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09 近 吴昌硕藏并双题 沈汝瑾拓赠沈氏砚林八屏

吴昌硕藏并双题  沈汝瑾拓赠沈氏砚林八屏
拍品信息
LOT号 0609 作品名称 近 吴昌硕藏并双题 沈汝瑾拓赠沈氏砚林八屏
作者 -- 尺寸 长100cm;宽30.5cm;高130cm;长100cm×画心宽30.5cm 创作年代
估价 3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2,300,000
材质 形制


(一)
「天风海涛之研。」篆书刻铭
「鸣坚白斋」朱文钤印
「狂澜滔天,乘莲超劫。学津指迷,现身说法。钝居士属写并赞。甲寅(1914)初秋。吴昌硕。」行书刻铭并款识
(原「天风海涛砚」著录:《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二,编目59。解题‧释文,页33)
(二)
「如圭如璋,登著作之堂。石友属,昌硕铭。」篆书刻铭并款识
「吾愿结屋南山巅,枕书不读眠看天。得尺蹄纸图云烟,千峰萝薜万壑泉。丁亥(1707)春林佶(1660-1720后)。」楷书刻铭并款识
「圭璋之品,吉人之辞。石友。」行书刻铭并款识
(原「林吉人圭璋砚」著录:《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三,编目114。解题‧释文,页48)
(三)
「参书画禅,观清静身,天空海阔不着一尘,专诸贞石䃺而不磷。甲寅(1914)华朝为钝居士写佛砚背,甚肖其形,并为之赞。安吉吴昌硕。」
「灵泉一勺涤声闻,隔断红尘坐白云,略似深山访高隐,结茅苍壁忽逢君。乙卯(1915)春初缶道人病后试臂。」墨书题跋并款识
「吴俊长寿」白文钤印
(原「吴昌硕写佛砚」著录:《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一,编目50。解题‧释文,页29)
(四)
「端溪片云,罗浮古春,元气壹 ,炼冰雪文。石友属,萧蜕铭。」篆书刻铭并行书款识
「砚背写寒梅,䃺墨滴春酒,为祝咏华人,人与华同寿。石友属。昌硕。」行书刻铭并款识
(原「罗浮古春砚」著录:《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四,编目126。解题‧释文,页51)
(五)
「烟云供养。老缶。」篆书刻铭并行书款识
「面壁九年石留影,要知妄动不如静,参书画禅领此境。甲寅(1914)元日。石友属。昌硕铭。」行书刻铭并款识
「缶公写达摩,制铭复观我,何日空山中,白云共趺坐。钝居士。」行书刻铭并款识
(原「达摩面壁砚」著录:《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二,编目51。解题‧释文,页30)
(六)
「鸣坚白斋写梅之砚。」篆书刻铭
「奇峰插云,冰雪嶙峋,一枝华放天下春。壬子(1912)十月,石友属。昌硕题。」行书刻铭并款识
「墨池波,春滟潋,天地心,入圈点。石友。」
「元气育秋豪,词人非画史,烟海鸿蒙天,万华扫千纸。辛丑(1901)十月。石友属题。松禅翁同龢。」行书刻铭并款识
(原「鸣坚白斋写梅砚」著录:《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一,编目11。解题‧释文,页17-18)
(七)
「行方智圆是端友,廉泉一句千万寿,文学之交可长久。石友。」行书刻铭并款识
「缶庐自写七十一岁小像。甲寅(1914)六月。」行书刻铭并款识
(原「缶卢自写小象砚」著录:《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二,编目56。解题‧释文,页32)
(八)
「独立仰天笑,不如鹅有群,谁书裙白练,我愿作羊欣。石友得此砚,和韵属书。可见当时士大夫耽翰墨,重然诺有如此者。不独摹刻之精绝也。癸丑(1913)冬至。安吉吴昌硕记。」行书刻铭并款识
「换鹅人不作,空对此鹅群,笔冢书池清,寄言良猷欣。天池(徐渭)。乾隆甲寅(1794)十二月,伯元属,黄易摹。」行草书刻铭并款识
