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116 青铜斝 (带盖)

青铜斝 (带盖)
拍品信息
LOT号 1116 作品名称 青铜斝 (带盖)
作者 -- 尺寸 高24cm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来源:邦瀚斯香港,2013年11月24日,编号453。
此斝带盖,盖钮作弓背龙形,龙首两端。盖面饰窃曲纹一周,亦等分四立兽目分隔。本品形制硕大,侈口缩颈,弧形单鋬,圆底,三角形锥状三足;口沿处两侧立伞状柱头,柱顶錾刻阴纹,其下两匝凸起弦纹,再下四枚三角蝉纹,底部一圈雷纹。短颈内收,正中起短棱,两侧饰回纹带饰,上下两圈连珠纹。鼎腹光素,一侧铸牛首鋬,鋬身较薄,内侧内凹,余范土其内。三角锥形足线条锐利,内侧两面内陷一层。在存世的斝中有盖且保持完整的非常罕见,此件实属珍贵难得。
青铜斝是中国古代青铜时代最早出现的礼器之一,公元前16至14世纪的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已有出土。同出的还有青铜爵和鼎。到了商代,特别是殷墟时期,青铜斝的数量开始增多,但相对鼎、爵还是比较稀少。青铜斝大都体量硕大,铸造精良;一般都是出土于等级较高的王室和贵族大墓之中。进入西周,斝的数量明显减少,偶有所出,也都是非凡之物。
关于斝的起源,学者有各种不同解释。有的认为来源于新石器晚期的陶器;也有的认为是陶器和木器结合的产物。 从功能上看,它应该是一种温酒器,跟爵和角类似,使用相当广泛;「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用。」先秦典籍中虽然有不少记录「斝」的文字,但因为没有具体的描述和插图,我们不知道它的形制样貌。 殷墟甲骨文中有一个像形字字,看上去很像青铜斝。罗振玉考证这个甲骨文应该就是后世的「斝」 字;王国维还补充说,「斝」是「假」的假借字;斝的体形较大,所以称之为「假」;「假」 字在古汉语中有「大」 的意思。他们还指出了,古代文献中表示酒器的「散」(如《左传》、《礼记》、《韩诗》)其实就是「斝」字。例如《礼记·礼器》曰:「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郑玄注:「旧说云 :『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可是,在这些文献中对青铜礼器使用的解释往往是汉儒的思想,与实际不符。宋代金石学家才开始用「斝」 给这类三足,一鋬、两柱的器物命名。直到今天,考古学家和美术史研究者仍然沿袭这一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