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067 周亮工 行书《寒食诗话楼》 立轴

行书《寒食诗话楼》
拍品信息
LOT号 8067 作品名称 周亮工 行书《寒食诗话楼》 立轴
作者 周亮工 尺寸 179.5×61.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200,000-2,6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0
材质 水墨绫本 形制 立轴
著录:(清)周亮工撰《清人别集丛刊·赖古堂集》,卷七,第3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题签:周栎园自书寒食诗话楼句立轴。钝翁书签。
题识:高楼独拥万山前,风展牙旗草色芊。药裹羞随刀共佩,乡书不与燧俱连。殊方作客逢寒食,马上看花见杜鹃。遗令未须仍禁火,孤城此际半无烟。寒食诗话楼,似朴斋词盟正之。周亮工。
钤印:周亮工印、家在云林三十六峰下、云山况是客中过
备注:佳士得,纽约,Lot9。

说明:
说明:汪琬、罗家伦题签;罗家伦旧藏。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翁,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
2、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入北京大学文科,师从蔡元培。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同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1930年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

高楼筑拥苍生念 牙旗风展抱文心
大明万历四十年(1612)四月初七日,周亮工出生于南京状元境祖居。随着他读书、科考、入仕等等一系列求学进取、宦海生涯的各种经历,便辗转于浙江诸暨,河南开封,北京,山东潍县,江苏南京、扬州,福建,山东青州,终归江宁,生命似曾有了一个回环,所谓“起点即终点”。在这个人生“处处知何似”,回首“亦无风雨亦无晴”的人生路上,作为文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的周亮工,独领风骚于艺坛,但这似乎仅仅是对周亮工一个维度的认知。如果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总结,可以说,周亮工是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之道的践行者。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减斋、栎园,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明崇祯庚辰(1640)进士,授山东潍县令,以守城功擢御史,甫受职而明亡。入清,历任两淮盐法道、淮扬海防兵备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督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青州海防道、江南江安督粮道。周亮工富经济才,为官为能吏,所至有政声。曾经舍命抗清,终又俯首降清;所至士民爱戴,却又两度见劾,两陷囹圄。明末清初动荡的时代,成就了周亮工璀璨的人生。
在艺术圈,尤其是书画圈里,众所周知的周亮工之所以声名显赫源于其名著《读画录》。《读画录》是周亮工关于画家的唯一一本专著,此书的撰写构建于周亮工本人收藏的基础之上,其中所收录的画家都是周亮工藏品的作者,其中很多画家与周亮工是莫逆之交。在明清众多画论之中,《读画录》因其史料的真切详实,至今仍为人们研究绘画史所引用。《读画录》中的书画家著名者如李日华、董其昌、赵左、李流芳、陈洪绶、龚贤、王翚、恽向、姚允在、弘仁、邵弥、程邃、髡残、祁豸佳、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等等。不仅如此,周亮工所交之人多为一时俊彦,或为朝堂大员,或文坛巨擘,或为隐居“遗民”,如钱谦益、孙承泽、宋权、宋荦、王士祯、冒襄、朱彝尊、龚鼎孽、毛奇龄、顾梦游、杨文骢、王铎等人,因此生平交游极广,且好士,“自能诗文骚赋以至词曲、印篆、书画通一艺以上者,无不折节下之与为寒素交”。所以,其鉴藏视野极为开阔,对书画艺术的鉴评也就有着取法乎上的俯视角度,也因此周亮工为后世鉴藏家、艺术史家所折服。周亮工还喜好收藏印章,且素有墨癖,蓄墨万种。周亮工本人亦有书画传世,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评论“先生精于鉴赏,故落笔便得三昧,一良由其天分胜也。”