「元得徐天池所藏鹅群帖。卷首画鹅,意态逼真。小松司马见而爱之。元曰能摹研背,当奉赠。越日果持此砚来,其神采出天池上。盖天池所能小松能之。小松之能,天池所不能耳。甲寅(1794)冬阮元识于小沧浪。」行书刻铭并款识
「琅嬛仙馆蓬莱阁,片石千金重然诺,换鹅之人不可作,换换(得)鹅帖以璞凿,蛟腾凤舞字珠落,巤须茧纸价金错。与鹅为缘无今昨。鹅兮,鹅兮,当以燕雀视鸾鹤。己未(1919)孟夏之月老缶题故人石友赠拓。」行书墨书题跋并款识
「苦铁」白文钤印、「老缶」朱文钤印
(原「阮文达公鹅群砚」著录:《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一,编目45。解题‧释文,页28-29)
砚拓八屏,为晚清民初藏砚名家沈汝瑾(1858-1917)赠予其平生挚交、书画大家吴昌硕(1844-1927)者,每方砚皆有吴昌硕所题诗铭,由吴昌硕弟子赵古泥(1874-1933)(注释1)镌刻。这八方砚后来都收录在著名的《沈氏研林》,其中包含林佶(1660-1720后)、阮元(1764-1849)等名人藏砚,黄易(1744-1802)、翁同龢(1830-1904)与萧蜕(1876-1958)等人所作铭文,以及黄易摹徐渭(1521-1593)所藏鹅群帖图、吴昌硕自写小像等图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吴昌硕写佛砚」、「阮文达公鹅群砚」这两幅砚拓更有吴昌硕的墨书题跋,分别写于他晚年大病初愈,以及在沈汝瑾过世之后,为怀念故友而作。题跋与原来砚拓本身的吴昌硕刻铭,于是形成少见的双题。因此,此拓砚八屏以「真实的印痕」之拓本形式,不惟为这些或已佚失的名人名砚,留下了最忠实于原貌的身影,实可谓「下真迹一等」的艺术作品,其所保留少有难得的缶翁双题书迹,更属价值非凡,值得宝重珍藏。
沈汝瑾(1858-1917),字公周,号石友,别号钝,江苏常熟人。沈汝瑾一生嗜砚如癖,收藏颇丰,质佳形工,多自作砚铭。可推想当时由沈石友藏砚、拓砚,吴昌硕治砚、题砚、琢砚或篆砚,后来由吴昌硕弟子赵古泥刻砚,可谓研林共赏,合力作成砚拓,成为艺林佳话。自1905年起,直至1917年沈石友去世的12年里,吴昌硕为沈石友约数百方藏砚题铭。这些砚铭由吴昌硕苍劲老辣书法写出,诗以抒情、赞砚记事或禅语言志等,俱可称书文双绝,寓意深远;其笔下人物画的简率妙趣,虽仅寥寥数笔,但其简劲有力、舒展自如的线条,形神刻画得,无论是面壁达摩、渡海观音或品赏砚石的友人,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具有鲜明个性。缶翁金石意味浓厚的书画与砚铭无疑使沈石友藏砚之艺术价值大为提高。(注释2)
可惜的是,沈汝瑾生前所收藏的158方名砚,因经济拮据,经由后人售出,后由日本画家桥本关雪(1883-1945)捆载东去,藏于白沙村庄。几经更迭,这批藏砚多数已毁于战火,留存者绝少。惟沈石友生前已选拓107方藏砚编成《石友砚谱》,赠送给俞养浩(1851-1926),这部砚谱后来为日本篆刻家园田湖城所收藏,可谓是《沈氏研林》的前身。(注释3)民国12年(1923),沈汝瑾之子沈若怀将其藏砚精品共计158方,拓成砚谱《沈氏研林》,共四卷一百部,有砚中「石渠宝笈」之美誉,砚谱中所收录之砚,多有历代名人雅士旧藏者,或铭刻诗文寓志者,最为世人所重视的,当是众多留有吴昌硕铭的佳砚。《沈氏研林》书封由吴昌硕题签,时为丁巳初春(1917)。卷首有郑孝胥(1860-1938)题写「品砚图」三字为引首,吴昌硕绘品砚图,画沈石友趺坐于蒲团之上,正在品赏砚石(图1),吴昌硕并题诗云:
研林品类殊不齐,宋端溪石唐澄泥,洮河色绿龙尾碧,乾坤精孕光虹霓。石友好砚老成癖,十载搜罗数逾百,蒲团独坐细品之,不刮金鎞目光射。砚分三品上下中,写图来属吴大聋。大聋平生癖金石,虽处两地精神通。闻君最宝十二砚,拓装图后称精选。与图同传千万春,见此长如见真面。乙卯(1915)孟冬。安吉吴昌硕老缶。
