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130 林风眠 江山万里

江山万里
拍品信息
LOT号 0130 作品名称 林风眠 江山万里
作者 林风眠 尺寸 35×35cm×4 创作年代 --
估价 2,500,000-3,500,000 成交价 RMB 4,485,000
材质 水墨 纸本设色 形制
出版
《林风眠画集》 P34、39、42 世华联合商业银行、艺术家杂志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主办;炎黄艺术馆协办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瞑印
展览
1995年 林风眠水墨画展 中国台北国父纪念馆 / 台北
林风眠的《江山万里》是画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四帧作品,计有芦叶婆娑、天高云淡、渔舟唱晚、枯木逢春四帧。林风眠的山水画是拍卖行里最显眼的一个亮点,众所周知,他早年创作以油画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他是最早进行国画改革的画家之一,他探索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结合起来,创造出东西方人都能明白的绘画语言,晚年林风眠定居香港,港台的收藏家尤喜他的作品,英国收藏家也喜欢他那种带西方风味。作品中简练的线条,明快的色彩都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印象,及他那具有方形特色的镜框式画幅,便于现代客厅悬挂。这不是最主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他那曲高和寡的艺术追求,画家以一种极其修长的线条来表达静穆,使画面绝无半分秋天的肃杀之气。平淡而又天真,自在画工之外透露出一股灵气。这种凄清孤独的情调,即使是他笔下的浓艳热烈的秋色与和煦明媚的春光也是如此,似乎那是来自画家灵魂的色彩。
1950年,林风眠因为与一些青年学生研究现代艺术,被学校作为“形式主义”加以批判。1951年夏,他辞职离开杭州,回到上海家中。到上海初期,林风眠画了很多戏曲人物,这些戏曲人物转而借鉴立体主义,寻求对造型的一种时空表达。可惜这些探索性戏曲人物极少留存。50年代中期以后,他画了大量风景、人物和静物,代表了画家盛期的艺术成就。下面分别作一介绍。
这时期最有影响的风景作品是《秋鹜》。1957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林风眠画辑》中有一幅《孤鹜》,画一只孤鹜飞过云天笼罩的空地,鹜鸟从右边疾速飞进画面,充满动感与诗意。这表明,他至晚于1957年就开始画这一题材了。1962年,林风眠在《抒情·传神及其他》一文中,特别谈到了《秋鹜》和西湖风景画的创作过程。他说在杭州的时候,常常在午后到苏堤上散步,饱看西湖的景色。平静的湖面上有时飞过一群山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解放后我住在上海,偶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渚清沙白鸟飞回’……我开始作这类的画。”这使我们知道了林风眠进行风景创作的特点一不是对景写生,而是根据回忆和形象素材来画。他笔下的西湖景色,多描述小桥、瓦屋、柳树。其中垂柳永远是第一主角,那迷人的绿色,让人想起“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的词句。画面大多柔和,宁静,翠色可人,绝无浓艳的冶红妖绿,但在芳草凄迷细雨蒙蒙的美丽后面,似乎可以感到一丝“断肠春色”式的感伤。林风眠记忆中的西湖绝不限于景色,一定还有在那里逝去的生活,那生活曾经是充满青春朝气的、辉煌的,也有过难忘的矛盾和无奈。
大约从50年代末开始,林风眠愈来愈喜欢画秋景。无论秋天的河岸、平原、丘陵、村庄、农舍和山麓,都涌入画家笔下。这些秋景,比近水远山的西湖景色有更多的构图变化,色彩和光的主导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也成为林氏成熟期风景画最有特色和感染力的作品。秋景系列的特点是色彩的强烈对比一一背光的浓重的大山与受光的鲜艳红叶的对比,黑树干与金黄、中黄、柠檬黄树叶的对比,红叶与黄,红、绿叶的对比,黑瓦与白墙的对比等。这种对比把最亮的黄色、桔黄色突出出来,呈现出金色秋光的明媚,响亮和喜悦。色彩的明艳对比并非单调,因为画家特别注意刻画那些过渡色,那些明亮后面的含蓄,清晰后面的模糊,单纯后面的丰富。
约30年代后期,他开始大量在方形纸上构图。方形选择与林风眠绘画题材的转换、心态的变化也有很大关系。风景、静物、仕女等,不特别要求卷轴形式。林风眠到上海后渐求平静心理,这在方构图中较容易得到体现。方形的直线与横线,因其长宽比例一样,垂直轴和水平轴上的力与对角线上的力都是平衡的,具有静态特征,不像立轴或横卷那样富于张力。林风眠强调绘画性而淡化文学性,多用焦点透视而不用“散点透视”,喜特写式近景描续而不喜欢全景式大场面,重视平面构成而不特看重纵深表现;这些在方构图中易于得到体现。
林风眠认为,中国水墨画只能表现春夏秋冬和风雨雪雾诸种气候现象,不能表现光和时间,不能用光色表现物的体量,因而必须引入西方绘画的光色方法.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他力图把西方重体量和光色两种方法加以调和,把传统水墨的黑白只作为黑颜色使用,并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进行不同的处理。
在林风眠的绘画中,色彩的多样统一是极重要的品质。凡以彩色为主的画,都有统一的大色调,其中又含有丰富的小色调和色调层次。他善于用对比强烈的补色,以造成张力和视觉冲击,表现生命动态与戏剧性对抗;但其补色多是作为大统调中的一个局部对抗因素出现的,极少把画面分成简单的两大阵营,他总是将对比色与丰富的灰色调统一起来,将分离与张力跟和谐的细微刻画结合起来。他的许多作品还善于以黑色作基调,然后渐次加入暗蓝、暗赭、暗绿等:再渐次加入覆盖性与分离性强的颜色,使暗色里有变化和反光,中间色丰富;亮色能跳出来。在造型上,林风眠不特追求写实主义的三维空间幻相,而强调通过对自然形体约简化,更多地表现内在的感受。
秋鹜是林风眠50 年代出现的新题材,画中常有黑鹜飞过云天笼罩的水岸。对于这一母题,艺术家曾创作多种变体,时间、节侯各不相同。关于此一题材的来源,林风眠曾在《抒情·传神及其他》中谈及,他在西湖附近居住时,因为生病的缘故常常去湖边散步,“有时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画面,深入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解放后我住在上海,偶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渚清沙白鸟飞回’,但这诗的景象是我在内地旅行时看见的渚清沙白的景象而联想到的,因此我开始作这类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