周亮工不仅精于书画鉴藏之道,诗书著述亦成就斐然。周亮工幼年起便好读书,喜诗文,十三岁之时就以文章见长,“…过西湖,舟中信笔成诗,多隽句,同游见者咸惊讶之。”周亮工一生著作甚多,宋祖谦曾在写给周亮工的信中说自己需要一百车纸,一千只笔才能把周亮工的书都抄完,此语虽有夸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周亮工著作之丰。其“……诗文力矫晚明浮靡轻挑之风,苍凉悲慨,颇具时代气息。杂著多种,或记遗闻旧事,或记画人、印人行迹,或记宦地风土物产、风俗人情,史料价值甚大编纂之作又有多种,文选、尺犊选、画册、印谱,当日文坛、画坛、篆刻界之态势,尽现其中。”周亮工代表著述有:顺治四年(1647)入闽著《同书》四卷;顺治年间撰《赖古堂诗集》四卷;顺治初年官闽撰《闽小纪》四卷;康熙六年(1666)刊刻其《书影》十卷;康熙六年刊刻其于顺治四年入闽撰《字触》六卷;康熙年间刊刻其《偶遂堂近诗》一卷;康熙十二年刊刻其《读画录》四卷,《印人传》三卷;康熙十四年刊刻其《赖古堂集》诗、文各十二卷,附录一卷;《通集》一卷,《全潍纪略》,康熙年间刊刻其《尺犊新钞》十二卷,康熙六年刊刻其《藏弆集》十六卷;康熙九年刊刻其《结邻集》十六卷;《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周亮工集名家山水一册》;康熙六年刊刻其《赖古堂印谱》等。
如果说“为往圣继绝学”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追求,那么“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应该是“居庙堂之高者”的理想和追求。周亮工于崇祯庚辰(1640)中进士,授山东潍县令,在任期间亦颇有作为,这应该是周亮工仕途人生光辉的开始。崇祯壬午(1642)九月,李自成攻陷开封;冬,清兵大举入关,十二月,清兵困潍县。周亮工发动士绅民众,同仇敌忾,誓死守城。其妾王荪亦亲冒炮矢,擂鼓助战,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在守城期间,周亮工有《城上诗》及唱和诗集《白狼河上集》,畅歌豪迈,激情满怀。次年三月,清兵北还。潍人感周亮工全城之德,为立生祠。“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潍人燃香步送至德州,千有余里,道中见者以为未有盛事。”
崇祯甲申(1644),周亮工“行取授浙江道监察御史,甫授职,李自成破京师。遂间道还南京”。就在周亮工赶往北京受职的时候,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其不得不返往南京。南明弘光朝朝政昏聩,赃法卖官,中兴难期。在看到了无数的杀戮之后,在全国形势基本平定之时,或许为家人生命安全考虑,或许是在南京目睹了王朝末日的腐败对其彻底失望,亦或是因为自己希望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顺治二年(1645),周亮工降清,为两淮盐运使,旋改盐法道。此时,其官署扬州方经“屠城”之后,百计招徕,力请削旧饷,行新盐,积困尽苏,日渐兴隆。顺治三年,周亮工升任淮扬海防兵备道。恤遗黎,抚凋敝,置义冢,收白骨,禁告密,罢营房,惠民良多。民感周亮工恩德,为立祠于扬州。顺治四年(1647),福建抗清武装蜂起且有海盗作乱。四月,周亮工擢福建按察使,平定战乱。离开扬州之时,百姓倾城遮留。《周亮工年谱》记:“十月抵邵武。城外烽火烛天,水陆两路俱阻,省会音信不得达;日督兵丁且战且守,夜则独守城楼,磨楯赋诗。事少间,建诗话楼,祀宋人严羽于其上;召邑诸生能诗者日与唱和,稍后有《万山中诗》之刻”。
