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173 钟泗滨 1963年作 奇异

奇异
拍品信息
LOT号 0173 作品名称 钟泗滨 1963年作 奇异
作者 钟泗滨 尺寸 81.7×102cm 创作年代 1963年作
估价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油彩 画布 形制
出版
《泗滨》海峡商业画廊 新加坡 1963年(黑白图版,第8-9页)
《钟泗滨》牛津图形印刷 新加坡 2015年(图版,第88页)
款识:亖宾(右下);Strangeness SooPieng 1963(画背)
来源
新加坡 私人收藏(直接得自于艺术家家属)
亚洲 私人收藏

展览
1983年11月11-27日「钟泗滨回顾展」新加坡博物馆 新加坡(作品名称于展览清单提及)
2017年11月11日-12月31日「钟泗滨百岁冥诞台湾回顾展」亚洲艺术中心 台北 台湾

附新加坡 集菁艺社开立之艺术家女儿钟灵月亲签原作保证书

钟泗滨
光耀南洋
「我不特意寻找或创作风格,它是艺术家将情况和智慧的表现,它是内存的记忆和不同想法和情绪结合成的创造力量。」
─钟泗滨
钟泗滨出生于厦门,曾就读于当地的美术专科学校;1936年毕业后,赴上海进修。但由于战争关系,学业被迫终止,随后移居新加坡。过去在中国钟泗滨学习书画,着重神韵中的意境与精神,尔后担任南洋艺术学院讲师,则与西方现代主义接轨。在创作中不断吸纳西方式的语汇,成为融合中国写意美学的完美代表。 1952 年刘抗与陈文希、陈宗瑞、钟泗滨,结伴至峇里岛采风,此行奠定四人在「南洋画派」中决定性的地位。而其中钟泗滨更是南洋画派中的奠基者、实践者和传播者,被视为南洋画派之首、现代主义画派的代表。
1961年下旬,钟泗滨辞去教职,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并且于同年十月前往欧洲游历,首次亲身接触西方艺术大师的真迹,强烈的冲击性引领他朝现代主义发展,并从此展开具有代表性的抒情抽象风格。尽管这样的纯粹抽象系列仅仅于1962-1963年间创作,作品数量相当稀少,但却是标示钟泗滨从南洋画派转为现代主义的关键转折点。创作于1963年《奇异》(Lot 173) 即是此时期代表作,超越自然主义的直观表达风景记忆,以流动性的油彩创造瞬息万变的光影,朦胧多变的色彩层次,形塑出具有深度的空间感。钟泗滨从观察大自然景色的感悟,连结自我主观经验,延伸出未知的想象空间,使作品体现《老子》所言:「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惚兮恍兮,其中有物」中若有似无的形象。
《奇异》以橘红的色彩为画面的主要基调,悬空的圆形是构图的主要核心,作为光源照亮周围一片寂静的黑暗,以细腻的明暗对比表现空间的结构性,延续钟泗滨于欧洲时期观摩透纳作品所领悟的薄油技法,他将厚重油彩转化为水墨般流动感的技法,在画布上呈现水墨的扩散渲染,运用色彩浓淡之间产生多变的层次,创造出微妙的空间组构。钟泗滨有意识游走于两种媒材之间特性,企图于西方的抽象风格中展现东方文人写意抒情的意境,在中国美学的底蕴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形式光影与色彩美学的论点,成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最佳例证 。
钟泗滨对于不同媒材的探索一直保持高度兴趣,从50年的木雕版画至60年代晚期「金属」系列,综合媒材的运用不仅使平面作品增加立体的浮雕感,同时藉由异材质的组构增添画面趣味性与质感。创作于1981年的《马来男孩与山羊》(Lot 174) 是艺术家历经数十载对非油彩媒材探索后再次回归绘画的经验总结,钟泗滨使用点描法铺陈大自然背景以显示蓬勃的生命气息,而十字网纹茅草顶的木作建筑传递质朴温润的原始性,他以相异密度的纹理、多层次的区块搭建画面,区分异材质间的质地属性,成为艺术家对材质长期研究的集大成。钟泗滨从平面到现成物挪用,最终回归平面绘画,《马来男孩与山羊》不仅包含对于物件材质差异性刻画,同时也于平面空间搭建多重的立体视觉。
1979年后钟泗滨钻研北宋山水,回归中国传统使他晚期的作品中流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静谧氛围。《马来男孩与山羊》画面依旧是南洋题材,然而相对于早期对于人物强烈民族性格的夸张表现,此时钟泗滨更加重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仅注重人物神态的描绘,而是增添许多对周围环境的关注。《马来男孩与山羊》在构图上特意将前景的人物比例缩小,以强调宏伟壮硕的山水意境,远处的山峰与茂密的枝干不再仅是陪衬作用,俨然成画作重点之一,伫立于高架建筑的鸟儿与觅食的山羊与画面主人翁融洽的相处,反映艺术家晚期对于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思考。钟泗滨历经50年代受现代主义发展出的立体派与野兽派,至60年代旅欧后的抒情抽象,过渡到金属浮雕时期,最后到晚期对传统文化中人文关系思考。《马来男孩与山羊》可说集结钟泗滨一生中多变风格的成果,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