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10 张瑞图 1624年作 草书杜甫《漫成二首》之二 镜心

草书杜甫《漫成二首》之二
拍品信息
LOT号 0710 作品名称 张瑞图 1624年作 草书杜甫《漫成二首》之二 镜心
作者 张瑞图 尺寸 158×60cm 创作年代 1624年作
估价 800,000-1,000,000 成交价 RMB 1,092,500
材质 水墨绫本 形制 镜心
出版:
1.《艺苑掇英·无为斋书画藏品专辑》第1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73期。
2.《收藏家》第64页,收藏家杂志社,2005年第12期。
题识: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嵋老,知余懒是真。天启甲子(1624年),芥园山人瑞图。
钤印:张瑞图印、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瑞图的书法迥异前人,另辟新天,书风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明清之际,虽然能赏识张瑞图的史家极少,但作为开启清代碑学研究之先声的著名书法家梁巘却说:“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又说:“王觉新、张二水字是必传的。其所以必传者,以其实有一段苍老气骨在耳。” 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此外,梁巘多次评述张瑞图的书风特征: 《评书帖》中写道:圆处皆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一变。《承晋斋积闻录》写道: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 于古法为一变。这两段评述均提到“有折无转”,经常被后人引用。“有折无转”据学者的研究,正是天启后期张瑞图返乡后,其个人风格已臻成熟,书风独创并发展到顶峰阶段的显著特征之一。
1624年(天启四年,甲子)初春,时年55岁的张瑞图第四次告假还乡,他虽然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官正四品,但詹事府名为辅导太子的机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可做,其返乡后居住在东湖之滨,这一住便是两年多的时间。东湖地处晋江城外东南不远处,从城北清源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汇集在此,形成了这个晋江县境内面积最大的湖泊。张瑞图远离激烈黑暗的党政斗争,时常与好友泛湖登山,或诗文酬唱,或书画自娱,生活悠闲惬意。本幅落款为“天启甲子芥园山人瑞图”的《草书杜甫诗》正是其返乡后的代表作品,“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嵋老,知余懒是真。”字里行间书写的是其返乡后畅怀诗酒文章的闲适心境。本幅运笔尖俏老辣,疾速跳荡,腾跃翻折,外象峻峭劲利,内部虚灵古逸,都打上了张瑞图书风个性的符号特征。
这一时期的创作,从章法的角度,为避免态势险峻、四边奇肆的单字,因组合不当而产生矛盾冲突,张瑞图作出了两方面的调整,一是紧密字距,相互揖让穿插,单行往往一笔快速运行到底,恍如飞瀑高泉,势不可挡;二是宽松行距,充分留白,使得折角不冲突,长划不互相扰,如此调整便形成了字密行疏的极端对比,使书法作品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都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而构成了张瑞图强烈的风格特征,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书法艺术旋律。
根据张瑞图年表,与本幅创作于同一年的作品可见:上海博物馆藏张瑞图行草《王世贞国朝诗评卷》、行书《苏轼前赤壁赋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行书《苏轼前赤壁赋册》;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行书《诗卷》;故宫博物院藏行草《拟古诗册》、行书《苏轼后赤壁赋卷》、行草《五游篇卷》;朵云轩藏草书《唐诗册》。
从同年诸多作品对比可见,天启四年返乡后,张瑞图 钻研章草,并借以建立奇特的个人风格,他把章草简练含蓄的笔法和凝重古拙的字形,与其萧散博士的楷书结合起来,融入行草之中,使自己的草书具有奇崛和稚拙的机趣。天启后期的作品,无论质和量,均堪称高峰。
1624年(天启甲子),张瑞图题写的款识称谓较多,有“介园居士”、“介园山人”、“张长公瑞图”、“二水瑞图”等,据学者研究,在这一年草书作品中,落款的“瑞”字有细微的差别,“而”右下横折画,有以很小的角度使转拐向,也有以横画直接蹲笔回锋,而天启四年冬所题,此画却改用几近90°的方折,且右下先顿后勾,这两处棱角分明,是之前所没有的全新写法,该年少见,但在下一年却形成惯性。本幅“瑞”字写法,正是在此创新过渡阶段,承上启下的典型例证。
天启返乡期间的作品,张瑞图自己显然也是颇为得意,因此其生前唯一的一部书法专辑《果亭翰墨》,精选了大量这一时期的作品入辑,由其从弟张瑞典在天启六年(1626年)冬天刻制而成。张瑞图的草书,以飞腾劲利的笔画,夸张畸变的字形,淋漓酣畅的气势,构成一个充满力量和速度而又变化多端的独特艺术世界。本幅《草书杜甫诗》正是张瑞图书风独创阶段的典型代表作品,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