邵武东楼有诗话楼,即望江楼。宋严羽与客戴石屏谈诗于此,所传《沧浪诗话》是也。本年(1647)周亮工阻寇邵武樵川,访严羽故址,披荆斩棘达此,并祭祀之。时值寒食节,周亮工作《寒食诗话楼感怀四首》,本作书法所录即为第一首。“高楼独拥万山前,风展牙旗草色芊。药里羞随刀共佩,乡书不与燧俱连。天涯作客逢寒食,马上看花见杜鹃。遗令未须仍禁火,孤城此际半无烟”。悲怆雄浑,见其金戈铁马豪情壮志之浪漫情怀。其二、三、四首与此诗皆著录于《赖古堂集》,其中第三首亦作行书扇面,今藏于吉林省博物馆。此书作代表了周亮工书法古雅奇崛、遒劲质朴,落地铮铮的金石气息。周亮工行楷书重碑版、崇尚朴拙醇厚,淳古之气。其金石气得力于他深厚的篆隶及篆刻功力的滋养,他将写碑的技法用到行书创作中,将其交融构成新的行书风貌。碑体行书在碑的技法上以加入牵连映带,不仅有行书的动态美,又具有金石味,这是一种独特的别具意味的行书体,呈现出高古与典雅。周亮工这种实践,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存世的各大公立博物馆所藏周亮工书画作品约二十余件,其中立轴代表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行书七律诗轴》、《行书五言诗轴》;济南市博物馆藏其《行书七律诗轴》;上海博物馆藏其《行书栝园即事诗轴》、《行书五律诗轴》等等,本作风格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周亮工于1650年,时38岁所作《行书五言诗轴》较为接近,应为同时期所书。
此作书赠予“朴斋”,即吴国鼎。吴国鼎为吴沛长子,字玉铉,号朴斋。吴沛为吴敬梓高祖,其有五子,即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据康熙《全椒志·吴国鼎传》记载吴国鼎于明崇祯庚午(1630)中举,次年父死。吴沛临终前仍谆谆教导他不要以一举人而满足,务必要进一步考取进士。但直到崇祯癸未十六年(1643)他才与乃弟国龙同榜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吴氏家族与东林党、复社君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吴国对更是与复社成员有直接的往来。周亮工所辑《尺牍新钞》卷六收有吴国对《与王贻上》书札。崇祯三年(1630),张溥、周亮工、杨廷枢、吴伟业、陈子龙等在南京举座星社,为复社一脉。
另有一说“朴斋”或为冒襄。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入清后号朴庵,如皋(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崇祯十五年(1642)副贡,入清后绝意仕进,家有水绘园,性喜客,招致四方名士,宴游欢娱,相与酬唱。有才学,矜名节,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同称为“明末四公子”。工诗文,又长书法。古文秀逸精微,诗歌婉转真切。著有《水绘园诗文集》《朴巢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另编有师友酬唱诗文为《同人集》。冒襄和周亮工早年同为复社成员,且复社之“尹山大会”,周亮工之友杨廷枢、陈子龙、吴伟业、方以智、方文、吴应箕、冒襄、沈寿民、沈寿国、龚鼎孳、曹尔堪、祁豸佳、黄宗羲、陆圻、王崇简、姜垓等皆为复社中人,自是年起,陆续加入复社。入清后,冒襄多次拒绝周亮工、龚鼎孳的荐举和清廷的征召,矢志不出,隐居水绘园,但其又与周亮工书信相与往还。冒襄辑《同人集》卷四载周亮工《书》一封:“忆吾与老年台同甲子,少壮几何,今俱成六十外人。”同甲子当是亮工误记。
顺治七年至十年,周亮工不遗余力平定战乱、赈济饥民,使得百姓苍生免遭涂炭。顺治十年夏,周亮工升为福建左布政使,为清初汉人受封此职第一人。周亮工在福建生活长达12年之久,其著《闽小记》一册,将清初福建风物、人民生活详细记载,对后世有补阙之功。顺治十一年(1654)秋,周亮工奉调入京,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离开福建时,当地百姓号声动地,有人甚至还毁坏出省的桥梁,不让周亮工一行通过。顺治十二年(1655),周亮工被诬告贪污回福建受审。顺治十四年(1657),由于周亮工戴罪立功。次年六月,周亮工赴京候审。离开时,闽地百姓为他罢市,全城之人都痛哭狂奔。有士子发出肺腑之言:“周公让我们活命,怎料到我们反而拖累了周公!”当时,闽地官、民一同被逮的有百来人,但是没有一个人被收买而诬陷周亮工,因此闽人义气的名声威震东南。
来新夏认为周亮工:“蜚声海内,无愧为中洲钟毓”。尤侗著《西堂诗集·看云草堂集》卷五《周栎园司农席上赋赠》曰:当今豪杰不数见,万未之望惟周侯。吾闻公在闽海日,人士趋之如东流。乃公意气飞扬甚,推倒岱岳唾沧洲。纵横燕赵齐秦楚,甲乙班马韩苏欧。博搜赵氏金石录,旁罗米家书画舟。四座叹息起为寿,信哉当今豪杰惟周侯。总结周亮工之功绩,可谓知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