吴昌硕此像与题诗具象且生动,为世人留下沈汝瑾爱砚、藏砚与赏砚的形象,据吴昌硕尺牍的内容显示,此诗应为沈汝瑾代作者,可谓自为铭心之言。(注释4)近年学者根据吴昌硕致沈石友信札研究指出,沈石友学养深厚,经常为成名后不堪各方索求,希望专心作画的吴昌硕代笔题画诗、修润文稿。吴昌硕在《缶庐集》卷五〈读沈石友诗稿偶书〉也曾公开表示:「我画涂抹诗,荒伧多君求」。近年来披露的吴昌硕致沈石友的信札也揭示,吴昌硕担任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所撰写的名篇《西泠印社记》亦出自沈石友的代笔,其文才出众可知。(注释5)
此八屏砚拓本之可珍,更是因为拓本与《沈氏研林》(以下简称《研林》)施拓的时间点不同。这批较早的砚拓本在流传过程中增添了吴昌硕的题跋;而从《沈氏研林》本看来,有些砚上也增加了新的铭刻,对照观之,甚为有趣。如《研林》中的「吴昌硕写佛砚」砚堂添有养浩所铭:「泰山一云,涌现豪端。诗禅妙相,坐破蒲团。养浩铭。蜕庵篆。」(图2)俞养浩为翁同龢女婿,本名俞钟銮(1851-1926),俞大文次子,字金门,荆门,又字次辂,号养浩,别号一舟行人,江苏常熟人,光绪23年(1897)举人,工书画,能奏琴,书法以八分入行楷,刚劲不屈,著有《彭城俞氏世谱》一卷。沈氏藏砚中常有他的铭文,他也获赠有《研林》的前身《石友砚谱》。篆者为萧蜕(1876-1958)(注释6),字盅孚、中孚,别署蜕庵、退盦、退暗、本无、叔子,号寒蝉、罪松老人、苦绿、褐之、聩叟,晚号南园老人。斋堂为旋闻室、劲草庐、铄伽罗心室。江苏常熟人,晚年寄居苏州。幼秉家学,博通经史,精小学。嗜酒,喜禅悦,南社旧侣,与弘一(李叔同)友善,工篆隶书,俊挺敦厚,行书出苏轼,喜书录《东坡题跋》。民国时期有「江南第一书家」之誉。
此外,以著名的「阮文达公鹅群砚」为例,在拓本中有吴昌硕在沈汝瑾过世后,为怀念故友所留下的墨书题记,如前述。而在《研林》收录的同砚则拓有沈汝瑾去世前,于民国3年(甲寅,1914)为志此砚之寿,在砚上留下的刻铭:「年历百八十,岁逢三甲寅。虎难画真相,莺可结比邻。鶂鶂声犹在,硁硁质不磷。南溟化鹏去。贞石寿灵桩。此砚吉刻时,甲子三周矣,诗以寿之。是岁残腊。石友并记。」(图3)(注释7)不过或许是因为沈汝瑾对阮元的年齿有所误识,盖此砚自黄易摹刻徐渭的鹅群帖图文于此砚背,向阮元换帖的乾隆甲寅(1794)年,其至民国甲寅年(1914),事实上历甲子二周,也就是仅120年尔。
赵石,又名古愚,字石农,号古泥,晚号泥道人,斋号为拜缶庐,以字号行。江苏常熟人。工诗。画善花卉,风格近李复堂。书擅行楷,宗法颜真卿,雄浑开张。赵古泥幼早失慈母,唯读过三年私塾,为药铺学徒。年少临池苦练,后得同乡李虞章发蒙指导,得以增广见闻,艺事大进;李氏并引介其拜入吴昌硕门下,深受吴昌硕赞许,受吴昌硕指授最多,授以刻印要诀。吴昌硕并力劝其辞去药店工作,介绍他至沈石友家中学艺。赵石于沈家读书诵诗、学书习画、鉴别古物,大补印外之功。赵古泥得力于封泥,印文融石鼓、小篆、汉碑额、缪篆于一体,气雄力健,风貌朴茂厚重,斑驳中见精神,名重一时,有「虞山印派」之誉。存世有《泥道人诗草》、《赵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拜缶庐印存》、《师米斋印谱》等。

注释1:孙洵编著,《民国书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页320。
注释2:任道斌,〈吴昌硕先生晚年砚铭创作活动初探〉,收入:澳门艺术博物馆编,《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5),页160-169。
注释3:洼田一郎,〈沈氏研林〉《沈氏研林〔别册:解题‧释文〕》(东京:二玄社,1981),页2-3。
注释4:邹涛,〈《沈氏研林》与吴昌硕砚铭〉《中国书法》第7期(2016),页155。
注释5:参见:邹涛,〈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疑为沈石友代作—吴昌硕致沈石友信札及其他〉《中国书法》第9期(2008)。
注释6:孙洵编著,《民国书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页320。
注释7:洼田一郎解题,释文,《沈氏研林‧卷一》(东京:二玄社,1981),编目45。