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738 清早期 铜莲托六字大明咒鸠耳炉

铜莲托六字大明咒鸠耳炉
拍品信息
LOT号 6738 作品名称 清早期 铜莲托六字大明咒鸠耳炉
作者 -- 尺寸 宽16.5cm 创作年代 清早期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炉敞口,束颈,扁鼓腹,圈足外撇。双耳为鸠首样式,双目圆睁,神采奕奕,毛发细密卷曲,呈螺髻形状,狰狞威武,貌甚奇古。整器造型端庄,通体外髹朱漆,朱漆色沉,古意盎然;炉身线条流畅,铜质密实,色正沉穆,宝光内蕴。以六字箴言饰佛炉,殊胜无比,且此类原皮壳法炉,传世更为少见,极为难得。
腹壁所饰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六字大明咒可去除无始以来的业障,且如同诸佛菩萨亲临灌顶,更无价的是六字大明咒是用六种智慧来对治六道众生不同的烦恼,清除贪、瞋、痴、傲慢、嫉妒以及吝啬这六种烦恼,堵塞六道之门,超脱六道轮回,往生净土而证菩提。这种装饰方法始于元代宫廷,《元史·卷七七》《祭祀志》有「世祖至元七年,以帝师八思巴之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一,顶用素缎,泥金书梵字于其上,谓镇伏邪魔护安国剎。」至元二十二年,元世祖主持汉藏两系僧人修编《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对推动梵文在汉地的流布产生不小的促进作用,此后,梵文字母大多以西藏使用较为普遍的蓝查体书写,且大量运用于艺术品装饰。
明清两代,藏传佛教对宫廷颇具影响,尤其清王朝建立后,尊崇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教为国教,清太宗将「兴黄安蒙」定为基本国策 ,即一方面用武力扩展势力,另一方面就开始利用藏传佛教的影响稳固政权。至乾隆一朝,其尊奉黄教的目的在乾隆五十七年撰写的《喇嘛说》中表达明确,「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而非若元朝之曲庇馅敬番僧也。……我朝之兴黄教则大不然,盖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之,以为怀柔之道也。」在此认知的基础上,博闻强记的乾隆皇帝以「夫定其事之是非者,必习其事,而又明其理,然后可。」认为想要利用宗教治理国家,需要先了解宗教的底蕴,故而此一时期宫中佛堂甚多,仅紫禁城内就有佛堂四十余处,并热心参与礼佛器皿制作,多次下旨烧造礼佛用器,此炉即为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