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33 李可染 1985年作 荷塘清暑图 镜心

荷塘清暑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533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85年作 荷塘清暑图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73.5×42cm 创作年代 1985年作
估价 4,000,000-5,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荷塘清暑图。一九八五年岁次乙丑可染作于师牛堂。
【印文】可染、李、白发学童、陈言务去
【说明】Lot2532-2533均由李畹家属提供。

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消夏图」也许不是得到最多的艺术家描绘的,但却是杰作迭现的题材之一。早在宋朝,马麟就有《荷香消夏图》、赵令穰也有《湖庄消夏图》,此后,这一题材被后世的艺术家多方渲染、临摹,遂洋洋成一大族。事实上,「消夏图」反映的是典型的文人情趣,这也是它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李可染的身份与传统文人已经不可一概而论,但画中透露的文人情趣却是一致的。现在所见李可染最早的《消夏图》为1946年所作,这幅《荷塘消暑图》则为1985年绘制,只是仍然延用了此一题材惯用画法:独特的环形构图,淋漓酣畅的笔墨,垂柳、水榭、荷塘与夏山的点线面组合。尽管表现的技法和笔墨不同,但其意境,似乎还是马麟《荷香消夏图》之类。
不过,既时隔40年,李可染的艺术追求与风格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强化整体感,强调光的表现,布局讲求水墨黑白之间的对比。画中饱含水分,极富氤氲之致,水榭背倚的夏山、塘边垂柳与塘中风荷,以浓墨渲染勾勒而成;浓阴环抱的水榭、荷叶取淡墨,间以留白,着意水光粼粼的表现;以柳丝低垂和细荷孤立,写出似有微风掠过的氛围;榭中二人闲坐,既似静听柳阴中鸣蝉长歌,亦似陶然于水塘间的荷香。与早年《消夏图》笔意高简、不求形似不同,此作既强调自然规律,又属意意象的惨淡经营,黑白灰的调子鲜明响亮,意境也由早年的高古潇洒变为浑厚苍茫。

新中国成立以来,画家在体验生活、外师造化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他们的前辈所不能比拟的,这是20世纪画家取得杰出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中国画的古训。1950年,《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发表了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专业刊物上首先发表的关于改造中国画的文字。李可染在文中指出,“到了明清两代,中国画可以说是走着最为腐败下降的道路。怎样改造中国画,便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甚么是创作源泉,古人说是造化,我们现在应当更进一步的说是生活。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根据新的生活内容,来创造群众需要的新的表现形式,创造新的民族作风。
1953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画家开始了山水写生活动,此后全国仿效,山水画家都希望通过写生完成对旧山水画的改造。六十年代初期,李可染开始超越对景创作,进入新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成熟的「李家山水」面貌。他自称进入了「采一炼十」的过程,在皴法、光的表现、构图和意境各方面创下了自己一套崭新的艺术语言。直到80年代,李可染先后10次到国内各地写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以质朴的感情进行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正如他在1986年5月个人画展前言中的自述:“1954年起我多次到大自然中观察写生,行程十数万里,使我认识到:传统必须受生活检验决定其优劣取舍,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