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179 东周 青铜蟠虺纹陈侯壶

青铜蟠虺纹陈侯壶
拍品信息
LOT号 0179 作品名称 东周 青铜蟠虺纹陈侯壶
作者 -- 尺寸 高47cm 创作年代 东周
估价 6,000,000-9,000,000 成交价 RMB 8,05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1.褚德彝《Bronzes Antiques de la Chine Apartenant à C.T.Loo et Cie》,1924年,巴黎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1941,北京,图732,页440
3.严一萍《金文总集》1983年,上海,图5752,页3190
4.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1984年,北京,图209,页图版108
5.莞城图书馆《容庚学术著作全集》2011年,北京,图732,页387

来源:1.卢芹斋购于1924年
2.日本私人藏家购于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后由其家族递藏
此件陈侯壶为东周青铜重器中的一件名品,其体量大、器壁厚,壶体浑圆粗壮,在视觉上给整器以高大、稳重、壮硕之感。壶颈部两侧各饰兽首衔环耳,壶颈部到圈足饰以五条蟠虺纹纹饰带,且蟠虺纹颔下有舌或须类附件伸出,为学术上所指「吐舌蟠虺纹」。其继承了西周晚期壶的形制与规范,而在纹饰、铭文及工艺等方面又带有春秋时期新的时代特征,为这一转折时期难得的代表作品,极为珍罕。

在器型与装饰纹样上,陈侯壶为由西周的传统风格向春秋的新风尚转变的范例。首先,壶身五周蟠虺纹装饰整齐大方,五周带状纹饰高度基本一致,且均以蟠虺双耳及双耳之间的中点为分界点将各条带状纹饰等分为四组。其次,壶的纹饰是在模上制作,且以由左及右的先后顺序完成,所以壶身才可见多处范线迭压在龙角上的痕迹,且范线左侧纹饰较右面幅面窄。第三,五条蟠虺纹纹样带几乎等分,且内容基本相同,各条带之间无主次之分,这一改青铜器自殷墟文化时期以来以下腹作为主要装饰区域的装饰原则,春秋时期则以多周、连续而重复的纹样布局为主,但就陈侯壶本身而言,壶的各周纹饰顺延范线分组,两侧纹饰左右对称,仍然延续了西周以来的传统习惯,属于这一转折时期引领风尚之器物。

陈侯壶的铭文位于颈部内侧,共四行十八字,其中两个字为重文,左行,起始的两行铭文被刮磨。民国时期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根据其残存笔画,将铭文辨识为:「陈侯作壶,用祈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是尚。」其铭文书写隽秀,为春秋中晚期长江中下游到汉淮地区青铜器铭文的独特书体,同类可参考陈侯作孟姜簠、陈公子仲庆簠等陈国青铜器。另外,铭文被刮现象在春秋早中期青铜器中较为常见,被刮的两行铭文其核心内容应为作器者的姓名。此一时期的青铜器流散广泛,如陈公子仲庆簠出土于湖北随州季氏梁曾国墓地,陈大丧史编铃出土于山东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葬。

陈侯壶的制作工艺精致考究,与西周早期青铜器一样由模范法制作,且双耳焊接技术水平高超,为中国青铜器制造工艺的又一个高峰。在陈侯壶器表保留有较多的制作痕迹,其外范一共有八块,纵向分范痕迹较清楚,在双耳之下颈部与腹部的两周纹带上同样可见到水平分范的样式,与同时期趋于简化的分范方式有所趋避,其分范方式与西周中期以前的青铜器一样细致复杂。壶耳为焊接,且为铜焊,再一次证明了铜焊技术的起源可能大大早于传统认为的春秋晚期到战国,对中国早期焊接技术的研究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此壶首次著录于古董商卢芹斋 1924 年出版的图录《Bronzes Antiques de la Chine Apartenant à C.T.Loo et Cie》并为《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所引用,流传有序。其诞生在东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此时的青铜器器类与组合均出现较多新的形式,铸造工艺也多见分铸及焊接等,装饰上也更规律而繁复,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