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13 吴冠中 北京雪 镜心

北京雪
拍品信息
LOT号 2513 作品名称 吴冠中 北京雪 镜心
作者 吴冠中 尺寸 54×38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5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1,84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镜心
【出版】《中国书画的收藏鉴定与投资学》第344页,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1月。
【题识】荼。
在意境上,雪与寒枝,是东方美学里有独特象征隐喻的主题。文人墨客对雪的吟咏延绵不绝,它表达了季节时间的流转,是中国审美意识中「写景融情」的最好载体。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以雪泥鸿爪,隐喻人生苍茫、人事音书漫寂寥之意;《卜算子》又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以树干之疏朗伶仃,隐喻一种孤傲不群、清静自守的人格精神。画中斑驳细碎的笔触点染出枝桠的粗糙质感,曲折清奇、疏朗伶伫。岛上的雪不同于80 年代「江南白墙」之薄质平涂,而更多带有70 年代的用色特征及天气印记。白雪之白,带有微妙的色调变化,雪的厚重和泥泞被充满速度感的笔触堆积,油彩绵密递变,绘出饱满浑厚、起伏跌宕的肌理。作为整个画面的「画眼」,雪的呈现带来搅皱一池春水的节奏美感,让人联想到吴冠中后期水墨作品中对于水的线条书写。树木之高,连同水中倒影,直接分割画面,代表了发展、力量与空间。岸堤横向伸出画面,是延展、沈思与时间的表达。中远景」虚「而「不虚」,却将风景提升到意境美感的层次,表现出类似「侘寂「美学朴素又安静的精神意境。
从主题意义上说,《北京雪》不仅是极为特殊而罕见的题材,更以画面构图布局、色彩安排与形式元素之间的相辅相成,体现了艺术家于1970年代中后期深入东方美学,拓展中国油画表现空间的成功尝试,在吴冠中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方面意义深远。

吴冠中曾自述:「七十年代,旧居什剎海,冬雪,用油画写生门前景色,强调黑白、层次与气氛,又用水墨移植。九十年代翻看旧作图录……..忽忆及石涛语录:墨海中立足精神。」

此幅画家生前出版的《北京雪》,依据其艺术面貌和技法特征,推测正创作于1970年代末。这对吴冠中先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
1974年,吴冠中开始探索以油彩和墨彩画同时创作,可视为其绘画历程中的大分界点。同年,他在《关于抽象美》中阐明 :「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
他认为:一是艺术贵在厚实基础上的独创,只会重复 别人的味道是没出息的。我们要了解前人,丰富知识, 总结经验,找到自己的创作道路,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法,做自己的味道。
二是作画要先立意 , 后根 据自然物象选取自己所需的因素加以强调,使自己逐渐具备从自然物象中看此见彼的能力。三是画面形 式的锤炼。他认为 , 不提炼形就不理解美的所在。形式不是唯心杜撰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提炼形式的源泉,前人的名作是分析形式的捷径。炼形就是去掉渣滓,像中国的画筋,去掉多余的东西,把柔韧的刚留下来。炼形就是学习语言,如同造句,能说长句子,也能说短句子,能说得深奥,也能说的通俗, 抒情达意,应用自如。炼形往往带来变形。变形不是变而是对物象美的特质加以强调。即使是画一个人的腿,也是为了表现整个人体美的特质,而不是给膝盖 画肖像。
吴冠中进一步说,「传统的形式是多样的 , 形式本身也是永远在发展的。油画民族化当然不是向 传统形式看齐 , 我先不考虑形式问题。我只追求意境、 东方情调和民族气质」。
从吴冠中这些主要的观点,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东西方绘画的融合有着清晰的 思考。他将意境、东方情调和民族气质的表现置于首要,而将绘画形式作为从属于主题表现的部分来探索油画的民族化新路。
1979年,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吴冠中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120幅,这是吴冠中回国以来首次举办个展,同时年5月号的《美术》杂志发表了吴先生的《绘画的形式美》文章,引起美术界一场关于形式美和抽象艺术的大讨论,继而带动了新时期艺术民主和自由表现的大潮,甚至「八五新潮」之端倪亦源于此。
在此背景下,《北京雪》应运而生。在造型上,以雪为题描写什剎海水中林木茕茕独立的北京冬景,笔触奔放率意,尤其是树木的塑造,并不强调西方绘画的光影变化和色彩的丰富细腻,而用如同中国水墨擦染的笔触处理概括出明暗层次的渐变。画面构成上,大胆进行形式美的探索,前景是水中被雪覆盖的小岛,位于画面右方的几株树干矗立在小岛之上,直至冲破画面;中景是画幅左边另一处雪中小岛,上有垂枝几许,隐约挂着残雪;远景是做模糊处理的远山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右侧,整体形成 s 型构图。色彩上以棕色调为主,雪的白色与树干上的黑色、棕色及背景的灰棕色并不是概念意义上的雪之白,树之黑。而是依靠色阶上微妙的把握形成黑、白、灰的色块对比,简练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