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535 清乾隆 田黄仙人乘槎山子摆件

田黄仙人乘槎山子摆件
拍品信息
LOT号 5535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田黄仙人乘槎山子摆件
作者 -- 尺寸 长12.5cm;重625g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3,000,000-5,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石中帝王,案头雅玩
——清代田黄石雕仙人乘槎山子
山子作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历史久远、意涵深厚,遗存至今者多见于宫廷与文人间,一类以各地常见之石料,少有纹饰,而以天成山川之型,服务于文房案头景致,以致卧游山林意味,另一类则以珍罕优质之石料施以精湛的雕刻纹饰,其艺术性已完全实现了独立陈赏的目的,因而别具古雅人文意味,此件清代田黄石雕仙人乘槎山子便是如此。
明清时期山子主流形制是雕刻自然山水亭台楼阁,或以古画为范式雕刻树石平远小景、山水景石,营造了山水佳趣,乃文人书案上陈设之文玩,具陶冶性情,愉悦心情之功能。在清宫陈设册中也可见大量关于宫廷玉石山子摆件的记载,小者用于文房陈设,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玉雕《桃源问津图》山子、清代乾隆题诗青玉山子等,以山石之趣,点以松柏佳木神仙人物,大者作为宫殿的陈设,如著名的“大禹治水图玉山”,“香山九老图玉山”和“秋山行旅图玉山”,为帝王带来了园林感受与心理寄托,更与其河山一统的心境暗合,因此成为清时期宫廷一式。
再看清时期山子的材料,多以玉石为主,又以寿山田黄石材料最为稀见。无根而璞、无脉可寻的田黄石,兼备石之六德:细、洁、润、腻、温、凝,为世所珍,民间素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田黄石属砂矿,由远古时期原生矿经风化侵蚀破碎后,被水流搬运至低地土层中,在长期埋藏中被浸染充填而成,故而大块优质田黄极为珍罕。自明清以来田黄产量稀少,且形制大多较小,因其以制作图章为主,偶见小体量的可制成圆雕人物,哪怕是寿山石存储量之大的宫廷也不例外。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学者郭福祥先生的研究可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随着文人雅士、上层名流的评骘形容,寿山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雍乾之际,承平日久,王侯巨邸,雅尚文玩。于是闽越旧坑之产,加以良工雕琢,致之京国。不充富家之馈饷,既供学士之搜罗。”各级官员通过各种途径收罗大量品优质佳的寿山石进入宫廷充作献给皇帝的礼品,在清宫中寿山石被用于雕制宝玺,而且大量用于雕刻文房、摆件等的艺术品,然而在寿山石制作的山子中,田黄为材的仅见台北故宫收藏的一件云蝠诗句山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田黄石雕山水图山子、田黄石双龙戏珠山子等,数量廖廖,且体量略小。
而此件清代田黄石雕仙人乘槎山子所用田黄石大而色质兼美,整作重量达625克,可见其原石体量更为巨大,殊为难得。加之整器石质温润,色泽明快,黄润通透,熟化度极高,有包浆感,多处保留了田黄原石独有的纹路及皮色,清晰可见细腻凝润的内部质构。
清代雕刻工艺以生动精微著称,田黄原石天然红色筋格崎岖多变,更难雕琢,也往往更富奇趣。雕者以仙人乘槎为题,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深刻物象,刀法峻利,层次分明,雕琢入微。以田黄石天生蜿蜒形态在正面雕成仙槎孤舟,舟上枝桠遍生,状若虬龙,舟上仙翁高额长须,沉思倚坐,广袖曳地,意态闲适,再与舟身遍布的波浪纹理相映,仙舟漂浮海上迎风破浪之状宛然如真,若可乘流直上天。更为精妙的是,雕者以天然石材褶皱,模拟江岸巉岩,全石满工雕刻遍布的袅袅云烟,山石耸立,松萝间生,浪花翻滚,全然一幅仙逸之景,意境颇为高雅静谧,有“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之境。此件山子雕刻手法是典型的清代的刀法与图式构成,位置经营疏密有致,极有章法,将田黄石天然的红格完全化解于景致之中,此化用手法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田黄石雕山水图山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原配紫檀底座亦有清宫趣味,整器选料、题材、工艺无不考究,将其谓之清代田黄石雕中的上品,当无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