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312 吴湖帆 1930年作 思悲阁谈词图 手卷

思悲阁谈词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312 作品名称 吴湖帆 1930年作 思悲阁谈词图 手卷
作者 吴湖帆 尺寸 引首28×29cm;画心28×40cm;题跋28×76cm 创作年代 1930年作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504,45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题签:思悲阁谈词图。海绡楼藏。
引首:思悲阁谈词图。陈三立。钤印:「散原翁」
题识:
庚午秋,疆村老伯属画是图,以寄述叔先生词宗雅正,吴湖帆。
钤印:「吴万印信」
题跋:乐天长。庚午秋谒疆村翁沪上,日坐思悲阁谈词,吴湖帆为图,以张之赋此报湖帆并索翁和。海绡。王风委草,骚赋怨兰,危弦思苦谁说。坐对素秋摇落。芳菲与鹈鴂。吟壶永、双练发。悄未觉,翠销红歇。镇闲写,解带披襟,满座香发。长恨付梨园,似锦湖山,南渡最凄咽。况是泪枯啼宇,冬青更愁绝。斜阳事,人世别。怎料理、此间情切。画图展、后视如今,何处风月。前调,海绡翁客北来。坐我思悲阁谈词,留连浃旬,吴湖帆为作图,饯别翁示新章,借其起句答之。疆村。王风蔓草,歧路乱花,萍蓬逝水迟合。老去庾郎萧瑟,相思素笺叠。哀时意,悭问答,漫料理、曼吟囊箧。梦回处、一笑南云,卷送帆叶。同抱岁寒心,旧赏新欢,弦外最清发。作弄断鸿踪迹,凉风动天末。芳馨在,双醉颊。悄未隔、美人明月。待飞盏、共酹前修,随分闲业。辛未五月得翁书并吴画,夫与翁晤言时,阅一寒暑矣,图是两人,宜有两词,因以此意。告翁谈词时在思悲阁,则翁为主,我为客。图成后,归海绡楼,则我为主,翁为客。迭为宾主,甚盛事也。题词寄翁尔后,寂寂又阅,一时秋末,杨铁夫来言,翁疾病,和章已脱稿,心窃忧之。比再得书,则翁已归道山矣,和词仅从抄读,铁夫云除口,占鹧鸪天外,此其绝笔也。壬申七月陈洵记。鉴藏印:「陈洵长寿」、「仍度堂」、「海绡翁」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1]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2]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3]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4] 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陈洵(1871-?),字述叔,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此幅〈思悲阁谈词图〉创作于1930年,由陈三立先生题引首,陈洵先生题跋,系「海绡楼」旧藏,后为陈翼平医生所珍藏。陈洵(1870-1942),字述叔,号海绡,晚年自号海绡翁,广东新会潮连乡人,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三十岁开始写词,严格律,精构思,后归广州,于荔枝湾教学,书馆称「海绡楼」。朱祖谋曾对陈洵所作〈莺啼序〉大加赞赏,便把陈洵和况周颐列为清代著名词人,称「并世双雄无与抗手」。1929年,他得到朱祖谋推荐,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词学教授,也正是在这时,他结识了时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的陈翼平先生,二人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而成为密友。陈翼平(1900-1982),1922年毕业于北京恊和医学院;30年代岁自费赴英、法、意、荷等国研究眼科,考获眼科博士名衔;此后曾代表中国出席世界眼科研究会议,曾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港中医院院长。生前与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胡汉民先生,画家溥儒先生交好。陈翼平医生生前与陈洵先生一样,亦有大量中国书画作品珍藏,陈翼平先生去世后,根据其遗志,其家产全部赠予教会,并成立了「福音传道会」。

