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514 元 青花莲池鱼藻纹撇口大碗

青花莲池鱼藻纹撇口大碗
拍品信息
LOT号 5514 作品名称 元 青花莲池鱼藻纹撇口大碗
作者 -- 尺寸 直径29.5cm;高13cm 创作年代
估价 6,000,000-9,000,000 成交价 RMB 10,465,000
材质 形制


备注:
1. David Home 爵士(1904-1992年)旧藏;
2. 伦敦苏富比,1975年7月08日,编号128;
3.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旧藏;
4. 香港苏富比,1989年5月16日,编号11;
5. 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08日,编号417;
6. 香港苏富比,2019年10月08日,编号3005。

展览:

1.《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年,编号20;
2.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爱丁堡,1971-1975年,借展;
3.多切斯特国际陶瓷展览,伦敦,1986年6月,借展。

此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员。

本品撇口弧腹,壁纹样分两层描绘,外壁以缠枝莲纹间隔,内壁近口沿处为射干花纹,古人认为此种花草代表着诚实和幸福逐渐到来,象征着高洁。中间以青花双弦纹分隔,近底足处装饰一周仰莲纹,每瓣彼此分隔明显,为元代之特有装饰特点。碗心内艺匠以钴青妙绘水藻游鱼,图案经典,描绘生动,笔触灵动。
北宋末年,宫廷画师刘寀擅画鱼,或因此造就宋代以降绘鱼藻图之风,自此以鱼为题之水墨作品,即使未必俯拾皆是,却为人所识。当中传为刘寀笔下者,又以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落花游鱼图》最负盛名。鱼居水中,不便微察细观,因此画鱼又较其他禽鸟写生更艰。凭空想象却能捕捉个中神髓,画得游鱼自得,难能可贵。道家经典《庄子》中有载:庄周与儒者惠子就“鱼之乐”的机智对辩,脍炙人口。庄子见鱼悠游水中,称鱼之乐,惠子反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反复答辩后,以庄子智答“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作结。此后“鱼之乐”一词,成为无拘逍遥的象征,长久以来对中国文人而言,别具意涵,既是仕宦遥不可及的幻梦,也是隐士看破世尘的人生。
就现在所知,并无同式之器传世,但印度德里的图格鲁克王宫出类似鱼纹残盌载于Ellen S. Smart,《Fourteenth 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 from a Tughlaq Palace in Delhi 》,《东方陶瓷学会汇刊》,1975-77年,卷41,图版90C。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一盌,器形与此近,但绘饰莲池鸳鸯图,展于《元の染付展——14世纪の景德镇窑》,大阪,1985年,编号37。另见一例,载于叶佩兰,《元代瓷器》,北京,1998年,图版135、136。永乐十六年(1418年)宋晟夫人叶氏墓出土一盌,可资参考,现藏南京博物院。还有一例,售于伦敦苏富比1987年6月9日,编号211。另参见Falk旧藏盌,现存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展于《Unearthing China’s Past》,波士顿,1973年,编号110。
鱼藻图绘制于碗例极其罕有,则绘大盘上相比更为常见,例如绘有鳜鱼的玫茵堂旧藏盘,参见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卷2,伦敦,2006年,编号635,售于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编号17。另见一例,藏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载于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Istanbul》,伦敦,1986年,卷2,图版568。东京出光美术馆另藏一例,载于中泽富士雄、长谷川祥子,《中国の陶磁 8.元.明の青花》,东京,1995年,图版14。静观堂旧藏一大盘,器心绘鱼,内壁模印缠枝花卉,1987年12月9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出,编号256,后再售于香港佳士得2002年4月29日,编号608。

幽藍神采,藏貫東西
青花瓷器发源于9世纪唐代巩县窑,成熟于14世纪早期元代景德镇窑,是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科技、贸易、人文与艺术交流中共同催生的一枝奇葩。
14世纪中期元代,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西亚的交通再次打开,使青花瓷器又一次与波斯文化、伊斯兰文明进行深刻交流,自此使青花瓷走上辉煌之路。文献记载,元青花使用西域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或称苏泥勃青),因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发色幽蓝深沉,在钴料浓重处会形成类铁锈斑块。
元青花造型多样,有梅瓶、玉壶春瓶、大罐、圆口或花口折沿盘、高足杯、藏草瓶、扁壶、军持、仿蒙古包等,不胜枚举。纹饰题材丰富,龙凤、人物、飞禽、走兽、草虫、花卉、几何图案等,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也有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模仿和创新之作。
回顾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初在法国巴黎成立的“熊皮俱乐部”,但运作成熟且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投资则属“英国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 Pensions Fund)。1973年底因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英国更是通货膨胀率持续数年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避免由通货膨胀所引发的资产流失,达到经济危机下的财富保值,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了它举世瞩目又倍受争议的艺术品投资计划:每年将可支配流动资金总数5%(约500万英磅),用于购买艺术品,并在持有25年后进行销售,获取收益。
从1974年底开始至1980年代早期,“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先后购进了2400件七种类型艺术品。总投资额在4000万英镑左右。其中中国艺术品有96件,占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10.2%。
从1987年开始至1997年间,苏富比拍卖公司在伦敦、香港和纽约三地共计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举行了约22个专场拍卖。最终获得了1.68亿英镑的总收入和11.3%的年平均收益率。其中基金所投资的96件中国艺术品则实现了15.8%的高额年回报率。
在“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投资中,出现了一件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唐三彩马。1978年,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卡纳齐通过了激烈的争论才最终说服铁路基金以12.5万英镑的价格买下它。1989年仅仅十年后,这件唐三彩马以374万英镑的惊人高价成交,创下了中国古董最高投资回报的一项历史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