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197 唐 石雕卢舍那佛

石雕卢舍那佛
拍品信息
LOT号 3197 作品名称 唐 石雕卢舍那佛
作者 -- 尺寸 高86.5cm 创作年代
估价 350,000-4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卢舍那佛是《华严经》尊奉的主佛,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法界人中像是卢舍那佛像的一种形式。「人中」就是人体之中,旨在表达《华严经》所说的「无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及「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的观念,所以人中像的卢舍那佛的身上雕满了法界诸相。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是一种数量极少的特殊种类造像题材,根据迄今为止的研究资料,仅仅出现在绘画、雕塑这两类艺术作品之上,且集中在北魏末期至隋唐时期之间的河南、青州、敦煌等地,以石窟壁画或单体造像的形式存在。汉代末年,华严系经典在中土一带相继译出。东晋末、刘宋初(418-429)佛陀跋陀罗完成50卷《大方广华严经》的译制,为中国华严思想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经典理论基础,为「卢舍那佛」、「法界」等艺术语汇提供了经文之背景。
「卢舍那」在大乘佛教的语汇中,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与释迦有着相同的降诞、成佛的经历。其形象是由犍陀罗(Gandhara)、笈多(Gupta)释迦神变相演化而来,是北朝晚期盛行的佛教末法思想及佛教「佛法永存」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非其他时期之佛教大背景所能轻易催生。

「法界」旧译《华严经》中《大正藏》九卷中有云:「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此一「佛陀即法界」的思想启蒙了这种将三界六道之法界景象形象化于单件绘画或造像作品之上的造像方式。「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佛教法身只是一种永恒而普遍的抽象存在。这无形无像的存在会因为众生在根力、业报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应化,却因为这一造型化的创作手段而被一笔一刀的刻入施造人与信众心间。法界人中像之含义即在此处,在佛像法身之上雕刻「法界」与「人间」之景象,通常以佛传故事及释迦修行为主要内容,以劝人弃恶扬善、信奉佛法。同样的故事会因为不同的施造者与创作者而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与表现方式,这也造成了「法界人中」这一主题在敦煌、河南、青州等地均有着如此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一主题在敦煌以隋唐时期为盛,且多描绘三界六道之法界,通常自上而下彩绘天界、人间、地狱之表现纹饰;在河南、青州常以佛传故事等为主要的表现题材,内容中更多的融入了民间美术的表现方式。
本尊造像石质坚硬,齐卢舍那佛跣足站立于双层莲花宝座之上,身穿通肩式袈裟,内着僧衣,衣料自然下垂,长袍大袖,有中原佛像风格。衣纹勾勒自然,线条绵长。左手与愿印,右手说法印,以一种超越凡人的姿态站立,袈裟下部浅浮雕释迦说法像。
此种法界人中像题材的佛教美术迄今为止仅集中出现于敦煌与河南、青州等地,这应与这两个地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东西交流的绝佳地理位置有关。目前存世的法界人中像大多残损,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藏有一尊断头的唐代石雕齐卢舍那佛法界人中造像,1923年从Taku Shanfang购入。保利香港拍卖,2014年10月7日「稽古-宋代瓷器、铜器和石雕」专场曾拍出一件北齐石雕法界人中像,编号3474,可作比较。

来源:法国私人收藏,1960年代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