「弦敛赏音亡」——思悲阁中谈南北
文/王叔重
1919年,适上海广肇公所为华北水灾募捐,在上海的广东商帮邀请女伶李雪芳赴沪赈灾演出。李雪芳带来了陈洵(1870-1942)的词作,在上海见到了陈三立和朱孝臧。同慕吴梦窗词风的朱氏对陈洵所作词大为激赏,云「神骨俱静,此真能火传梦窗者」,「公学梦窗,可称得髓,胜处在神骨俱静」。稍后,朱氏在编<强邨语业>时,又作两首<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词序云:「新会陈述叔、临桂况夔生,并世两雄,无与抗手」,对陈洵称誉再加,云「自斯论一出,而<海绡词>名遂震耀海内」,可见朱氏对陈洵推许之意。
1923年秋,朱强邨亲自校刻并出资用仿宋聚珍版为陈洵印行<海绡词>,请顺德黄节作序,其中对陈洵生平作了细致的绍介,并道出陈洵词学之由来:「述叔蚤为词,悦稼轩、梦窗、碧山。其时年未五十,今又十余年。归安朱强邨先生见其词,糜金刊之。以余知述叔平生,命余属序。述叔数赠余词,余未学词,虽心知其能,以强邨词宗当世,而称述叔词,且为刊而传焉,则知其词之有可传也。述叔穷老,授徒郡居。微强邨,世无由知述叔者矣。」这于我们对陈洵的认知留下了宝贵的讯息。
而后来的1927年暑假,朱强邨向广州中山大学文科学长暨国文、史学两系主任的傅斯年力荐陈洵。陈洵于1929年正式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词学教授,并在朱氏的启发下开始撰写<海绡说词>,朱、陈二人之间上升到极为亲密的关系,这对陈洵后来在词学事业上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礼聘为教授后的陈洵,乃有1930年暑假北上申江之访游。朱强邨盛邀沪上词人墨客于福州路杏花楼餐厅。参加宴会的龙榆生曾有记云:「强邨先生折简相招,有‘岭表大词家陈海绡翁远来,不可不一见’之语,予因得陪末座。」可见朱氏对陈洵扬誉的拳拳之心。陈洵此次沪上之游,想来十分惬意,于是作<应天长·王风委草>词以记之,题:「庚午秋,谒强邨翁沪上。日坐思悲阁谈词。吴湖帆为图以张之。赋此报湖帆,并索翁和」。次年,朱强邨还有答词,题云:「海绡翁客秋北来,坐我思悲阁谈词,流连浃旬。吴湖帆为作图饯别。翁示新章,借起句答之。」此处提及的吴湖帆以为饯别所作图便是<思悲阁谈词图>。
1931年的冬天,朱强邨逝世,陈洵为作哀词一阕<木兰花慢·岁暮闻强翁即世,赋此寄哀>:「水楼闲事了,忍回睇,问斜阳。但烟柳危阑,山芜故径,阅尽繁霜。沧江悄然卧晚,听中兴、琵笛换伊凉。一瞑随尘万古,白云今是何乡?相望,天海共苍苍,弦敛赏音亡。剩岁寒心素,方怜同抱,遽泣孤芳。难忘,语秋雁旅,泊哀弦危柱暂成行。泪尽江湖断眼,马塍花为谁香?」次年,陈洵又写了<水龙吟>一词,序云:「<海绡楼填词图>,往者强邨翁尝欲使吴湖帆先生为之,余曰:‘不如写吾两人谈词图。’吴画遂不作填词。今年秋,黄子静游杭,复请余越园为之,去翁归道山行一年矣。独歌无听,聊复叙怀,欲如往昔与翁谈词,何可得哉?」
至此,<思悲阁谈词图>的由来经过便清晰明了了。我们已知的资料里,吴湖帆与陈洵并没有直接的交集。仅在1930年冬日,夏敬观、黄孝纾于家宅倡立同人词会,名「沤社」。每月一会,以二人主之,共推朱强邨为盟主。先后加入者凡二十九人,吴湖帆与陈洵亦列其中。但并非就能证明他们有直接的交往。而吴湖帆与朱强邨,早在甲子(1924)年吴湖帆自苏迁沪时便有认识。且在1927年的十二月,吴湖帆就有为朱强邨作<校词图>。唯有可能的便是陈洵在沪期间与吴湖帆有过碰面,抑或者就不曾相识,而在思悲阁中得见吴湖帆为朱强邨所作<校词图>时,故有效仿之意。从<水龙吟>词序便可得知,起先朱强邨意欲请吴湖帆为陈洵作<海绡楼填词图>,一如其<校词图>。陈洵意欲如伯牙、子期之间,而作二人<谈词图>。一作二,填作谈,词坛美谈也。1932年时,陈洵复请余绍宋作<海绡楼填词图>(另一件<湖上怀梦图>,为余绍宋乙亥(1935)年为陈洵所作),而此时朱强邨已逝,知音不在,此曲难再「谈」也。
1930年秋的吴湖帆,时为三十七岁,其笔下对元明清各路画风均已达到游刃有余的水平。<思悲阁谈词图>依然是其这一时期的典型画风,树石坡岸,芭蕉竹林,思悲阁中二人谈词的情境跃然纸上。陈洵卷后题跋并将之装池成手卷,由陈三立题引首,为海绡楼珍藏。后为陈洵所任教的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陈翼平(1900-1982)医生所得。喜好书画的陈冀平医生,和陈洵相交甚洽,因而完好地保存了这件承载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南北词坛传为佳话的重要书画作品。
王叔重,1987年生,安徽灵璧人,现居上海。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编着<吴湖帆年谱>、<梅景书屋画事>、<绿遍池塘草>、<吴湖帆文献>、<张大千文献图录>。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孤帆一片日边来——吴湖帆文献展>特邀策展人。<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文献展>策展人。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频道<今晚——书画宗师与鉴藏盟主吴湖帆>特邀嘉宾。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与书画史研究。

陈翼平博士珍藏中国书画专题 (LOT 30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