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08 曾梵志 1990年作 艺术家与模特

艺术家与模特
拍品信息
LOT号 1208 作品名称 曾梵志 1990年作 艺术家与模特
作者 曾梵志 尺寸 54.6×74.9cm 创作年代 1990年作
估价 450,000-750,000 成交价 RMB 575,000
材质 布面油彩 形制
出版
《看景——曾梵志的绘画1989--2004》,P8,上海香格纳画廊,2004年版
《曾梵志 散步》,P32,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曾梵志全集》中文版,P138,Skira出版社,2019年版
签名:曾梵志
展览
1990年,曾梵志作品展,湖北美术院美术馆,武汉
2004年,曾梵志的绘画1989—2004,何香凝美术馆&新加坡斯民艺苑

艺术家必须观察自己的精神活动并聆听内在需要的呼声,然后他才有可能用各种表现手段,不管他们受到世人的褒扬还是贬斥,这是表达精神内涵需要的唯一方法,内在的需要所要求的一切技法都是神圣的。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

曾梵志
ZENG FANZHI b.1964
1990年,距离曾梵志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和《协和三联画》的横空出世还有一年时间,时至今日回首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来时路途,1990年似乎即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犹如坐标一般定位在这一历程中。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美术界写实主义几乎占据支配地位,不管画家之间有多大实质和立场上的差异,写实主义的方法和有限的主题,总是将人们的视觉判断限制在“复制”与“再现”的范围。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敞开改革开放的大门,接纳大量西方哲学思潮的涌入,苏联的教学体系才逐渐被动摇。在众多西方艺术流派中,曾梵志选择了表现主义,这或许与童年经历和性格有关。
1964年曾梵志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普通家庭,1972年进入武汉市统一街小学念书,他像那个时代所有孩子一样接受了意识形态浓重的中国式教育,也正是在读小学的过程中,本该享受愉快童年的他开始经历人生中初次关于创伤的体验,这种创伤来自于他的班主任,原因简单而荒谬,由于班主任不喜欢他,便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情感,拒绝让曾梵志加入少先队,直到小学毕业他都未能带上红领巾。也许对于成年人或者成长于价值观多元的21世纪的孩子来讲,被拒绝加入少先队,还不能构成一种伤感的体验,但在过去特定的社会语境下,人们有着坚定的集体意识和统一而朴素的价值观念,所有人都被各种组织同化和联系起来,不被组织接纳,意味着不被主流价值观的集体接纳。虽然被排斥为异类的孤立感成为曾梵志长久以来的心理暗示,对其性格的发展影响至深,但是具备思考能力的艺术家往往擅于在人生的每一个困境中参透事物的两面性。曾梵志坦言自己有着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一般无法忘却的记忆,他曾被这些记忆中的体验打败过,但庆幸它们并未毁灭他,他在日后经历了更多并恢复对人群的信心之后,记忆与灵感一起变成他创作时不能缺少的某种神秘物质。
1987年曾梵志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入读大学的前两年,正值“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大量国外艺术作品的印刷品和艺术理论书籍流入中国,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艺术家们开始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1984年至1985年曾梵志赴北京观看了赵无极、蒙克、劳申伯格的展览,眼前的作品让他感到震惊,这些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以及装置艺术与官方长期宣传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实在大相径庭。曾梵志开始意识到艺术是思想的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经历了大一大二的两年学习后,第三年他放弃了对学校教学环境的适应,开始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绘画。这一时期,他深受贝克曼,杜菲,德库宁的影响,西方表现主义大师注重精神内在的表达方式似乎让曾梵志找到了释放灵魂郁结的途径。
1990年曾梵志创作了一批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艺术家与模特》(Lot1208) 即是其中一。在此幅作品中,曾梵志用粗犷的线条扭曲了人物的客观真实感,并在构图中刻意凸出人物主体及夸大眼睛占据面部的比例,人物眼神空洞而茫然却有直击灵魂深处的力量,这些笔触效果具有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然而简洁的黑白灰色调又将画面的情绪收敛于理性的叙事情节内,人物以组合的形式存在,人与人之间却充满了隔膜感,作品虽取材于身边熟悉的人物和事件,但这种日常性远非写实的表现。《艺术家与模特》(Lot1208) 中没有同时代艺术家普遍强烈的批判性与不满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诠释现代社会生存境遇里人性深层的复杂来展露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曾梵志始终是站在冷静旁观者的立场,正如栗宪庭与他的一次对谈中所述“人保持良知,有个人独立的意识和感觉并不容易,所以我觉得你始终清醒自己的感觉,清醒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清醒的智慧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也成就了他后来的“协和三联画”系列和“面具”系列的成功。
2001年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曾梵志开始了在绘画语言上新的探索。他希望可以真实记录精神层面的感受,反映新的问题。起始于1993年的“面具系列”作为曾梵志创作时间跨度最长的题材,成为一个约定俗称的符号也变作了对他自身创造力的束缚,他开始试图揭下面具,描绘人之真面。在2003年的《无题》(Lot1209) 中,人物以孤立的肖像形式存在,而没有了面具,原先浮华的、鲜艳的服装也随之消失,背景也被虚无一片的单调所代替。曾梵志集中笔墨用一种质朴而有力的方式抓住了人物的神态,透过人的血肉和圆睁焦虑的双眼,体现个体在孤独中痛苦和压抑的情绪。面具揭掉后,人物空虚的目光和脆弱的自我得以暴露出,个人灵魂被刻画成为在重新进行文化适应的剧痛中寻求社会角色。这些肖像画的创作并未使曾梵志探索的心得到满足,他认为这不是能令他彻底满意的转变,于是他尝试新的突破。早在学院时期,曾梵志选择表现主义的同时也在尝试着抽象主义。2003年的《粉色》(Lot1210) 即为曾梵志为数不多的抽象作品之一,作品从不具体的情节中无意识的抒发,描述的对象也非真实世界的场景。在《粉色》(Lot1210) 的创作中曾梵志抓住了预设性和偶然性的特征,他借用了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同并参合了“禅”的意味,而这种境界就是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就是有意识的积累,让有意识进入无意识,即是一种自我体验的过程,这一绘画风格的清新、单纯、质朴正表明其抽象性的艺术语言—集自由度、力量和音乐流动一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