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22 任伯年 1895年作 仙寿图 立轴

仙寿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522 作品名称 任伯年 1895年作 仙寿图 立轴
作者 任伯年 尺寸 170.5×94.5cm 创作年代 1895年作
估价 1,8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袖海楼藏画选》第5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7月。
【题识】光绪乙未夏五月上浣,山阴任颐伯年甫写于沪城。
【印文】任颐之印、伯年、任和尚、颐之草堂
【说明】杨启霖(1917-1998)旧藏,新加坡著名收藏家,袖海楼主人。杨启霖在20世纪50、60年代大量收藏,部分来自南来画家如徐悲鸿、张大千等流传新马作品,更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当时大量成批以外贸方式流出的书画。袖海楼书画藏品,多巨幛连屏,数量庞大,范围甚广,自明清书画至近代海派、京津、岭南,甚至当代年青画家,皆兼收并蓄,颇有海纳百川之势,数量逾千,精品不少。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近现代书画部工作人员。

袖海楼主人杨启霖生于广东潮安,随祖母「过番」南来谋生。后经打拼成为新加坡实业家、收藏家。「袖海楼」由杨启霖创建。「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出自词人苏轼的笔下,以石喻海,点出了收藏的趣味与精神。如今时过境迁,新加坡著名收藏家杨启霖先生以「袖海楼」为堂号,搜罗万千近现代和古代书画名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收藏体系。杨氏生前非常喜爱中国书画,早在五十年代,已成为新加坡富藏者之一,其「袖海楼」曾与黄曼士的「江夏堂」、陈之初的「香雪庄」并列传名。

任颐,「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中国近代绘画艺术开山第一人、上海开港以来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作为民间画家,他来自社会的底层,面对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激荡不安、风云变化的年代。尤其是来到上海之后,伯年先生一面承袭着传统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的潜变,一面又汲取着西方绘画的技法,敏感地捕捉到了民众所需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他通过友人刘德斋接触到西方绘画,还从其手中得到了3B铅笔。此后,每当外出,他总要带一支铅笔随身,以便速写之用,这样的习惯不仅锻炼了他准确生动的造型能力,也积累了用于创作的丰富素材。最终,他上承石涛、华岩等人的变革精神与入世情怀,继承了海派先驱雅俗共赏的曲调,取民间绘画的生气奕奕、瑰奇想象与装饰意趣,宋代工匠绘画的忠于物象与周密不苟,文人画的诗情与笔墨韵律,更参以西画的素描、速写与色彩,在陈陈相因毫无生气的正统派绘画之外,以花鸟画和人物肖像画为主攻方向,创造了一个充满活生生人物与活色生香花鸟的生机勃勃的艺术新天地。在这个天地中,封建文人的文雅高致没有被全弃绝,但已不是主导因素,通俗平易更为一般市井小民喜闻乐见的趣尚情怀得到了前古少有的展现。
此幅寓意吉祥的《仙寿图》作于1895年,彼时,任伯年很少画颇费功夫的肖像画,偶有创作时,风格也较之先前更为简单自然,大有「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情状。画面中的老者是典型的高额寿星造型,作者以细笔绘老者发须,淡墨写面部、手指。身后有童男童女随侍,男童手中执虬杖,有菊花点缀于其上,以表现文人安逸闲适的理想生活。这一意向源于「千古真隐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陈洪绶、张大千、溥儒等后世画家皆喜描绘这一题材。
虚谷曾赞任伯年「笔无常法」,这需要画家具备对用笔力量及用笔速度的精确把握。本作中,人物衣纹采取的是任颐最具辨识度的钉头鼠尾描,长线行笔迅疾,盘曲回折,流畅有力,精气逼人,笔与笔的组合中造成了「浏漓顿挫」的韵律感。在人物形象上,他将花鸟画中的没骨法运用到人物画中,使其面部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即便远观也依旧栩栩如生。总而言之,通过此作,我们可以看出,晚年的伯年先生在对线条的运用和对造型的把握上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吴昌硕眼中,他「腕力鼎可举,褚墨传意态,笔下有千古」;在徐悲鸿眼中,他是继仇英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Michael Sullivan说:「在活跃于上海的任伯年的画风中,通商港口特有的喧嚣的气氛融汇在大众性之中的蓬勃生气交融在一起。」这样的任颐,为当时的中国画界带来了一股新风,在之后对国画的长期改革中,他也让后世认识到,所谓的中西兼容,依然要以传统为根基,不弃中华文化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