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229 清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
拍品信息
LOT号 6229 作品名称 清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
作者 -- 尺寸 高59.5cm 创作年代
估价 180,000-2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十一面观音菩萨,又称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大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据记载,他最早渊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十一荒神,大约在五、六世纪时为佛教吸收。进入佛门后,佛教为其新编了履历,并赋予了与佛教久远的因缘,《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就是其在佛教中身份重构的重要代表经典。历史上,十一面观音在汉藏佛教中皆有流传,但以藏传佛教中的流传最为突出。其流传历史十分绵长,基本与藏传佛教的历史相始终。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吐蕃王朝时,藏王松赞干布曾请尼泊尔工匠依照他自己的身量塑造了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后来松赞干布一直将其这尊观音像当作自己的本尊敬奉。大昭寺建成后,在马头金刚殿也塑造了一尊十一面观音像。此后,十一面观音的信仰传遍藏区,影响至今不衰。历史上,十一面观音在藏传佛教中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造型,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等,分别为不同的教派和修法体系传承和信奉。如宁玛派信奉的就是十一面十臂观音的造型样式。但其中最为常见的还是八臂十一面观音形象。这一形象的观音造像其十一面皆分五层排列,层层堆迭,形同宝塔。据有关学者研究,其分布形式来源于南印度信仰传统,为印度流行的两种头面分布形式之一。
此像表现了清代藏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常见形象。观音双腿笔直站立,有十一面和八臂。十一面分五层排列,各面形态不同,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层三面,头戴五花冠,正面双耳下垂大耳环,面形宽大方正,神态沉静安详;第二三层亦为三面,冠戴、面相和神色与第一层基本一致;第四层一面,头戴五花冠,三目圆鼓,须眉如火,龇牙咧嘴,獠牙露齿卷舌,面相凶忿;最上一面,慈眉善目,相好庄严,代表无量光佛。八臂或结印或执物,其中主二手合十于胸前,右边四手分别持数珠、法轮、佛像和结与愿印,左边四手分别执白莲花、弓箭、净瓶和珍宝。其身躯较一般造像明显修长,整体造型给人亭亭玉立之美感。上身袒露,胸前佩项圈和长链,左肩斜披一条连珠式圣带和一张仁兽皮,兽头倒挂于肩头;下身着长裙,腰间亦佩有连珠式璎珞;手腕、手臂和脚腕上均佩戴钏镯。其衣着与装饰皆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完美地表现出来,优美自然,精致华丽,充分彰显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本的入世情怀,为清代宫廷造像之标准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