题材。而此件作品虽属于特写类,但有所不同的是他把江月、远处的房屋、岸上的景色也做了处理,与近一点的特写类、亦或大一点的场景类都有所不同。它既突出了主体又突出表现了整体环境。
 
    此画中既有大笔挥舞的豪情,又有优雅古艳微妙的表达。画面的近景他画了一匹低垂的马,来衬托画面中心在一棵大枫树边江州司马白居易、浔阳歌妓、对饮而坐的客人三人。此画中的歌妓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琵琶的中间他处理了一些绿色的装饰品,用对比的色彩,陪衬着白裙子,在夜色苍茫中歌妓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一旁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他身穿青色的衣服,在画面被傅抱石营造在次重要的位置上,与之对坐的客人,在服饰的用色上饱和度比较低。画面中的白居易、客人都沉浸在歌妓的琵琶声中。从此看,画面中人物的主次关系在这里处理的十分分明。线条上取借了高古游丝描,如歌妓服饰上朱砂重彩,及她的头饰,都体现了她的高古之气,尽显古艳。综观上述,这件作品是傅抱石在四十年代中期十分出色的一件作品,令人玩味无尽。

 


 月动心弦,至情至静。


    就如最令人动容的美人并不一定是芳华绝代的,反倒是楚楚动人更可人,艺术中带有 深沉却又强烈情感的作品,往往是值得回味的传世之作。
 
    白居易的诗的美在于琴声、叙事动人心弦,而傅抱石的画把人物的深沉的内心情感完 全传递了出来。以传神的人物刻画传递丰富的心理空间,幽远的诗意与深邈的画境彼 此交融。
 
    此幅《琵琶行诗意》,画中四位人物,女主角衣着明艳,红衣白裙,但眼帘半垂,是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哀而不伤。这位年轻时被欢声笑语围绕的京 城女,到了“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寂寥境地,才知人生唯回忆最伤情,“嘈嘈切切错 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琴声,托付了她一 腔的幽怨、感伤、无奈。
 
    画中女子在墨笔渲染皴擦出的浓浓夜色中,被身旁的烛光照亮,红与黑色的对比,正 有落寞红颜的味道。旁船上对饮主客两人,愈听愈静,相对默然,和树下随从一样, 衣着神情俱是素淡,衬托着女主角的明艳。月亮在上空枫叶中隐隐的透出,白月与拨琴女子一静一动,仿佛进入琴声终止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江中船上。下方散锋用大笔蓝白点缀,更添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然情境。
 
    傅抱石先生画上古衣冠,总是寄寓着对现实的感怀。“沦落人”平心而论是个褒义性的自豪称谓,是耿直的文人不屈服于强权的一时落魄。傅抱石先生屈居西南八年,无奈于战火所限,金刚坡茅屋中并不能施展抱负,同白居易一样都有沦落人的苦闷,但傅抱石却在这里完成了艺术成就的突破,正如黑夜中的光明,傅抱石此时的创作虽然主题是伤感,但是却因为美的感受而缓慰了心灵的痛苦,给人以力量。
 
    《琵琶行》是傅抱石最为钟情的题材之一,据其女傅益瑶回忆,她见过父亲最早的侍女画,就是《琵琶行》,自古以来,喜好这一题材画师极多,但大多人物具象,但意境稍逊。明清以来,描绘琵琶行的图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类是白描人物肖像,如明代郭诩的琵琶行。第二类是人物山水组合,如唐寅 《琵琶行》 册页。第三类是连景式叙事。傅抱石的琵琶行,创新的加入了光影的使用,这和他3年留学日本的经历或许有些许关系。傅抱石先生曾说:“但日本画对我也有影响。一是光线,二是颜色上大胆些了。现在看来,第一点比较显著,在创作上注意了光线对比等等。”在日本大家桥本关雪1910年第四回文展的得奖作品《琵琶行》的作品,虽然是具象的横式构图,但这一主题或许对傅抱石有过启发。
 
    西方绘画里,利用光影和环境衬托人物感情的和此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伦勃朗和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的作品可以体会到环境中幽暗的光线,对人物内心的表达都有相似的作用。
 
    琵琶行这一题材作品,可说是傅抱石人物画的代表作,除南京博物院藏三幅外,可与此相类有香江拍卖2.048亿港元的孔祥熙旧藏的一张,此张和南博的《琵琶行》在构图上都分为上下两部分,除了琵琶女和主客两人,还多描绘了随从和马匹的部分,并不像本幅是以琵琶女为主角。
 
    《琵琶行》长歌是两位“天涯沦落人”的美丽的相遇,白居易用语言把浔阳江上一晚琵琶声和江州司马的心境流传了下来,千年之后,傅抱石先生用精心的构思画面还原了这一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